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油价来了,盘点历史上的几次石油危机


前段时间原油价格暴跌时,不少人拿油跟矿泉水比价,还在说桶比油贵的话题,可如今,负油价一夜来临,进入“倒贴钱”的时代。

当地时间4月20日,美国WTI原油期货5月结算价收于每桶-37.63美元,首次跌为负数,下跌55.90美元,暴跌305.97%。这是自石油期货从1983年在纽约商品交易所开始交易后,首次跌入负值区间。

这意味着,将油运送到炼油厂或存储的成本,已超过石油本身的价值,原油期货的卖方还需要向买方支付费用。

原油作为商品之王,是最有效和次生品最多的天然产物,是工业的经济命脉。其价格的剧烈波动,对世界经济都会产生深远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近40年来爆发的三次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危机。


“赎罪日战争”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入侵以色列,点燃了“赎罪日战争”的烽火。与一般大众的印象相反,这场战争并非阿拉伯国家一时误算的结果。相反,围绕它的开打,华盛顿和伦敦秘密策划了一系列事件,并动用了由尼克松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博士建立的强大秘密外交渠道:通过以色列驻华盛顿大使,基辛格有效地控制住了以色列的政策反应;同时,他还开辟了与埃及和叙利亚的沟通渠道——做法十分简单,就是在关键问题上向对方误传消息,确保战争和接下来的石油禁运按计划展开。

这个计划就是希望借助全球性的石油禁运来大幅度拉高能源价格,以帮助美国度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贬值引发的石油上涨的恶果。

据美国情报机构的报告,包括截获的阿拉伯官员之间关于确认已经开始战争集结的通信,都被外号“情报沙皇”的基辛格压了下来。那场战争及其后果,乃至基辛格后来的“穿梭外交”,实际上都是根据索尔茨约巴登会议纲领安排的。结果,阿拉伯产油国成了千夫所指的替罪羊,而应该负责的英美利益集团却藏身幕后平安无事。

接下去的事情就是尽人皆知的了。1973年10月16日,欧佩克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决定将油价从每桶3.01美元提高到5.11美元,涨幅高达令人惊愕的70%(到第二年中,这个数字一度达到接近12美元)。

次日,欧佩克组织中的阿拉伯成员国在历数“美国在中东战争中支持以色列的种种罪状”后,正式宣布停止向美国和荷兰出口石油——鹿特丹一直是欧洲主要的石油输入港口。

至此,震惊世界的史上第一次“石油危机”全面爆发,直至1975年才平息。

持续3年的能源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GDP下降了4.7%;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GDP则下降了7%;欧洲GDP下降了2.5%。

危机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组成了国际能源机构,应对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其他国家也纷纷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


伊朗革命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1978年伊朗发生推翻巴列维王朝的革命,社会和经济出现剧烈动荡。从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输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场每天短缺石油500万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致使油价动荡和供应紧张。

世界石油市场的原油供应的突然减少,引发了抢购原油的风潮,油价急剧上升。这一潮头刚要过去,1980年9月20日伊拉克空军轰炸伊朗,两伊战争爆发。两国石油生产完全停止,世界石油产量完全受到影响,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供应再度紧张,再度引起油价上扬。

在此期间,欧佩克内部发生分裂。多数成员国主张随行就市,提高油价,沙特阿拉伯则主张冻结油价,甚至单独大幅度增加产量来压价。结果欧佩克失去市场调控能力。各主要出口国轮番提高官价,火上浇油。

这一席卷世界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引发并加重了又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底的41美元。

通过第一、二次石油危机,世界不公正的石油体系逐渐打破,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过高的油价一方面引起了石油需求量的下降、价格的上涨,有助于促进能源节约和新能源的开发。人们普遍认识到发展新能源的作用,各个国家努力发展新技术开发新能源和开展节能措施,并开始逐步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

另一方面促使非欧佩克产油国原油供应量的增加。1970年代中后期起,各西方发达国家和石油公司大力开展了在非欧佩克地区勘探和开采石油的活动。


海湾战争引发第三次石油危机

关于第三次世界石油危机的说法至今尚存在争论,比较得到人们认可的是有两个时期。

一是1985年至1986年因OPEC宣布以争夺市场合理份额来取代过去的限产保价政策,从而导致1986年油价战的爆发和油价暴跌,国际油价从28美元一桶迅速跌至10美元。

二是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

1990年8月2日,当美国总统老布什得知伊拉克进攻科威特的消息后,立即在白宫主持召开国家安全会议,讨论对伊作战方案。8月4日,老布什在戴维营主持秘密会议,通过了“90-1002作战计划”,决定向沙特阿拉伯派遣大批部队,对伊拉克进行地毯式狂轰滥炸。

这是老布什在他的总统任期内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

1991年1月17日凌晨2时40分,停泊在海湾地区的美国军舰向伊拉克防空阵地、雷达基地发射了百余枚“战斧”式巡航导弹。老布什宣布,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已经向伊拉克发起代号为“沙漠风暴”的进攻。海湾战争爆发。

那么,布什政府大张旗鼓地打这一仗,究竟为了什么呢?

当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手中,那么美国人的就业机会、生活方式都将蒙受灾难。对美国而言,海湾石油是其“国家利益”。当时油价一路飞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世界石油价格从每桶14美元,到突破40美元。

因此有专家分析,第一,是为了控制海湾石油,满足本国石油需求,保持和加强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霸主地位;第二,是为了在军事上重新控制海湾地区这一战略要地;第三,是为了保住美国军火工业。

不过,这次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来源:《北京日报》孙杰/文、《国土资源导刊》张智亨/文、《中外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