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可以蒙混过关,结果被逮个正着,又一富商海外银行账户被查,

编注


以为可以蒙混过关,结果被逮个正着,又一富商海外银行账户被查,就是因为做了这事


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白天一定要做的事情,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了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朱自清


我们看神剧的时候,都记得经典台词:静悄悄地进村,大声说话的不要。以为趁着天黑摸进村子,就可以蒙混过关了。


税务合规性申报也是如此。


就在近日,美国疫情还在肆虐全国的时候,美国司法部2020年4月15日一则公告,对于在海外隐匿银行账户,漏报银行账户和金融资产的一位富商提出税务欺诈控告,等待这位富商的是最高5年刑责和巨额罚款,本想逃避,但却碰壁,就因为做了一件很多跨境人群都习惯做的事情,悔恨莫及。


什么事?故事是这样的。


居住在佛罗里达州的Dusko Bruer一直经营农业机械产品和零配件,做国际贸易生意做的有声有色,相当的成功。在国际贸易的市场,Dusko算得上是有一席之地了。不过,商业精明的Dusko却是一位相当精明过头的商人,觉得税这个东西很是让自己讨厌,税务会让自己的资产缩水这个道理他是这样理解的:不缴税,不缩水。于是,在公司国际贸易风生水起的时候,从2003年开始,他就既不申报公司税表,也不申报个人所得税表,虽然公司还雇了好几十号人,但是他依然我行我素,不申报员工的工薪税,一律都是现金支付报酬。现金为王嘛。


就这样过来几年,Dusko发现也没有什么大事。于是胆子越来越大,开始做很多高收入高净值人群非常容易出现税务风险的事情了:


1. 从2004年开始,Dusko就不再公司领取工资了。公司就是自己的,想怎么花钱,自己说了算。公司成了他的个人提款机,吃喝玩乐个人开销和各种投资和海外资产配置等所有开销一律从公司支取。


2. 从2004年开始,Dusko就给自己的员工和家人不断从公司银行账户提取现金,或者直接从公司银行账户公对私转账,想转多少就转多少,不申报任何工资项目等理由。我的账户我说了算。


3. 从2007年开始,随着全球化浪潮热火朝天,Dusko也搭上了全球化资产配置的高速列车,钟情于全球化的各类投资和资产,走向全球化是避险资产配置的必由之路。于是,他先后将580万美元,在4年时间里从公司所得盈利转到海外,分散在高净值人群非常喜爱的瑞士和其他几个国家,并在这些国家开设银行账户,开启了全球资产投资之旅。


4. 赚钱了,当然不能亏待自己。Dusko在2007年开始,陆续使用自己转到海外的钱在佛罗里达买了135万美元豪华游艇,经常出海,与帅哥美女谈天说地,给女朋友送海边豪华别墅,为自己多个国家置业投资不动产。Dusko觉得为员工发现金的同时,如果买个房子给员工住,既可以省一部分工资,又可以投资不动产,是相当不错的生意,于是,投资不动产作为员工宿舍,也是妥妥的好资产。


5. 2007年到2014年的这么多年,Dusko从来没有想过要申报公司税表和个税表,更不要说员工的工薪税表了。根据美国财政部的审计,Dusko就个人所得收入就漏报770万美元,欠税就高达270万美元。


6. 从2007年到2015年,Dusko就在瑞士、克罗地亚、德国、塞尔维亚等地开设银行账户,理财的理财,投资的投资,配置资产的配置资产。但是却从不披露和申报任何美国财政部要求的海外银行账户申报,也不披露美国国税局IRS规定的海外金融资产报告表。不报,没有这回事情。


7. 2010年后,瑞士开始收紧有关美国纳税人必须向美国财政部和美国国税局交换金融账户涉税信息。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Dusko在瑞士苏黎世瑞信(Credit Suisse)的客户经理约谈Dusko,为Dusko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介于Dusko在瑞信的银行账户已经高达6,177,586美元,建议他需要合规申报美国FBAR的海外银行账户披露表。二是建议Dusko与美国税务会计师联系,提出和加入OVDP海外银行账户自首行动,以便可以尽快合规遵从,不要出现刑事责任。


8. Dusko觉得瑞信的建议没有什么价值,于是自己开始做一些事情。他和几个朋友商量了以下,最后自己觉得如果要加入OVDP自首行动计划,主动披露海外银行账户,会面临25%-50%的罚款,这个实在不划算了。蛮贵的。那怎么办? 不申报似乎又不行。


9. 于是Dusko开始与瑞信联系,说了一件事情:我从1994年到2014年都没有申报过美国的个人所得税表。瑞信一听,这还了得。2014年后的美国税务政策,那是要老命的节奏。瑞信约谈Dusko,正式在2015年把他在瑞信的银行账户强行关闭。这个客户不能要了。关闭账户的那一天,瑞信再次建议Dusko,老兄啊,你一定要申报OVDP的自首计划,争取宽大处理。


