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书评《沟通的艺术》 | 学会沟通既是艺术也是技术

我们在沟通的时候70%是情绪,30%是内容,而当两个人的对话逐渐上升到吵架的程度,那么事情的本身对错并不重要,而是为捍卫自己的观点而做出反应。

沟通是一种技巧,任何事情的成功都先要为必然的笨拙做好准备,如果你愿意持续练习那些新技巧,你将会越来越自在和成功,让其内化为自己的本能,沟通不仅是表现语言能力的艺术,也是需要不断学习并深入实践练习的技术。

个体处在和社会的连接之中,沟通是社交的必备途径,有效的沟通是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达成个人的目标,并且理想上要能维持或增加关系,学会沟通就是学会如何通过说话的方式促进和他人的有效交流。

《沟通的艺术》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作品,是人本主义的先驱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

《沟通的艺术》全书包括四大板块,前言是人际沟通入门。正文第一部分看入人里从沟通主体出发,从媒介、自我认同、知觉和情绪四部分展开。第二部分看出人外从语言、非语言、倾听三部分展开。第三部分看人之间从沟通与关系、亲密关系、气氛、人际冲突四部分进行叙述。

个人认为,作者在书中所提及的自我认同,知觉理解和学会倾听是影响沟通的重要环节。

01拥有正确的自我认同是学会沟通的关键

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个别的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自我概念是指“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这一概念是由他人所传送的信息而创造出来的,也经由与参照团体的社会比较而得出。

日常生活中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信息在告诉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上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是通过别人对我们的描述所形成的,我们从别人的口中知道了我是什么样子。

别人对我们的了解程度不一所以形成的评价不尽相同,所以自我概念的形成会受过时的信息,扭曲的回馈和社会期待的联结所影响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主观而且多元的,会随着时间逐步形成,对我们在与人沟通交往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决定着我们如何正确的看待自己以及以何种态度和方式与别人进行沟通交流。

如果别人对你的评价是“遇事冷静,能够有条不紊的处理各种事情”,那么在和对方的交流过程中你就会尽力的在你的言行举止中表现你冷静的一面,而压抑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如果对你的评价是“待人热情,风趣幽默”,那么你表现出来的大多数状态都会尽可能的贴近这种认知,不自觉的收起另外的一面。

自我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为在关系中角色扮演的不同,所以立场和沟通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妈妈辅导小明做作业的过程中因为小明总是粗心把答案写错而生气,正在发脾气的时候老师突然打电话过来询问小明在家的情况,妈妈立刻转变了刚刚的态度用很温柔的语气和老师沟通。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说明,在回应别人行为时,沟通者就在通过语言和行为建构他们的自我。沟通并不是分离的,不能分隔成单独的一件件事件,事实上,某一刻所发生的事,是由两人长期关系累积的各种经验而导致的。

社会学家用一种戏剧性的隐喻来描述认同管理,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编剧,会创造角色来对我们希望别人如何看待我们加以反映。

所以,我们希望别人怎样看待我们就需要用我们希望自己成为的理想状态去和别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02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别人的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进行沟通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刻板印象,即思想偏见,我们总以为世界和我们想象的一样。用僵化的思维去思考眼前的现实问题,我们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别人身上,强迫别人的想法和意愿必须跟着自己走。

事实上,每个人由于大脑构造的不同对外界的解读不同,生理因素会使得每个人对周围环境的注意力不同。

“收音机关小声点!我的耳朵快要聋掉了!”“这哪里大声了?声音再转小,我就听不见了!”

“这里好冷喔!”“你没搞错吧?如果你把暖炉调热,我们就热得喘不过气来了。”

“你为什么不超车?那台卡车前面至少有一公里都没有车子。”“我不觉得有那么长,而且我不想害死大家!”

这些争执不只是因为意见的不同,更是因为我们大脑读到的信息各异其趣,所产生的解读也存在不同。

个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其成长背景和价值观念所组合形成的,每个文化都有其不同的世界观,在看世界上都有其特有方式。

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解释说:闻朋友味道不只是有教养的行为,也是令人期待的,不让对方闻到你的呼吸是一种羞辱对方的行为。

相反的,美国人被教导不能呼气到对方脸上.自然而然的,美国人在试图表示礼貌的时候反而传达了羞辱。谁会想到我们的最高级外交人员,在表现高礼节的时候也传达了羞辱?但这种憾事却是外交上的家常便饭,因为外交不只是眼球对眼球,也是鼻息对鼻息。

赋予的职责或职业需要的不同也会使得看待问题有不一样的角度和思维,就像建筑师看到房子会立刻联想到的是它的材料,构架和面积,而艺术家看到建筑会从空间几何,配色,整体设计去思考等等。


我们从自身的角度对别人的语言进行片面的理解,很可能陷入知觉的误区,造成不良的沟通。

想象一下别人对你这样说: “你为什么对我生气?”(谁说我生你的气了? ) 即便你的诠释是正确的,然而义正词严、一针见血的评论很可能让对方产生防卫。

知觉检核的技巧为你提供了处理这些诠释的更好方法,知觉检核完整的程序包含三个部分:

