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10亿用户的流量池,为何能发展到今天?

2018年已经过去了,作为一个自由散漫的半吊子内容运营人员,才发现今年的微信公开课已经结束了,而我却没有一点感知,这是作为一个内容运营者的失职。

我的失职源于微信今年的公开课异于往常,他没有使用往常的营销手段,不见其人先闻其声。今年的公开课还是张小龙,他的论点从功能阐释转变为温情路线,谈起了微信的“七年之痒”,谈起了初衷,谈起了源动力,也谈起了坚持,总之,他像是一个倒叙的回忆录,一点一点的聊了微信的过往。

按照张小龙的说法来看,微信的起源来自于kik,受手机通讯录社交软件的启发,准备开发一款基于移动端的便捷式聊天社交软件。然后从单纯的聊天社交软件到大众阅读,再到公众号掀起微商的热潮,最后到去中心化的小程序,一度让大家觉得小程序可以替代APP应用程序。这七年止痒按照张小龙的说法来看,过得并不轻松。

下面来看一下微信是度过怎么样的七年之痒的:

1.2011年,参考kik,微信推出了1.0的测试版,适用于通讯录和QQ好友推荐,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在使用的便捷方面,完全看不到他的优势,唯一的优势还是腾讯QQ已有的在线通讯和伪“朋友圈”功能,外界一阵唏嘘。

2.2012-2013年,微信功能迭代升级的一年,快捷通讯和朋友圈的基础上,进行功能的丰富,语音发送,拍照发送,表情,朋友圈分享,开放第三方接口等功能陆续完善,同样的,微信迎来的是3亿的用户量;这无疑是对微信自信的一剂强心针。

3.2013-2014年,经过多版本的更新换代,微信更是推出了一系列的功能:多人实时语音聊天,摇一摇搜歌,群二维码,聊天记录搜索、备份,包括撤销语音,好友认证,地址导航等功能,这一版的出现,基本上是奠定了现在版微信的功能基础。

4.2014-2015年,基于微信第三接口的开发,微信公众平台可是接入第三方应用,个人和公司开发者账号开始陆续接入,从服务行业切入,微商行业在微信朋友圈迅速带起了一波浪潮。

微信公众号

5.2015-2016年,基于5.3系列的微信版本基础上,微信并没有像刚开始的那几年,势头一路高歌猛进,而是采取了放缓脚步,稳扎稳打的方略。在5.0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升级版本到7.0,查看往年微信朋友圈,音乐分享,热门朋友圈,同时升级配置,适应兼容苹果6以上版本。

6.2016-2017年,小程序的概念落地并执行,15年炒的沸沸扬扬的小程序的概念,终于在16年的时候,雏形初现:去中心化、即用即走的概念,有一次掀起微信电商的浪潮。小程序代替APP的说法,更是此起彼伏。

微信小程序

7.2017年-2018年,这几年的时间里,微信算是起伏不算太大的几年,毕竟用户量已经超过10亿用户,算是流量最为集中的用户池。小程序的概念也在不断的落地,各项功能接口和第三方接口都在不断的完善;微信公众号同样也是,点赞打赏功能,更是开了又关,关了又开,一波三折。

理解实在是有欠缺,毕竟很多资料都是在网上现查现写的,难免会有疏忽和遗漏,更甚有错误的地方,希望谅解。写这篇文章的意义其实更多的是想总结一下,腾讯微信作为用户流量最为集中的一款社交软件,他的发展历程到底是怎么样的。但是最终结局是只能窥其表未能窥其质,无法给到实在意义上的帮助。但是辩证的去看,其实从参考kik开始,微信的前身一直不为外界所看好,从一款雏形简单的聊天工具,到现在集社交、阅读、广告、营销于一条的流量平台,他的路程走的是很坚定的,至少在我们外人看来是这样的。就好像每个步骤都是能够预知到结果一样,但是背后付出的努力和猜疑,承受的外界压力,不是简简单单一句两句就能够说清楚的。都说要有格局,格局展现的是一个人眼界、视野,但是坚持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为外人所动,不为流言蜚语所惑,不为质疑而否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