10. Dusko想的也是宽大处理这个想法。不过他对OVDP是这样理解的:坦白不从宽,要静静地做事,神不知鬼不觉,补齐税表,悄悄申报,暗度陈仓,不就客户以金蝉脱壳了吗?Dusko做了一件我们很多有跨境海外金融资产的纳税人想做的事情:Dusko补报了几年的个人所得税表,象征性地申报了只是在瑞信的银行账户,既没有披露其他国家的银行账户,也没有缴纳任何滞纳金利息和罚款。本打算我静悄悄做完这件事,你税务局不一定就逮到我吧。


11. 正是因为这种静悄悄申报的想法,东窗事发,被美国国税局和美国财政部金融犯罪调查执行局作为典型审计查税调查了。Dusko 一案,将在2020年6月12日宣判。


Dusko的这个故事披露出来后,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八卦的层面,得从中吸取教训,从中学习正确的处理应对税务风险,从中学习如何保护自己资产和财富不能因为税务原因而缩水。税务已经成为全球热门话题,Dusko的故事对于任何有跨境资产,不论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的高净值人群都有非常典型的参考意义,因为Dusko的很多做法实在是非常非常典型,非常非常具有相当强的代表性。我在这里为大家一一道来:


1. 美国万万税,报税就缴税


很多移民人群或者高净值人群对于海外银行账户披露机制有很大的误区。实际上,对于美国财政部金融犯罪调查执行局FINCEN推出的FBAR海外银行申报机制和美国国税局IRS推出的FATCA法案申报机制来说,申报的主要目的在于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

申报披露不等于缴税纳税。只有账户增值的收益所得如银行利息、股息红利、投资所得才需要申报在所得税项下,有可能有缴纳税负的责任。而披露申报海外银行账户和金融资产,合规地申报披露并没有税负问题。但是如果漏报瞒报或者迟报等,则会面临民事罚款和刑事责任的问题。


另外,过去常常有一个误区是:美国的税很高,收入所得阶段有高昂的所得税;财产持有阶段有高昂的遗产税、赠与税、信托税;联邦有联邦税,州有州税,地方有地方税等地。一旦申报税表,则会被美国税务部门打劫扫荡的一干二净。实际上,美国在2017年川普税改后的所得税综合成本在OECD国家来说,仅仅在平均值,其综合成本并不高。其财产持有阶段在传承过程中涉及的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免税额在2017年川普税改后大大提高,全球资产联邦遗产税的免税额对于一个家庭的夫妻来说高达2,400万美元,很多高净值人士再利用结合各种保险、信托等规划工具,可以非常有效地降低遗产税等传承税负。


那为什么我们有美国万万税的印象呢?主要是美国税收遵从的比率几乎是全世界最高的,美国国税局IRS利用各种风险分析管控工具对于税务合规的执行力是全球最高的。举例来说,美国有接近4亿人,但是每年申报个人所得税的家庭和个人纳税人超过1.2亿,几乎超过85%的人群申报个人所得税表了。更直观地说:对比中国,在2020年新个税推出汇算清缴APP前,每年有2,000万人申报个税,而2020年汇算清缴实施以来,估算有8,500万人申报个税。适应在国内个税申报的遵从率很低的情形,造成很多移民人群本能会不重视美国的税务申报。


因此,美国税务问题的关键是:合规申报披露,加上合理有逻辑的税务筹划,才是降低综合税负和保护自己资产合理合法的最佳方法。


2. 我就不申报,没人能知道


正如这个案例中的Dusko,常年累月干脆不申报税表,消费开支甚至直接从境外账户开销。我也经常见到一些跨境移民的朋友,采用消费开支在境外,使用信用卡、转账赠与等方式,来规避美国税务申报。实际上,美国国税局有千万种方法找到蛛丝马迹。尤其是2014年之后,美国FATCA法案进入实施阶段,2017年实质性推进阶段,2020年后实质性打击行动阶段,将海外银行账户和海外金融资产披露机制推向了新的高峰。我在前几年就总结了这个进度如下,供大家参考:

还有一个误区是:中美之间不交换金融账户的涉税信息,我可以堂而皇之地在中国或者美国构建全球最佳避税港地。事实上,中美之间虽然签订的是FATCA法案替代性协议,但是截至2019年底,中国已经有2,384家金融机构在美国国税局注册GIIN全球信息申报编码,一直在严格执行美国纳税人在中国金融机构身份证明和留存的合规性遵从工作,所收集的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虽然没有交换,但是不能保证今后永远不交换。另外,跨境人群除非你不在美国有任何资产和开支,否则,美国国税局有数不尽的方法追查到任何银行账户,这样的过往案例实在是太多了。


