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鲁迅化”是要去掉什么?莫言残雪余华一致这样认为​

“去鲁迅化”是要去掉什么?莫言、残雪、余华一致认可​。

重要时刻挺身而出,危急关头力挽狂澜,要么呐喊、要么出击,这便是英雄。我国就是一个从来不缺少英雄的国度,当代面对急切突发事件,自愿请战的白衣天使就是英雄,就是民族大者,可他们的角色曾经也被无数次诟病,被不理解,被抨击,甚至被陷害、被捅刀子。看来大担当者必然背负大疑惑、担当大险阻。

自然,民族大者也有“不合适宜”的时候,时光交错,曾经有民族“脊梁”之称的鲁迅正面临一场当今的“去鲁迅化”风波。

支持“去鲁迅化”者

2010年前后,我国教育界掀起了一场“去鲁迅化”之风,这个目的是要在九年义务教育丛书中将鲁迅先生的文章下降,从而让当代一些更具价值的作品上架。十年来,此举被认为是“去鲁迅化”。那么“去鲁迅化”到底是要去掉鲁迅的什么,当代大作家们又是如何看待鲁迅的?

首先对于“去鲁迅化”风尚,是基于一定的民意,不然也不可能蔚然成风。同样不支持“去鲁迅化”的人也有很多,为此双方形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口水拉锯战,不过,几年下来支持“去鲁迅化”的一边明显占据优势,所以在我国一些沿海发达地区,鲁迅的作品就率先搬了下来,首当其冲的就是文章《风筝》等,据说按照那个趋势,鲁迅的《药》等小说也有可能面临下架,在课堂上与青少年失之交臂。

然而不支持“去鲁迅化”的人也在“负隅顽抗”,试图阻止,只是个人之力岂能阻挡时代的步伐。

从九年义务教育丛书中下架鲁迅的作品后,“去鲁迅化”可谓愈演愈烈,甚至有地方出现了在高中课本“去鲁迅化”的现象。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要说“小学生一拍文言文,二怕周树人。”可以理解,但高中生还不具备读懂鲁迅的智商条件吗?

不支持“去鲁迅化”者

显然这是不太合理的,为此不支持“去鲁迅化”的家长越来越多,他们认为鲁迅不可以“去”,不仅高中生不可以去,而且中小学也应当保留鲁迅的文章。因为“70、80、90”后的家长们认为,自己就是读着鲁迅长大的,是鲁迅伴随了他们的童年,更是读鲁迅的年代里,他们理解了年迈父母在新中国建设时期,耕耘的价值、埋头苦干的精神和国家强盛的文化依据。

强烈建议不能“去鲁迅化”。然而支持“去鲁迅化”的人认为鲁迅的文章孩子们读不懂,给青少年的成长,平添了负担。特别是鲁迅生活的年代较为久远,他的文章晦涩难懂,里面充满了血淋淋,吃人,阴森森如入古道。故而中小学课本里拆除“鲁迅”也是替孩子们着想,谁不想让自家的孩子轻松上阵,度过轻松愉快的少年时光呢?何况鲁迅文章里宣扬的价值与当代社会已经格格不入,不利于孩子们价值观的培养。

支持者有口难辩,只能拿现实经验反驳。他们认为鲁迅的文章颇有趣闻,曾经在课本里出现的文章都是精中选精,如果这些文章都要下架的话,他那最宝贵的匕首般的杂文岂不是“永无出头之日”?而且将来青少年在上语文课时,家长们担忧孩子可能会缺失人文理想。支持“去鲁迅化”的理由很多,譬如鲁迅文坛地位的耸动,没有写过长篇小说,算不得文学家,只是善于拿笔杆子与大多数人较劲。

那么鲁迅的文章到底值不值得青少年们学习或者值不值得现代人读呢?我们看看当今我国文坛上名气最高的作家怎么看待鲁迅?

莫言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奖作家,他因作品质量极佳和产量高而赢得读者青睐,成为我国当代文坛之上首屈一指的作家。但在他眼里,鲁迅先生就是一个天才作家,文笔了得,特别是小说水平很高。因为莫言从小是读鲁迅长大的,他甚至一直模仿鲁迅,但始终无法超越。

莫言坦言愿意用自己所有长篇小说换鲁迅一个短篇。如果能写出一部像中篇《阿Q正传》那样在文学史地位的作品,宁愿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并说自己模仿鲁迅是从小就开始的,一直深入想超越,最后都无法从受鲁迅的影响中走出来。作为去年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的女作家残雪她更是执迷于鲁迅的作品。

