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第八雄――神祕的中山古國

中山故國,古稱鮮虞,白狄部落,子姓,也有姬姓說。《左傳》中,記載晉伐鮮虞記載多次。“中山”之名始見於《左傳》定公四年(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鮮虞人在有險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建國。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中山國之名自此始見於史書。可考的地址在今山西、河北滹沱河流域靈壽、平山、晉州等地。


中山國在中華史料中流傳比較少,《戰國策》有《中山策》,《呂氏春秋》也有若干記載,“中山狼”的寓言故事,也是一個較有名的記載。

周敬王十五、十六年(前505年、504年),晉兩伐中山,強大的壓力使中山疲於招架,逐漸成為晉附庸,後又被趙、魏控制,中山君實為傀儡。

周威烈王十二年(前414年),中山武公繼承中山文公國君之位,暗地結交、拉攏鮮虞族勢力,培植親信,積蓄力量,趁趙氏內亂之機,擺脫趙、魏控制,定都於顧(今河北晉州),重新建立獨立的中山政權。並加強軍備,加固城池,並仿效諸夏制度,對國家進行了初步治理。


周威烈王十八年,魏文侯三十八年,中山武公六年(前408年),中山武公去世,中山桓公繼位。魏文侯趁中山新君初立,出兵伐中山。經過三年拉鋸作戰,魏攻克顧城,中山桓公率殘部退往太行山中,繼續抵抗。

中山桓公在殘境中逐漸覺醒,立志復國,率領鮮虞餘眾,進行了頑強的復國鬥爭,開創了鮮虞復國的大業。擊潰魏軍,魏居中山君子摯(或其後人)逃回魏國。魏氏統治中山國曆史宣告結束。

經過二十五年艱苦卓絕的努力,至周安王二十一年,魏武侯十五年,中山桓公前二十八年(前381年),中山人終於最終擊潰魏軍,驅逐魏氏中山君,收復顧城,完成復國,中山桓公以復國之年改元。

中山桓公剛剛復國,即遭到趙國對中山大規模的入侵,意圖是趁中山復國之初立足未穩之機,吞而並之。周安王二十五年、中山桓公後五年、趙敬侯十年(前377年),趙與中山戰於房子,第二年,趙再伐中山,又與中山戰於中人(房子即今趙縣,中人即今唐縣東北)。

房子是中山國的南疆要邑,中人則是中山國的北方重鎮。中山人在桓公帶領下奮起抗敵,竭力作戰,經過數次激戰,中山擊退趙軍入侵,將其驅趕出中山國境。


周烈王二年,中山桓公後七年、趙成侯元年(前374年)春,中山桓公派使臣前往趙國首都邯鄲面見趙新君趙成侯,要求趙國歸還所佔中山國土城邑。趙拒絕中山國所請。中山桓公即發兵進攻趙國,趙也出兵迎戰。

中山軍在桓公多年訓練及連續不斷的作戰中,實力提升迅速,精通車戰、陣戰,還有當時少見的能夠馬上做戰的騎兵。接戰後趙軍連戰連敗,中山軍則乘勝進軍,半年內收復被趙所佔的原屬中山十餘處城邑。

趙成侯無計可施,只好命邊境各城加強防守,不可輕易與中山開戰,而中山連續擊敗魏、趙兩個諸侯大國,天下諸侯都為之刮目,中山成為當時諸國不可輕視的強國。

自中山桓公後七年中山擊敗趙,至後二十七年中山桓公去世(前381-年前353年),中山在桓公帶領下,遷都靈壽(今河北靈壽),修築中山長城,發展農業及冶鐵,中山國自強自立,富國強兵。

當時,諸國以戰車數量衡量國力,中山國被稱為僅次於戰國七強的“千乘之國”。


周顯王十六年,中山桓公後二十七年(前353年),中山桓公去世,子中山成公繼位。中山成公在位期間(前353年-前328年),繼承桓公治國策略,勤於朝政,體恤民情,使中山國繼續平穩地發展。

在後世出土的“中山鼎銘”中有記載:“昔者吾先祖桓王,邵考成王,身勤社稷,行四方,以憂勞邦家”,中山國在成公治理下繼續強盛。

周顯王四十一年,中山成公二十五年(前328年),中山成公去世,子中山王厝繼位,年僅十六歲。周顯王四十六年,中山王厝五年(前323年),在齊、秦已先期稱王的形勢下,中山王厝與魏、趙、韓、燕五國國君相繼稱王、史稱為“五國相王”,這是魏犀首公孫衍為聯絡趙、韓、燕、中山四國組成抗衡齊、楚、秦的聯合陣營而發起的策略。

