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织女》张钧甯的原型原来是黄道婆,她可不仅仅是个传说

哈喽,大家好,这里是有趣的文字。

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位与女文人和公主不同的古代女性。

她就是中国纺织技术革新的鼻祖黄道婆。

2010年的时候刘诗诗曾经出演过一部电视剧——《天涯织女》,黄巧儿的原型就是黄道婆。黄道婆可不仅仅是个传说,现在我们身上能有棉衣穿还多亏了她呢,所以在中国民间,黄道婆有着"衣被天下"的美誉。她对棉纺织业进行的大胆革新,对当时及后世植棉和纺织技术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逃难崖州 学习纺织

黄道婆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她的父母靠租佃地主的田地艰难地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幼年时的黄道婆白天跟父母在田里干活,晚上还要跟母亲学习纺纱织布。她12岁那年,由于生活所迫,被父母卖给有钱人家当童养媳。在婆家,她难以忍受公婆、丈夫的虐待,便逃出婆家,登上停靠在黄浦江边的一艘帆船,随船来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

生活在海南岛的黎族人民自古就用棉花自纺、自织、自染成各种服装。黄道婆到海南岛以后,与当地黎族人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与交往中,努力学习和掌握当地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黎族同胞对这位流落他乡的异族同胞充满了同情,她们带黄道婆如同亲生姐妹一样,不仅照顾她的起居,邀她一同劳作,而且将当地高超的纺织技术传授给她。黎族同胞细心地传授,黄道婆虚心刻苦地学习,没多久她就了解并熟悉了各道纺织工序。


在实践中,黄道婆还融合吸收了家乡织布技术的长处,逐渐成为有着精湛技术的纺织能手。

革新纺织技术

20多年过去了,已入中年的黄道婆越来越思念故乡,于是,在元贞年间(1295年至1297年),黄道婆带着踏车、椎弓等纺织工具,踏上了北归的旅途。黄道婆重返故乡时,棉种植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是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她回乡后,见当地妇女仍然用手剥棉籽,男人依旧用小竹弓弹棉花,操作起来十分辛苦,生产效率又极低,而且织出来的布还像从前一样粗糙。于是黄道婆希望用所学的知识改进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技术。

黄道婆充分利用和改进了传统的纺织工具和纺织技术,提高了整丝质量和织布工艺,使当地人民能用纱线织出各种色彩的棉布,其绚丽灿烂的程度能与丝绸相媲美。元初著名农学家王桢在《农书》中记载,当时已用拨车、线架等纺织工具来分络各色棉纱,还记载了织布机与丝绸机的相同之处。

黄道婆不仅将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织生产经验与汉族纺织传统工艺结合起来,系统地改进了从轧籽、弹棉到纺纱、织布的全部生产工序,还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把自己掌握的精湛织造技术毫无保留的传送给了故乡人民。她的纺织技术也迅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黄道婆去世后不久,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历经百年之久而不衰。由于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乡民为了纪念她,为她建冢立碑,修造祠堂,供奉塑像。

我觉得古代女性不管在哪一方面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历史总是忽略了她们,让后世的人辨不清她们的真貌。或则有更多厉害的女性,因为历史的不记载而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流里。但对于我们能知道的女性,我总是怀着一种敬慕的心情去了解她们,书写她们的故事。

喜欢请关注,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