大英博物馆,33号厅,让人心驰神往的宣德龙纹大罐...

来源:今日联拍


大英博物馆,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始建于1753年。如今,它已成为世界顶级博物馆之一。其拥有的800多万件跨越世界文化史的珍稀藏品每年吸引世界各地的观众慕名而来。这里也是藏有中国顶级流失文物最多的地方。大英博物馆对中国文物的介绍语第一句话就是:“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大和最悠久的文明”。

对于喜欢收藏人来说,到了英国不可能不去大英博物馆,不可能不去“看望”一下33号展厅里的中国文物,这其中包括马未都先生。马先生对大英博物馆向往已久, 这里有几件珍宝,是一定要细看的,譬如宣德景泰蓝大盖罐。

明宣德 景泰蓝龙纹大盖罐 高62厘米

金属胎掐丝珐琅器俗称“景泰蓝”,其制作工艺以金属(主要是红铜,少量为金)做胎,用细而薄的金属丝焊着于成形的金属胎表面形成花纹,然后填施各色珐琅料,再经焙烧、镀金及磨光等工序,成品厚重华美,珐琅五彩斑斓,与通体繁密的金线和金饰交相辉映,呈现出富贵豪华之气派。

元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通高13.9cm,口径16cm,足径13.5cm 故宫博物院藏


元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 通高28.4cm,口径17.1cm 故宫博物院藏

掐丝珐琅工艺原为“舶来”之物,应是元明之际中国工匠借鉴阿拉伯半岛的“大食窑”制作工艺并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清两代,珐琅工艺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明代御用监和清代造办处均设有专为皇家制做珐琅的作坊。于是,珐琅工艺在中国发展的时间虽不长,却很快地成熟起来,并形成自身的民族特色,一跃而成为宫廷工艺品之大类。

大英博物馆所藏宣德大罐体型硕大,令人惊叹,足可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大器”。此器用彩强烈,使用了景泰蓝罕用的黑彩,观之有厚重之感;其红彩色重,较一般红色深沉,配上大面积黄彩,让景泰蓝的蓝色基调反而不甚显现。通体装饰云龙纹,龙纹凶猛,五爪如风车旋转,双目圆睁,张口露齿,翱翔于天地之间,给人以天下唯我独尊的磅礴气势。

尤为重要的是口沿处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御用监造”两处内外重复款识,罐内又重复镌刻一遍,表明了此罐为宣德皇帝独享,可见当年皇帝也是酷爱此物。

明代以前的景泰蓝少有体积能与此罐抗衡的。由于铜在明代仍是钱币的用材,用如此之多的铜制作景泰蓝显然价格不菲。在大英博物馆,这只大罐陈设位置非常低,问其原因,专家告知此罐太重,放在高处恐不安全。面对心驰神往的宣德景泰蓝大罐,马未都单腿下跪,与之合影,了却久远的心愿。

明代宣德款掐丝珐琅器是目前所见中国古代掐丝珐琅器最早有纪年款识的制品。明宣德时期的掐丝珐琅器多以蓝色珐琅釉为地,用红、蓝、黄、绿、白、紫等色珐琅釉填饰图案,色调纯正,釉质细腻,气泡较少,反映出珐琅质量的精良。其器物上的缠枝纹装饰布局疏朗,花朵饱满,通常以单线勾勒枝蔓,掐丝活泼豪放。

据大英博物馆专家介绍:大明宣德御用景泰蓝龙纹大盖罐目前存世仅2件,另一件则收藏于伦敦南郊不起眼小镇克罗伊顿镇博物馆。这件由已故瓷器收藏家里斯科收藏的珍品在1964年依遗嘱捐给克罗伊顿博物馆。里斯科因从事保险生意曾长期往返于欧洲和远东之间。据悉,展览在克罗伊顿博物馆中的景泰蓝大罐就是他在一次远东之行时购得的。

两件宣德景泰蓝盖罐均镶绘有彩云腾龙图案,据信应为北京紫禁城内的一对宫廷装饰品,并共同成为2014年9月大英博物馆举办的“明--盛世皇朝50年”大展的核心展品。

大英博物馆藏

宣德龙纹盖罐多图实拍










下面这几件故宫院藏景泰蓝,也出自大明宣德年间,也是皇室御用之物,可与宣德大罐比起来,仍然相形见绌。


明宣德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直颈瓶 高22cm,口径2.9cm,足径9cm 御用监制造



明宣德 掐丝珐琅狮纹双陆棋盘 通高15.7cm,长53.3cm,宽33cm 御用监制造



明宣德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出戟觚 高28.4cm,口径16.4cm,足径9.6cm 御用监制造




明宣德 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盏托 高1.3cm,口径19.2cm,足径15cm 御用监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