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将夜》夫子的无矩境,看儒家限定在规矩之内的自由学说

从《将夜》夫子的无矩境,看儒家限定在规矩之内的自由学说

《将夜》中夫子的境界为无矩之境,是人类修炼中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无矩就是没有能够约束自己的外界规矩,脱离了这个世界的束缚。然而夫子的无规真的是没有规矩吗?他信奉的是自身,相信人定胜天,他的规矩是建立在自由之上的规矩。

在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核心理念是礼,礼其实就是规矩,所以说儒家文化其实是对人的行为进行层层限制的一种思想理念,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封建社会中帝王都喜欢用儒家文化作为社会中的主流文化。不过虽然儒家文化的规矩非常多,但是孔子所说的规矩实际上是要求人们把自己的欲念压制在理法允许的范围之内,在这些限定的规矩之内也有一些自由存在。相比于随心所欲去做事的模式来说,这种在规矩之中的自由显得更加符合人类聚居的社会理念,作为一种群体动物,人们在社会生活之中做到合群并且不去挑战世俗礼法,用另一种自由的方式让自己生活下去才是现实生活中个体能够追求的最大限度的自由。不然夫子一个不高兴,可不仅仅只是斩掉西陵的满山桃花了。

儒家学说自由之中的规矩

夫子的原型类似古代的孔子,都是书院大儒,以礼服人。儒家的学说一直是伴随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不断前进的一种思想理念,或许是它陪伴着这种封建社会的时间过长的原因,很多人都认为儒家思想属于一种封建糟粕,它对于古代的人们来说只是一种难以解脱的枷锁,它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限制。尤其是那些儒家学说所规定的礼仪制度更是摧残了古代许多文人以及百姓的思想,自从文化运动之后,大多数的人都开始宣扬自由民主,而在这些人宣传自由民主的同时,抨击儒家规矩对人们的限制也成为了他们行动的主流。当然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信奉儒家学说的学者开始最大限度地挖掘孔子的自由理论,这些儒者认为,孔子在崇尚自由的方面是非常先进的,比如孔子曾经说过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们开始认为孔子的这种从心所欲不逾矩是给当时深受束缚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参考限度,孔子并不是给人戴上枷锁的人,他对于无拘无束的自由更加向往。但是,孔子的这句话真的可以这样理解吗?事实又真是这样的吗?

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实并不是说人真的可以毫无束缚、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后世的学者经过不断的讨论和思考之后,发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之中所欲的事情其实才是这句话的重点所在,根据《在规矩中自在——由“从心所欲,不逾矩”看儒家自由观念》一文可知:“从心所欲,不逾矩”句中一对最为关键的词就是“所欲”和“矩”,而在历代学者对“从心所欲,不逾距”的理解和注疏中,最引人注意的也当数心之所欲和社会礼法的关系。东汉经学家马融所说之“从心所欲,无非法者”,所欲者,皆是法度所允许范围内的“欲”,并无超越法度的滥欲与僭越。”也就是说,孔子认为那些真正听从他的话选择从心所欲的人并不是为所欲为的人,他们想要干的事情都在法治允许的范围之内,这句话看似崇尚自由,实际上暗含规矩,孔子认为的从心所欲是指在现实社会环境的限定之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不在乎社会的法律制度,去随心所欲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从心所欲不逾矩中的不逾矩其实就是对前一句的限制,矩就是规矩以及法律制度的意思,也就是说所谓的从心所欲是要在完全不违法的前提之下才能够实现的。毕竟孔子的所有学说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道德规范,孔子之所以说出能够从心所欲的话,是因为孔子认为内心的欲望不会超出社会规矩以及法律制度的限制范围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标准,在这句话之中,社会限制下的规矩是内心欲望得以实现的一个前提。如果自己的欲望真的会超出规矩限制的话,自然是不能从心所欲的去做事。

