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守棺人:白天工地搬磚,晚上住山洞,和567具棺材一起睡

人類對死亡一直以來都是充滿敬畏,在古代就有各種鬼怪蛇神的傳說,都表現出人們對死亡的敬而遠之思想。一直以來,都有湘西趕屍人的說法,但是隻是在傳說之中。

在貴州的坪壩縣,卻有一個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活人為死人守棺材。

在坪壩縣有一個叫劉朝先的人,他一個人守護這567個族人的棺材。

洞葬曾經是在苗族中流傳很廣的風俗,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洞葬的現象已經越來越少見了。六朝先守護的這個葬洞,在平壩縣城外20公里的地方,葬洞所在的村落叫桃花村。

桃花村是一個相對閉塞的村落,在這裡曾經有幾家人是住在山崖峭壁上的洞穴裡,在蜿蜒的山間小路的末端還分散著幾戶人家,也正是因為這樣,桃花村保留了相對原始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

劉朝先白天的時候是在不遠處的一個地方做建築工人,據說那裡將來要發展建成一個旅遊區,現在正在搞旅遊建築和停車場。

到了晚上,劉朝先還有另外一份身份,他就是平壩棺材洞的守棺人,他還有一個新時代的身份—村裡的文物協管員。劉朝先管理的文物就是在棺材洞的567個棺材。

棺材洞在人煙稀少的山峰上,距離地面有二十多米高,在一顆很大的古樹後面,就是棺材洞的洞口。沿著山洞中的盤旋小路走很久,才可以到真正存放棺材的地方。

棺材洞的山形地貌屬於是典型的卡斯特巖洞,據考古專家測量,這個棺材洞有四十五米長,二十四米寬,最高的地方有二十多米。就是這樣一個山洞,裡面常年放著幾百口棺材。

在這裡的棺材大多數都保存的非常好,棺材的類型也不一樣,共有六種,分別是:方形棺材、梯形棺材、船型棺材、圓木棺材、栓棺、普棺。

經過貴州省考古專家對這裡的棺材進行現場勘測,確定出每一個棺材放進來的年份,其中被命名為516號的船形棺材是葬洞中最早的棺材,距今大概在1120年左右。

按照這個時間推算的話,棺材洞的第一個棺材應該是在唐朝中期的時候被放在這裡的,並且按照測定結果推算,棺材洞定期都會有新的棺材進來安放。

據六朝先介紹,葬洞裡棺材的位置也是有講究的,不是隨隨便便放下的。有的區域是比較雜居的,這裡沒有太多長幼尊卑的規矩,大部分人都可以放在這裡。然而有的區域就不是這樣了,比如因為生病而去世的人,尤其是傳染病的,就要放在葬洞的最裡面去。

劉朝先可以說出這裡很多棺材背後的故事,比如有因為家窮買不起棺材,後代發達後來重新換了好棺材的。也有父親死後安葬在這裡,誰知兒子不幸也很快去世來了這裡。

有一年,葬洞被盜墓賊發現,丟了幾個棺材,後來,劉朝先就晚上住在這裡,就是為了防止棺材再被偷走。每天晚上,劉朝先都要對棺材進行清點核對,然後再在葬洞中睡去。

平壩棺材洞對於研究我國西南地區的民族歷史和民間葬俗傳統非常有幫助,可以說是一個存活的標本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