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一生以“仁德”著称,那他到底是真“仁”还是假“义”呢?

刘备从小就有鸿鹄之志,刘备小时候与同宗小孩在树下玩乐,指着桑树说:“我将来一定会乘坐这样的羽葆盖车。”刘备叔父刘子敬说:“你不要乱说话,让我们一家遭灭门之罪。”

从刘备出去打天下,就以仁政为主。15岁出去求学,受到同宗刘德然的父亲资助,然后于公孙瓒结为好友,从一开始刘备就喜爱结交各路朋友,最开始和公孙瓒混的时候结识赵云也是,刚好赵云特别想跟着一个仁政之军,刘备索性就把自己“仁德”的人设表现的再完美一点,让世人都知。


公元191年,跟着公孙瓒时,刘备外御贼寇,在内则乐善好施,即使不是身为士人的普通百姓,都可与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所以刘备当平原相时深得人心,郡民刘平不服从刘备的治理,教唆刺客前去暗杀。刘备毫不知情,还对刺客十分礼遇,刺客深受感动,不忍心杀害刘备,便坦露实情离去。

公元196年,打不过吕布只能求和,带着关张赵等人投靠吕布,公元198年,抢了吕布的黄金,反了吕布,但是打不过,只能去找曹操联合打吕布,后于曹操“煮酒论英雄”。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就是你跟我。”刘备心惊,筷子掉落,知道曹操难容自己,遂与董承等人同谋。


公元200年,投靠刘表,依旧和曹操打的死去活来,水深火热。公元207年,三顾茅庐诸葛亮,拜孔明为军师。公元208年,刘表病逝,其子刘琮投降,没和刘备说,刘备抛弃妻儿带着关张赵等人跑路,路过襄阳时,还有数十万民众听闻刘备“仁德”,自愿跟着,所以才慢了被曹操追上,当时中途赵云不见,最后带着阿斗回归,重摔阿斗,气到:“为了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差点损失我的一员大将”。

说起赵云,都说刘备对赵云不好,太过于自私,让他当自己保镖。因刘备丝毫不会怀疑赵云的忠心,自己的后院会毫无保留的交给赵云,当初刘备出征打仗,后院谁守?子龙也;当初孙夫人破坏规矩乱来,谁来管?子龙也;当初孙夫人跑路带走刘禅,谁去救?子龙也。赵子龙当年离开公孙瓒时,对刘备说过,我以后永远不会做缺德事,我希望你也一样。刘备知道,赵云只要忠于自己,就肯定不会抛弃自己。这应该也是刘玄德最开始想把“仁德”之字安在自己头上吧,毕竟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收服赵云。刘备刚成立大业,去蜀地的时候,还想着还没得民心,先得民心,才得天下,可谓“仁德”,“仁政”,“仁义”已经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

刘备和诸葛亮治国是法、礼并用,威、德并行,以德为用,着重教化为本。以商鞅之法,却不迷信其权威主义,取其理法,结合儒家教化,把行法与教化合而为一。经过这样的“法治革新”运动,蜀汉政权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吏治也逐渐清明。


刘备被不少人称为“伪君子”,“小人”,“脸皮厚”,但是想想刘备的经历,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各路英雄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你说刘备哪怕是装出来的,但是他装了一辈子啊,哪怕他知道自己必须这样做才能的天下才这样做的,但是你就算不是诚心想做一件好事却一直做好事做一辈子,那你就是一个好人。刘备只是脸皮厚,比起其他诸侯以及主公,的确算得上一个仁政之军,毕竟这是在乱世,作为乱世之主,想以“仁德”居身且成事,刘玄德,得之昭烈帝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