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是表象,看不见的是真相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事,推及到最细微的点滴中,一个眼神、一抹微笑、一声问候......看得见的表象是我们在做事,使我们能力的付出,其实,看不见的真相是我们通过能力的付出给别人带去了动力,是做人。同样,呵斥、打骂、抱怨、唠叨、冤枉......也是在做事,我们通过做这些事也在做人,只不过做了给别人带去阻力的人而已。

有个妈妈跟我说过,她的孩子在三四年级还很调皮,偷拿了父母的钱买玩具时,还有偶尔不听话时,就选择了用棍棒打,用皮带打,甚至用缝衣针扎孩子的手,现在想想真的很后悔。随着孩子的长大,不在打他了,但是却变成了唠叨。其实他们都很爱孩子,只是不会爱,在别人眼里孩子优秀的不得了,做父母的却永远都不满足,只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

我相信,大多数人对这样的场景应该都不陌生,因为这也许就是您家中的家常便饭!

我们的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都不远看到孩子走“偏”,大多数父母没有更好的引导方法,于是就通过让孩子感知到身体的疼痛以求纠正。殊不知我们在用打骂、唠叨、冤枉、呵斥等能力去“付出”的时候,在孩子心里留下的都是阻力和伤害。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爱的账户,感受到爱和动力,就是在“存款”;感受到痛苦和阻力,就是在“取款”。做事是为别人,倒过来,做人是为自己。同样,当我们用能力为别人付出时,倒过来,我们也正在别人心里取存款(或存款)。如果我们通过做事在别人心里“存款”了,这个款会在他心里一直存着,哪天我们需要的时候,或许还能“连本带利”地拿回来,这是“得”。但是,如果我们通过做事在别人心里“取款”了,有一天我们有需要的时候,或许只能吃到闭门羹,也就是说,我们的能力不仅白付出了,还变成了别人帮自己的阻力,这是“失”。

同样是身体能力的付出,不同的是我们通过做事给别人带去的是动力还是阻力,然后给自己带来了不同的结果。作为父母你平时的行为,给孩子还去的是动力还是阻力,要重视起来,不能以自己的感官去行动,要好好思考后,在不伤害孩子的前提下去教育孩子,不要在孩子心里“取款”,而是要“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