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何只能窝在四川?你看他最初的班底是些什么人

三国时期,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卧龙雏凤得其一,可得天下"。卧龙指的是诸葛亮,雏凤指的庞统。我们知道,这两个人后来都归属了刘备。

按理说,刘备本是"皇叔",得到了这么两个计谋非凡的人辅助,何愁不能一统天下。可是,显示很残酷,刘备一手创立的"蜀汉",就是只能窝在四川,最后被魏国吞并,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刘备时运不好,没有得到上天的垂青,这就说得有点虚了;也有人说,刘备刚愎自用,不善用人,经常喜欢自己带兵出征,这更是无稽之谈。从刘备和诸葛亮等人之间的关系来看,刘备还算是很开明的。

所以,我认为,刘备之所以不能一统天下,终蜀汉两世都只能偏安四川,其原因可能埋得比较深,那就是刘备早年起事之初就已经注定了。而且是人的原因。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刘备早年的那些追随者们。

说到刘备早年的追随者,最出名的莫过于关羽张飞二人。无论正史野史,对他们的描述都是"万人敌",也就是有万夫莫当之勇,属于非常难得的猛将。可是,还有其它评价吗?

先说关羽,关羽的祖籍本在河东解良,只是因为杀人越货,而潜逃来到涿郡。只是因未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室朝廷对天下已经失去了控制。如果按照现在的描述,那就是被通缉的"逃犯"、属于"亡命之徒"。

张飞却是刘备的同乡,也就是土生土长的涿郡人。关羽潜逃来到涿郡,和张飞可谓"臭味相投"、一拍即合。两个人偏凑到一块了。要指代,凡是这类"亡命之徒",一般都非常将江湖义气,关羽张飞正是此类。

因为刘备在涿郡很有名望,关张二人便去投靠他,于是才有后来的"桃园结义"。可是我们可别忽视了一个细节,那就是为什么关羽张飞会去投靠刘备?因为刘备在涿郡很有名望!

可是,一个和老母亲相依为命的卖竹席的刘备,为什么在涿郡很有名望呢?他的名望难不成就是卖席子而来的?即使有,也只可能是"商誉"比较好,也不至于成为关张这类"亡命之徒"投靠的原因吧。

这就需要追溯刘备自己的身世了。我们别看刘备是"皇叔"的身份,其实他的出生非常贫寒,父亲还死得早。母子相依为命。靠母亲编织竹席、草鞋,刘备拿去集市上出卖以养家糊口。用一贫如洗来形容刘备的家世是很恰当的。

可这么一个家徒四壁的人家,为什么能供给刘备读书呢?并且还是师从九江太守的卢植,并在卢植哪里结识了公孙瓒,这些都是刘备能"起家"的主要原因,但源头的"师从卢植"一事,我们不觉得很突兀吗?

刘备拜师卢植,也是需要学费的,也就是那时候说的"束脩",家贫如洗的刘备哪里能凑到银子。这时候,同宗的刘元起资助了他。据《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刘元起对刘备视同己出,不顾妻子的反对,时常接济刘备。才让刘备得以进入卢植的门下学习。

在《三国志》里,对刘备少年的描述,也是"专爱结交豪侠"。要知道,那个时候的"豪侠",实际上是一种"讳称",要换成大白话,其实和"流氓、土匪、罪犯"这一类的社会混混差不多。

从《三国志》里的片言只里,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刘备早年很穷,却并不安分。爱和一些游手好闲的混混搅在一起。

再说到刘备早年的追随者,关羽张飞其实还不能算最早的人。跟随刘备最早的,应该是简雍。《三国志》对简雍的描述是"不拘小节",即使和刘备同坐,也是盘腿而坐,这和现代电视剧里那些"土匪"的形象是很接近的。

所以,从最早追随刘备的简雍、关羽、张飞三人的情况,以及刘备自身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刘备自己也是一个游手好闲、牵马遛狗之徒。他结交的"豪侠",也更是一群视礼法规矩如粪土的"亡命之徒"。

正是刘备生性爱结交"豪侠",又拜在卢植门下读过书,于是这些"豪侠"们便以他为尊,让他做了首领。可如果一直这么游手好闲下去,没有经济来源也是成不了气候的。刘备同宗的刘元起似乎也负担不了这么大的开支。

据《三国演义》记载,刘备真正发家,是遇到中山的马贩子张世平和苏双开始。《三国演义》说,是张苏二人看到刘备"性貌奇伟"而慷慨赠予了一大笔钱,以及马匹和武器原料。先说那两千斤镔铁,大名鼎鼎的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双股剑都是这堆原料铸造而来。

这里又有一个疑问,张苏两个马贩子,作为最贪图金钱利益的商人,为何会主动赠予素不相识的刘备这么一大笔钱?按常理,做生意的人最害怕的就是游手好闲的混混,遇到刘关张这类人,躲得远远的还来不及,岂有主动送上门之理?

所以,按照刘关张一贯的行事风格,估计张苏二人赠予之举,也是逼不得已而为。也就是说,刘关张、尤其关羽张飞二人,可能看到外地商客有钱,主动出击胁迫敲诈,张苏不得已,只能破财消灾。而《三国演义》一贯以刘备为正统,自然只能说是"赠予"了。

再回过头去分析分析刘备等人以往的生活,不事生产游手好闲,怎么能生存?而他们过得还是挺滋润的,桃园结义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就可见一斑。这种消费水平和他们的收入水平比起来,是那么的格格不入。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怀疑,刘关张三人,其实一直都是在"巧取豪夺"地寻求生活来源。

有了骨干,再加上张世平、苏双二人"赠予"的钱物,刘备才有了"占山头"的资本。于是,以"剿灭黄巾军"为由登高一呼,可惜根本没有其他英雄人物的效果,响应的人仅仅"五百人",不过也够了,这就是刘备起家的"班底"。

而这"班底"里,根本没有刘备自己的宗亲兄弟。《三国志》记载,刘备是真的有叔叔的,他的叔叔叫刘子敬,但是,老刘对刘备可瞧不上眼,不但不予资助,还常说刘备"灭吾们也"。担心刘备的平素所为,会成为诛家灭族的祸根。这种看法,自然不会响应刘备的登高一呼了。

至于平常资助刘备的族叔刘元起,也没有打发儿子跟随。可见,在刘备的宗室亲人眼里,刘备并不会有太大的前途。根本不似其它英豪,起事之初,一般都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例如刘汉先祖刘邦、刘秀,一开始都获得家族大力的支持,这才成为一代君主,刘备之被家族忽视,正是其不能成功的预兆。

所以,综合以上这些线索,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出生在东汉末年那个"乱世",少年时代便非常不安分,身边最开始依附的都是一群"亡命之徒",并没有几个才智之士、更无财势之士。说不好听点,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这样的"班底",怎么能实现开国的宏图大计呢?

从起事之初到后来的四处流浪,刘备的这个"班底",到底未能为他打下一个地盘,几乎成了曹操刘表眼里的"丧家之犬"。所幸后来刘备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逐渐拉拢了诸葛亮等一众"贤良",才勉强得以三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