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原本并不是情人节

七夕,众所周知,是一个情侣们扎堆出门秀恩爱的节日。同时也是一个令单身狗们闻者伤心见者流泪的节日。

走在路上,目光所及的地方几乎都是甜甜蜜蜜约会着的情侣们,昭示着今天单身狗不宜出门这件事。

不出门就不出门,我网上冲浪好了吧。

于是每年七夕时网上都会变成大型柠檬精表演现场。尤其是最近财经网发布的七夕大数据显示,近七成95后已脱单。截止今年7月底,有2.8亿人次95后走进了电影院,有29%的用户仅买一张票观影,男性以54%的占比超过女性8个百分点。

今天你柠檬了吗?反正单身狗本狗我柠檬了。

但是大家不用慌。如果我们深入了解一下七夕这个节日,就会知道其实七夕本意并不是情人节。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乞巧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七夕节的由来已久。有现存文字记述的七夕风俗最早见于《书经》时代(春秋中期)。七夕节牛郎织女天文星区对应地域分野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文献《汉书·地理志》。

七夕,其实应该是"女儿节"。

七夕在古代的确和牛郎织女的传说关系密切,但跟我们当代认为的"中国情人节"有所区别,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其实元宵节,也就是上元节更适合中国情人节这个名字哦)。在这一天,女子们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儿节"的称谓。

民间相传,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的织女牛郎在鹊桥上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慧、心灵手巧的仙女。在这天晚上,女孩们会对着夜空中的皎皎明月,摆上各种时令瓜果,朝天祭拜,虔诚地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七夕风俗中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的当属"乞巧",这也是七夕又被称为乞巧节的由来。在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的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古人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十分重视。而七夕乞巧,判定乞巧者巧与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兰夜斗巧""投针验巧"等几种方法。今天我们在众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也能看到对乞巧这一习俗的表现,相信爱看小说和古装剧的小伙伴们对此应该不陌生了。

既然七夕并不是中国情人节,那么我们单身狗在今天就可以理直气壮起来了。

在七夕这个传统的"女儿节",单身的小姐姐们大可以约起来,来个小姐妹的聚会。单身的男同志们七夕虽然没有对象可以送礼物,但是可以送礼物给妈妈们,相信她们一定也会很感动(说不定你还会收获妈妈亲切的催婚)。

当然,还是祝所有单身的朋友们明年七夕不再一个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