3. 静悄悄补报,可金蝉脱壳


每年我都接到不少的客户有很多漏报税表的问题,一开始的询问都是:我是不是可以静悄悄地修补一下我的过往税表,将瑕疵修正过来,但是又希望静悄悄地进行,既不想惊动美国国税局,更不想惊动美国财政部的金融犯罪调查执行局,总觉得我已经难能可贵地修正了部分税表,已经属于可以被给与一次机会的行列了。事实上,美国人是极其简单粗暴直接的一个物种,在美国国税局这类让大部分美国人闻风丧胆的机构面前,他们永远没有给于第二次机会的概念和逻辑。在美国国税局眼里,机会只有一次,就是合规申报遵从。只要犯过,就要面临惩罚,没有例外,非常严厉。


我曾经接手多个海外银行账户披露参加OVDP主动披露机制的处理,其中一个案子将罚款92万美元成功降低到23万美元,这个过程需要严格遵守各个申报环节的逻辑和周密搭配。事实上,海外银行账户的申报披露永远都不是孤立体现在税表上的,而是与纳税人的个人所得税表、利息收益表、海外账户披露问答、纳税人生活轨迹和投资偏好、纳税人现金流使用喜好等息息相关的。


涉及海外银行账户或者历史税务问题,千万不要静悄悄地申报补报就以为万事大吉了。这是目前很多跨境人群的一个误区,千万注意。


美国国税局推出的OVDP海外银行账户申报的自首计划已经在2018年底关上大门了。现在可以选择的窗口也越来越少,如果你仍然有海外银行账户披露的历史问题,请务必谨慎处理,请务必与资深专业的税务会计师联系。


4. 公转私账户,是永远的查税焦点


Dusko的案例再次告诉我们一件事情非常危险:从对公账户到个人账户,没有作为工资或者劳务报酬列支,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其实,这样的情形几乎在很多地方都是普遍现象。去年初,很多媒体也是铺天盖地地报道,再也不能公转私这样转账了,很危险,的确很危险,一不小心就被税务部门盯上了。做好税务筹划,才能好好睡,做不好税务筹划,那就是万万税。从对公账户到私人账户,你是不是还在用这个方法呢?


5. 漏报工薪税,在美国属于刑事罪


美国的工薪税主要指雇主和员工共同分担总共15.3%的社会保险税和医疗保险税。我在很多劳工纠纷涉及工薪税,也就是社会保险税和医疗保险税的审计案子中,经常会有雇主和我说,不就是3万啊5万的嘛,你要不要这样用刑事责任的帽子吓我呀?其实真不是吓大家,而是真是这样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偷逃税这个概念,严格的来说,是要区分“逃避缴纳”和“偷税漏税”这两个概念的。其本质还是要衡量是涉及的税务问题是直接税还是间接税。这个话题就扯远了,总之,工薪税不属于你个人口袋里的钱,它属于国家信托托管基金的钱,动这个念头,属于严重的偷税漏税行为,而不是简单的逃避缴纳税的问题。所以,如果你的公司雇佣员工,在美国要十分小心了。


6. 申报披露机制将是今后全球税务的重点


最近我常常和朋友们分享,后疫情时期,全球税收主管当局反避税会睁大两只大法眼,一只盯着隐匿跨境资产,另一个盯着花式跨境税筹架构。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从美国FATCA法案2011年实施以来,美国一直在加大收紧对于全球反避税的力度。


美国FATCA法案催生了世界经合组织OECD在2014年后紧随美国步伐,推出了全球涉税信息金融账户自动交换机制的CRS。

美国在2017年川普税改后又推出针对大型跨国公司和无形资产反避税重磅举措BEAT,GILTI和FDII三项规则,从而催生了2019年底到目前为止世界经合组织OECD在热议讨论的反避税行动方案:双支柱。


我们再将眼光拉回到中国,中国在2018年底推出的新税改后,在2020年的3号公告也明确了境外所得和收益汇算清缴的规则,中国正式进入全球征税的时代和全球反避税的时代。

在全球反避税的机制中,成熟完善的国际税制下都有非常健全的主动披露机制和强制披露机制。


2020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首次大规模个税汇算清缴的元年,这个税务元年的说法我在2018年的文章中提出后,虽然很多朋友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2020年1月22日财政部正式发布《关于境外所得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3号公告),中国将迎来史上首次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并完成2019年度境内外综合所得的纳税申报,中国跨境企业家和高净值人群要十分重视该公告带来的合规性影响。


因此,随着中国税制深化改革,中国必将推出有效反避税的主动披露机制和强制披露机制,对海外金融资产和银行账户纳入申报体系,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事先做好未雨绸缪的税务风险应对筹划是非常必要的。在主动披露机制和强制披露机制下,跨境资产配置的高净值人士要打醒十二分精神,特别留意你在海外的各种银行账户、投资账户、基金账户、证券账户、离岸信托、离岸公司等配置,要尽快做好合规性筹划安排,避免税务问题的集中涌现。

我们总觉得运筹帷幄,事实上总是惊慌失措。这个规划,不能等,不要等,不可等。


最后,我想强调一下:税务筹划是一个技术活,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