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剩女》:不婚是女性的原罪?婚姻不该成为女人的桎梏

看到一部纪录片名叫《中国剩女》,你以为这是中国人拍摄的纪录片吗?

其实不是,它是以色列导演执导的记录大龄剩女面对婚姻和人生的现实写照。

片中讲述了35岁的剩女华梅在婚恋网上相亲的情景。

华梅是一位律师,聪明干练,事业有成,是个女强人。

本以为这样的条件,找个男友应该不难,但是婚恋介绍人却直言:“你年纪太大了,而且长相也没有优势。”

一句话,让人隔着屏幕都感到了深深的歧视。

35岁,就已经“很老”了。

华梅谈到自己的择偶标准:受过教育,懂得尊重女性。

这么简单的要求,却又遭到质疑:这个要求太高了,你不能还觉得自己条件好,这样是找不到人的。

面对有主见,有认知的华梅,婚恋网站的人还告诫她说:你太强势了,男人不喜欢这样的。

看到这里,短短几个镜头,我们大致得出如下结论:

一个女人如果30多岁了,不管你多有能力,都很难找到好的了。所以,不要眼光挑剔,不要标准太高,否则是嫁不出去的。

而这一切,放到一个男人身上,就是截然不同的待遇。

大家都知道的,形容这种男人有一个专有名词叫:黄金单身汉,或者钻石王老五。

多么讽刺的差别待遇,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个是男人,一个是女人。

回到片中,华梅回到家乡后,家里人没有几个理解她的,反而继续给华梅施加压力。

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和质疑,华梅说:“为什么女人一定要结婚?结婚到底有什么好处?”

华梅的父亲果断地说:“有啥好处不好处的,女人到了年龄,就该结婚!”

其他姐妹也跟着帮腔说:“你不结婚,其他人怎么看我们家?”

“一个女人三四十岁不结婚想干嘛?”

“女人不结婚就是不正常,单身,再幸福都是不幸福!”

家人的话,句句如刀,狠狠地刺痛了华梅的心。

一个女人不结婚,不是她自己一个人的事情,是整个家庭的事情。

因为她不结婚,全家人抬不起头。

什么时候,女人结婚不结婚,被赋予了这么多责任和桎梏?

看着华梅失声痛哭,我们的心也跟着拧在一起。

在21世纪的文明社会,衡量一个女人的价值,竟然还和婚姻挂在一起,这是何等荒谬的事情,但它却又真实存在,遍布在社会各个角落里。

就业时,大龄剩女被明确拒绝。

就连单位里,那些大龄未婚的女同事也会成为公司的谈资。

难得,不结婚是一个女人的原罪吗?

就像华梅说的那样:“女人不结婚,一切都没有价值了,是吗?”

这部纪录片,直白地让我们感受到女人在婚姻中承担的巨大压力和胁迫。

世俗的偏见,社会的歧视,还有道德绑架,都让广大女性不堪其累。

明明是一个优秀的女性,有知识,有才华,有独立的人格和经济基础,本该拥有自己说了算的美好生活,就因为没有结婚,她就变得不值一文。

而且,随着年岁增长,她的价值更是直线下降。

一个“大龄剩女”让多少女性,承受着性别带来的原罪和不公。

女人的年纪只要超过了30岁,就是“剩女”,相当于被挑剩的,没有资格选择真爱,没有理由继续自我的生活。

不仅父母各种催促,甚至不惜断绝关系来威逼利诱,就连身边那些已婚的同龄人,也开始用隐晦的语调,暗示你该结婚了。

认识一个朋友,已经30多了,他是男性,谈到找女朋友的标准,他只有一个条件,年纪不超过28岁的,有工作就好。

他是如此解释的:“男人30多岁是黄金年龄,但女人超过30就开始早衰了,生孩子都费力。我不想找个已经开始出现衰老症状的女人当老婆。”


我无力和这种认知的人去辩解,也不想再和他多理论。

但我不得不承认,太多女性,迫于剩女的压力和世俗的眼光,被迫降低要求,在30岁到来之前,匆忙嫁人生子,然后过着一地鸡毛的琐碎生活。

她们害怕被剩下,害怕没有时间再折腾。

据民政部《全国社会服务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中国结婚登记人数逐年递减。

越是高学历、高收入、一线城市的女性,越不再期待婚姻。

因为她们自己过得足够好。

加里·贝克尔在《家庭论》中指出:

“一个理性经济人结婚的目的,在于想从婚姻中得到最大化的收益,如果婚姻收益超过了单身收益,那么人们就会选择结婚,否则就宁愿单身。”

所以,这群女性压根不是剩女,她们是女王,她们主动单身,而不是被迫剩下。

49岁的俞飞鸿一直单身,面对外界的疑惑,她从来没有委屈自己步入婚姻,在她看来,她一个人过得很好,哪怕年纪再大,她也有自己的享受和自由。

这份充实和快乐,是婚姻给不了她的东西,她就没有必要为了结婚而结婚。

我们希望,很快会有那么一天,一个女人可以凭借自身的光芒,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接纳,这一点,无关婚姻。

女人随时可以选择自己生活的状态,单身也好,结婚也罢,都是常态。

我们不再用“剩女”来制约一个女人的选择。

结不结婚,是女人的自由,更是女人的权利。

-----End------

文/鱼白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