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司机也有周末双休”,是福利还是无奈?

抗疫战场正在转移。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消息,春节假期10天,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9亿人次,比去年春运同期下降近73%,其中道路1.5亿人次、下降73%。以此为参考的,受疫情影响,整个春节期间的出行频次仅为去年同期的1/4左右。

出行这个产业,在沉默中迎来大考。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从司机到平台、出行公司等,都将面临新一轮洗牌。

“以前从没想过,滴滴司机也会有周末双休”

王师傅是北京市的一名滴滴司机,进入网约车一行很多年,但是如今疫情之后再出车,反而令他萌生了退意,时时念叨着要不要多试试几个平台或者转行。

“我是腊月二十九回保定过的年,原本打算过完年就继续回京出车。受疫情影响,保定的网约车被强制下线,在家吃了睡,睡了吃。在家憋到正月十二,实在憋不住了,就回到北京了。以前从没想过,滴滴司机也会有周末双休。现在工作日出车比周末的单子多,主要是人们出来也没得玩,商场也不开,聚餐也不让,实在没有出来的必要。反正我这段时间,周末就呆在宿舍休息。” 王师傅向汽车有智慧说道。

据悉,自2月10日起,小桔车服将王师傅原本5000元的租车费下调到3000元,这个优惠将一直持续到国家宣布说疫情结束,这段时间跑滴滴还是挺划算的。小桔车服负责租赁车辆的保险、保养、维修。只要不撞到人,哪怕把车开报废,不用赔一分钱。

“接不到单。”王师傅苦笑道。“我现在每天上早班。早上基本都能在天通苑附近接一个1小时左右的单子,其实这种单子不太愿意接的,最想接那种起步价的单子,毕竟接够一定的单量,会有奖励。每天上午6点到10点跑够6单会拿到30元的补贴,但是我一般拿不到。只要有一单花的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这个时间段就很难跑够6单了。”

在汽车有智慧看来,王师傅的困难处境只是疫情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无单可接的现状背后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疫情导致的用户打车需求大幅度下滑。根据数据调研机构极光发布的《2020年春节移动互联网行业热点观察研究报告》显示,为防控疫情的接触扩散,餐饮停业、出行减少致使美团、滴滴等平台日活跃用户数量阶段性下降50%左右。

另一位北京的滴滴司机李师傅在跟我们交流的时候也提到,跑了4天,最多的一天赚了130块。

“以前忙的别说吃饭,就连撒尿都得憋着,不行就在车里准备个瓶子应急用。”李师傅感慨道:“现在这俩月可倒好,都快给我歇烦了。别说赚钱,租车的钱和基本生活费都难满足,我打算把车一交,找个其他工作赚钱去了。”

本来指望春节高峰多拉点活、多赚点的网约车司机,因为疫情,有的竟成了“家里蹲”。有资料显示,疫情期间全国超过3000万名网约车司机,面临订单需求骤减、收入下滑甚至复工无期的困境。

面对春节期间众多城市网约车停运、目前订单量不足的困境,众多网约车企都推出了减免租金和顺延合约期时长等措施,为网约车司机降低生活压力,共同度过疫情。

同时各地政府部门也开始态度明确的尝试拉动内需,天津、武汉等城市开始联合阿里、腾讯、滴滴、美团等互联网企业给市民发放消费券,其中仅武汉一个城市的消费券总额就达到了5亿。

我们期待疫情能尽快结束,有更多政策能够推行,让王师傅这样普通司机的生存状况好转。

如果你可以看到,那么至少我们可以期望你在以后的出行过程中多给司机一些体谅,多一些理解,或是一句简单的问候。

疫情之下,春天是否还远

目前此次疫情预计有望在4到5月平息,届时全国各地的交通出行将恢复到原有水准,但是经过疫情“洗礼”后,网约车行业将会形成更高的行业规划,而消费者也将对网约车提出更高的服务需求,网约车竞争进入“以质取胜”新阶段。

未来对于拥有自营车辆和司机的出行平台来说,由于能够更好的管控服务,在竞争中将更有优势。而对于以轻资产运营模式为主的滴滴,在合规和服务要求提升的要求下将会失掉一些市场份额。

网约车企业数量逐年递增,滴滴出行也难以一家独大,万顺叫车、曹操出行、首约汽车等都根据自己的特色推出不同的服务,用户对于网约车的选择增加,有利于网约车行业的良性竞争。网约车行业准入门槛提高,对网约车司机的约束力则更强,网约车的安全性也会随之增强,网约车行业正朝着更安全、高品质的服务发展着。

疫情期间,滴滴、美团、T3等出行平台已经积极开展针对司机的防疫防护和车辆消毒公司,如在运营城市设立消毒点,为司机提供防疫消毒物资并监督健康状况,为网约车加装简易隔离防护措施等,以做好疫情期间的防疫消毒,而高德则联合47家网约车平台启动“安心出行月”活动,承诺运营车辆每日消毒等,以全力保障乘客在疫情期间安全出行。不仅如此,滴滴、美团等公司也开展对司机的帮扶措施,这些一方面体现企业责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司机的服务质量。

“当疫情结束,大家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人们对于网约车的需求,会跟地铁、公交等出行方式一样,重新接受。”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共享出行分会秘书长荣建认为,“长远来看,从出行方式的多样化、节约城市资源来考虑,这次疫情对共享出行的发展不会带来太大影响。”

当各地在逐渐恢复活力,他们的春天是否也能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