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 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 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做澄清。

知觉检核是帮助你正确了解别人的一项工具,它并不假设你的第一印象是正确的。因为它的目的是互相了解,所以这个迈向沟通的检核需要彼此协力合作。除了得到更精确的知觉外,这个检核借着维护对方的面子来减少对方的防卫。知觉检核采用更谦恭的途径表达或暗示:“我知道没有其他线索的帮助,我不够格对你下判断。”而非直接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对于先前的例子知觉检核可能会想这样:

“当你大声踱步走出房间,并大力地关上房门时,”(行为) “我不确定你是否对我生气,”(第一种诠释) “或者你只是比较匆忙。”(第二种诠释) “你真正的感觉是怎样?”(请求澄清)

知觉检核是帮助你正确了解别人的一项工具,它并不假设你的第一印象是正确的,因为它的目的是互相了解,所以这个迈向沟通的检核需要彼此协力合作。

除了得到更精确的知觉外,这个检核借着维护对方的面子来减少对方的防卫,知觉检核采用更谦恭的途径表达或暗示:“我知道没有其他线索的帮助,我不够格对你下判断。”而非直接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用自己的思维对别人的行为做出片面的判断是最愚蠢的行为,个人所持的立场并不一定完全正确,受生理因素,文化差异,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所以无法证明自己一定是对的,加入主观感情色彩的评判是因为你只看到自己想看的,用现有的认知去解读你感知到的一切和捍卫你的立场,所以一个人的认知对其行为处事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想要解决这种问题的途径是克服刻板印象和僵化思维,试图从多方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凭主观臆断轻易对一件事情下结论,要去除对别人的分类,如纹纹身的一定是坏人,喂养流浪狗的就一定是好人,要学会多角度分析。

03学会倾听能有效提高沟通的质量

想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必须先听懂别人在说什么,然后做出及时的回应,倾听,不只是听见,重要的是听懂。

听是声波传到耳膜引起振动后经听觉神经传送到大脑,倾听是大脑对这些生化电波冲动重新建构成原始声音表征之后再赋予意义的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倾听是耐心的听完别人想说的话就可以,实质上我们需要对别人提供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才能真正的理解对方的意思,从而进行有效的沟通。

我们在倾听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无法接受到对方有效的信息并做出有效的反馈,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的愿望、需求、欲望和兴趣,等等,都决定了我们选择的焦点,所有个人对信息是处理能力是有效倾听的关键。

听分为无效倾听和有效倾听,无效倾听主要包括虚伪倾听/自恋倾听/隔绝倾听/选择倾听/防卫倾听,超负荷的信息,心不在焉的思想,外在的噪音,错误的假定等都是造成无效倾听的因素,其中错误的假定是常出现的情况,即把自己的观念带入到别人的经历中,并试图用过去的经验指导现在所发生的事情。

例如,当我们遇到熟悉的话题时,我们很容易会开始觉得“这我们之前就已经听过了”,于是就开始不专心,然而事实上说话者提供给我们的都是新的资讯。

还有一个类似的状况是,有时候我们会假定说话者的想法太简单、太浅显,不值得我们付出专心。

有的时候我们会认为别人的评论太复杂而不容易了解,于是就会放弃去尝试理解他们,想想看有时候你在听演讲的状况,你就可以了解了。

最后一个常犯的错误是假定谈话的主题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当应该专心的时候,我们反而停止付出专心。


倾听的过程应该,包括听到-专注-了解-回应-记忆,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闭环,作者在文中提出,想要做到有效倾听要做到少说话,摆脱注意力分散,不要过早的判断,寻找关键的信息。

少说话。季诺(Zeno,斯多葛学派之祖)的语录中说“我们一生下来就有两个耳朵,但却只有一个嘴巴,就是为了要让我们可以多听而少说。你的目的是要了解说话者的意思,那么你就要避免自私地抢夺说话者的舞台并一昧地转换话题或发表自己想法的做法。摆脱注意力分散。当你面对重要的资讯时,尽可能地排除所有会让我们分心的内在和外在干扰剌激是很必要的,这可能意味着关掉电视,拔掉电话听筒,换到安静的房间里,以使你不受电脑诱惑、不必牵挂桌上未完成的工作或眷恋柜子上的食物。
不要过早的进行判断。不要用自己过去的经验对别人进行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当你不赞同别人地说法或是当别人批评你的时候,反击回去的确是一个强有力的方式,但是当别人对你提出一些真诚的忠告时,试着去了解这些忠告与事实反而对你更有利。

结语

沟通是时刻都在发生,是对话双方和谐互动的过程,要想进行良好的沟通,必须能够有意识的觉察自身看待事情的思维方式 ,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沟通不仅是语言艺术,同时也是一项技能,需要不断从实践中反复练习才能成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