中山王厝稱王並不是一帆風順,齊楚秦等大國對於影響其擴張的“五國相王”活動十分反對,尤其是欲爭霸主地位的齊,首先公開出面干預這次“五國相王”活動。


但經過中山使臣張登遊說齊、趙、魏,燕等國,加之公孫衍發起的“五國相王”活動,目的是在於和秦、齊、楚三大國對抗,而燕、趙意在離間中山和齊國的關係,所以都對承認中山稱王採取支持立場,中山稱王之事終於為各國所承認。

中山王厝稱王,是中山實力的表現,使千乘中山國與魏、韓、燕、趙四個萬乘之國一起稱王,中山王厝時年二十一歲。稱王后,王厝追尊父祖為中山成王、中山桓王。

周顯王四十三年,中山王厝二年,趙肅侯二十四年(前326年),趙國國君肅侯去世,趙太子雍繼位,這就是赫赫有名的趙武靈王,中山國日後的強勁對手,也是最終滅中山之人。

周赧王五年,中山王厝十八年(前310年),中山王厝去世,子中山太子姿(這個字打不出來,以同音字代替)繼位,成為第四代中山王(含追尊的桓王、成王)。

王姿年少不更事,寵幸相邦司馬喜,冤殺大將季辛,中山諸將大都憤憤不平,無心練兵,致使軍心渙散,使得強鄰趙國有機可乘。

此時的中山國,因之前先王們與趙國不斷征戰,疆域擴大,已經佔據了趙國中央位置,幾乎將趙國一分為二,這是趙新君趙武靈王不能容忍的,早在繼位第三年(前323年),趙武靈王即主動向中山國進攻,在靠近中山邊境的鄗(今河北柏鄉北)築城。


至中山王厝去世,中山王姿繼位那一年,趙武靈王已通過平定燕國內亂,驅齊扶立燕王,從而建立了在諸侯國間的威望,並推行了著名的“胡服騎射”等措施,使得趙軍的實力得到快速發展,趙武靈王憑此展開了對中山國持續不斷的進攻,以圖消滅中山,達成疆域統一。

周赧王九年,趙武靈王二十年,中山王姿四年(前306年)趙伐中山,至寧葭(今河北石家莊西),次年,趙軍分兩路大舉進攻中山,奪得中山丹丘、石邑等多處,進逼中山腹地,中山被迫割四邑求和。

之後趙軍三次伐中山,均取得重要勝利,中山五次戰敗,五次割地求和,疆域大大縮小,實力大減,無力對抗趙軍,一步步陷入亡國境地。

周赧王十六年,趙武靈王二十七年,中山王姿十一年(前299年),面對趙軍屢戰屢敗,苟延殘喘多年的中山王姿去世,總算沒有成為亡國之君,其子尚繼位。

三年後,周赧王十九年,趙惠文王三年,中山王尚三年(前299年),已經將君位讓給其子惠文王,自稱“主父”的趙武靈王,傾全國之兵向中山發起最後一擊。雖然在抵抗趙軍的戰鬥中,中山人表現得極為英勇“鳩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不碎,所衝無不陷,以車投車,以人投人”,但是國力衰落,大勢已去,最終趙軍攻陷中山國都靈壽,中山王尚於城破時下落不明。

為逐漸消化中山國,趙國選中山王族中人為傀儡中山王,即中山王勝,以利用其實現趙掌握中山全境目的。


周赧王二十年,趙惠文王四年,中山王勝元年(前295年),趙已完全掌握中山故地,不再需要王勝這一名義招牌,於是將其廢黜,遷到膚施(今陝西延安)安置,中山國最終滅亡。

而諷刺的是,就在同一年,半生殫精竭慮,以滅中山為頭等大事的“趙主父”、趙武靈王趙雍,因介入諸子爭位,又偏袒庶子公子章之行為,在其子惠文王默許下,於沙丘宮被趙國大臣李兌、公子成圍困三月,活活餓死。與滅國之人同年而亡,中山國諸先君地下有知,應可瞑目矣!

#我要上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