根据《四书章句集注》记载“从,如字,随也。矩,法度之器,所以为方者也。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根据朱熹对于论语的注解,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朱熹的观念里,从心所欲是指没有超出规矩范畴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说是从心所欲,实际上就是按照规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它更像是一种在规矩之中的自由。在这句话中,每个人产生的那种欲望都是符合道德准则以及立法制度的存在,因为自己内心发出的欲望合乎规矩,所以不论是怎样的从心所欲都是合法而适度的。孔子之所以说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因为孔子认为经过一生的规矩限制以及自我道德修炼,人们在晚年的时候,一些普遍认同的道德标准以及规矩制度全部都印在了脑海的最深处,这些人在行为处事的时候,即使不刻意的去遵守规矩,也会使自己的行为完全符合法度,到达了这种程度的人们在选择从心所欲的时候就不再受到规矩的限制,规矩反而成为了自由的一种载体。之所以选择70岁这个年纪,是因为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里,70岁几乎等同于过完了一生,所以在70岁的时候,经过一生的努力和习惯,人们已经把这种规矩化作一种自由的载体,并且这种规矩已经成为了指导自己生活的风向标,这时的人们就能够完全的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儒家学说中被限制在规矩之中的自由精神

在儒家学说之中,自由一般都是通过克制内心欲望而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感受,儒家思想认为只有真正遵从礼仪制度以及克制自身的欲望,才能够达到一种心灵上的自由。遵从礼仪制度的规范以及克制自身的欲望是儒家思想对于人们的一种规矩限制,这种规矩的限制主要是为了使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环境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之中,人们更注重的是心灵上的修炼和快乐,对于一些物质方面的愉悦反而不太在意,儒家文化体系也是如此,他们认为修炼内心才是达到真正快乐和自由的终极方法,内心世界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除了儒家思想所限制的一系列规矩制度之外,儒家学说讲究的是自由随心,现代学者认为儒家思想讲究的是一种心灵哲学,它更注重在心理活动方面的变化,反而是对于一些认识过程以及实践活动上的体验并不十分关注。而儒家思想文化之所以如此重视自由精神方面的体会可能和古代传统的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关系,对于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来说,内心的状态是孔子等先秦学者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他们认为一切行为的背后主导还是要归咎于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所以,儒家学说所规定的自由也是在规矩限制之内的一种心灵上的自由,它更多的不是通过行为来表达,而是通过内心的自由和愉悦来表达。

儒家学说所规定的道德标准其实就是规矩的一种,他要求人们按照普罗大众所认同的道德标准来行事,而儒家学说所讲究的自由精神也是依托于这种道德行为标准的实现的,自由精神在超脱这种道德行为标准之时,大多数都是体现在心中而不是表现在行为上。孟子认为道德上的愉悦所触发的自由并不等同于感官上的自由,而且他们认为只有真正遵从道德准则而获得的自由才是儒家所推崇的真正自由精神所在。根据《孟子告子上》记载:“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拥有一种道德上的善良本性,在这种善良本性的要求之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是真正的自由。儒家学者很清楚的知道,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真正的圣贤,所以在不能够达到最高要求的时候,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由是每个人的追求,这种在克己复礼的思想之下实现对自由的追求是儒家学说所倡导的行为。自由并不仅仅只是一种行为的表现,它更多的应该是一种自我修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结果,这种结果处处都能够体现出自由的存在,但是在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时候,随时随地体会生活的乐趣以达到心灵上的开放和自由是儒家规矩之下的自由之乐,儒家思想文化中的自由精神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自由理念的一个体现。

左迁右侍郎言:

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儒家思想文化确实对人们的行为有诸多的限制,但是在这种规矩的限制之下,却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自由思想,相比于西方体现在行而上的自由思想,中国儒家思想文化中的自由精神多是体现在内心状态上。这种存在于内心深处的自由才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层次的自由,这种心灵上的自由状态是令人感到最舒服的一种生活状态,也是儒家思想追求中的最高层次。夫子的无矩,是没有外在的事物能够影响到他的实力以及他的心境,才真正的大自由!


参考文献:《将夜》《在规矩中自在——由“从心所欲,不逾矩”看儒家自由观念》、《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告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