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市场“待见”的姜形黄精背后

说到黄精,一般就是载入《药典》的滇黄精、黄精和多花黄精,习称“大黄精”、“鸡头黄精”、“姜形黄精”,对于黄精功能主治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分歧不大,但到底孰佳却众说纷纭,那么这种分歧来自哪里呢?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这种分歧争议一直存在,但比较明显的是陈藏器质疑陶弘景的说法:黄精,陶云将钩吻相似,但一善一恶耳。按∶钩吻即野葛之别名。若将野葛比黄精,则二物殊不相似,不知陶公凭何此说。其叶偏生,不对者为偏精,功用不如正精。

至少十年以上的姜形黄精

明代李时珍对陈藏器的评价是相当高的,认为其《本草拾遗》是“......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且陈将中药的药性归纳为10类,作为临诊处方基本原则,发展成后世“十剂”方剂分类法,可见此人的影响之大。那么陈都认为叶不对者为偏精,功用不如正精,那么可以想见姜形黄精的地位了。是否真的如此呢?这里不做评论了,但是通过采药,发现至少生长环境不同,黄精的有些描述是存在出入的。

鸡头黄精叶


简单举个例子,黄精块茎的颜色描述,目前一般认为淡黄、黄白、黄棕、黄褐,但青黄呢?为何这么说,野生黄精须根发达,受雨水冲刷或其他自然原因如长在石头浅土层上,裸露在地表的是青色,在土里的是黄色,也就是我所说青黄。唐本注云∶黄精肥地生者,即大如拳。薄地生者,犹如拇指。也提到生长环境不同,黄精形态是有差异的。

带青色的姜形黄精

那么偏精和正精的说法,又是否立得住呢?《证类本草》提到“世传华佗漆叶青黏散云∶青黏是黄精之正叶者,书传不载,未审的否”。这里说了,青黏是黄精之正叶者,什么意思呢,青黏算正枝正叶正统吧!“青”出自哪里?个人推测是裸露或稀疏土覆盖暴露在外部的黄精颜色,“黏”则是黄精的口感,而挖的几种黄精,论须根发达,且青色较多的属姜形黄精,这大概也是为何姜形黄精显得“另类”的原因。

当然,无论孰佳,功效差异不算太大,一般认为姜形黄精的药用还是明显的。从古至今不少医书,均记载了对黄精滋补的青睐,可见黄精在人们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