残雪

在残雪眼中,先生是了不起的,曾经残雪自诩中国的“卡夫卡”。残雪在这些年的艰辛创作中,日渐赢得了西方文坛的看重,她还走进了布克国际文学奖的短名单。甚至在美国高校,残雪的作品被认为是高级,干净而美感十足。而残雪本人几乎是执迷于鲁迅的作品;除了对鲁迅司空见惯的热门小说《孔乙己》《祝福》喜爱外,她还对鲁迅的散文集《野草》,甚至冷门历史小说《铸剑》评价不浅。

先生的作品能让人快速成长,浮躁的年轻人会很快持重起来。残雪年轻的时候这种感觉尤其明显,她在《什么样的硬骨头-关于鲁迅》文章里详细说了鲁迅作品对年轻人的价值;

我记得我抄录了厚厚的一大本,反复揣摩那些内容,还用普通话反复朗诵。《野草》里面的很多篇什我都能背下来。那个时候我还不完全懂得《野草》的深奥含义。我只是被那种悲怆和深邃的语感所吸引。当我沉浸在那种语感里头时,性格不知不觉地就在起变化,即使我想要轻浮也不可能了。

余华

除了当下炙手可热的莫言和残雪外,我国最先走向海外的作家,在海外影响力丝毫不下于莫言的余华,当谈起鲁迅时,他的激动总是显于表面,并不是他多有喜爱鲁迅,而是厌恶。

余华厌恶鲁迅由来已久,像今天的中小学生一样,看见鲁迅的作品就头疼,并且在老师的过度“消费”下,“鲁迅”确实被余华的老师们“糟蹋”过。在老师的要求下,鲁迅的文章统一背诵,甚至默写全文都时有可能,所以余华不免“讨厌”鲁迅。但是这只是错误理解和小时候误解情况下的“阴差阳错”。

在成年后,余华不经意重新认识了鲁迅,那是一本被置于角落的鲁迅作品,工作中的余华随手翻开这本《狂人日记》时,很快被里面的文字震着了。因为他发现鲁迅这样写到;“要不,赵家的狗何以多看我两眼。”余华觉得这个鲁迅有点厉害,他只用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精神失常,很多作家愕然写下几万字,他们笔下的人依然正常。

在余华眼中,曾经“目不识丁”,在老师的强硬要求下,大家误读了鲁迅,长大后自己重读鲁迅,发现了鲁迅一字千金,用最短的语言表情达意,让余华心动不已,因为他从鲁迅那里学到了太多,为此文学界一致认为余华是鲁迅精神继承人。余华自己也说“鲁迅一直激励着自己前行。”后来的畅销作品《活着》里面的人物与鲁迅的《孔乙己》何其神似。

鲁迅文学贡献

不仅这些当代最有名的作家认可鲁迅,甚至是我国近半个文坛都深受鲁迅的影响。昔日的鲁(鲁迅)郭(郭沫若)、矛(矛盾)、巴(巴金)、老(老舍)、曹(曹禺),都是以鲁迅为文坛“扛把子”。也是在鲁迅先生开辟的新文学白话文带动下,我国文学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色彩。

只是文坛地位并不代表文学价值,所以即便文坛老大哥也照样面临被搬下神坛的可能,近几年的“去鲁迅化”就是最好的见证。不过“去鲁迅化”去的是文章,他们认为当代价值观的改变,鲁迅文章不再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也不再适应青少年们学习。其实持这种看法的人,不免太过“前沿”,以至于数典忘祖。

鲁迅是伴随几代人成长的集体记忆,他虽然血淋淋,但也是在他彷徨警觉的呐喊下,唤醒了愚昧落后的国人,让我们懂得质疑精神的宝贵,以及在畏难面前大胆担当,敢于做时代的“逆行者”,所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黑暗里有人万丈光芒,有人也一身铁锈,时代使然,侠之大者肩挑泰山。因此先生最给力的除了亲力亲为斗争经验外,令民族自豪的也有他如剑似芒的笔尖,刺醒了整体中国人居安思危的生存哲学,于三座大山之下站直脊梁。

其实鲁迅适合青少年学习的文章并不少,他的这些作品文字优美,堪称现代汉语言艺术的范本,孩子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比如《社戏》、《从不吃药到三味书屋》以及下面这篇妇孺皆知的《少年闰土》;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去鲁迅化”给孩子们的身心带来了轻松和愉快不假,但同时也给他们弱小的肩膀留下了承担社会责任的遗憾!

你支持“去鲁迅化”吗 单选

0

0%

不支持

0

0%

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