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于谦是北京保卫战的功臣,可事后为什么很快被杀死?

于谦死的冤不冤?千古奇冤,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功高至伟。可就是这个为大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最终却在皇权争夺的风暴中,被明英宗下令斩杀。要了解于谦在保卫北平成功后,为何很快便被诛杀,要从两个“之变”说起。


1.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段典故了。明英宗重用太监王振,对他的话几乎是言听计从。瓦剌也先派遣2000人来进贡马匹,谎称3000人,这样便可以让明朝多赏赐一些礼物。但事情被王振知道后,坚决要按2000人给,赏赐的礼物也只有也先要求的五分之二。这个举动直接把也先惹怒了,直接发兵侵略边疆。边疆守将战败,于是王振便怂恿英宗御驾亲征。于谦等人力谏不可,于是英宗和王振一起出征,留英宗弟弟朱祁玉监国。

后来王振想要英宗到他的家乡去,但后来又怕这么多人马踏坏了家乡的庄稼。这样来回奔波,被也先追上,直接把英宗掳走。也先携带着英宗,在边关要挟献财物、要求打开关门。这个要求被于谦坚决地予以拒绝,认为也先一旦开了头,也先的野心永远不会满足。皇太后和皇后凑足了几大车礼物,让人给也先送去。英宗被抢走六天后,皇太后立英宗只有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皇弟朱祁玉代理国政。

又约半个月后,大臣认为太子太小,请皇太后立朱祁玉为帝,太后应允。朱祁玉坚辞不受(也是故意做作)。于谦劝道:“我们这些大臣是为了国家,并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辱”。恰好英宗派回来的人此时也到京城,传达了英宗的旨意,让皇帝朱祁玉继皇帝位。于是朱祁玉在“土木堡之变”后,登上了帝位,也就是后来的景泰帝。



2.夺门之变

景泰帝朱祁玉登基后,对于谦非常信任,把保卫北京的重任交给了于谦。也先带着英宗攻打北京,被于谦打败。也先见战斗不利,便想着英宗奇货可居,狠狠地敲诈明朝一笔。所以假借议和的名义和明朝谈判。这个消息通过边将传到朝廷,但于谦认为,认为也先谈判的诚意不够。所以下令责问边将畏战,从此边将没有敢提议和的事。议和不成,英宗自然是没法回来,想必英宗知道之后,肯定会对于谦有想法。

后来也先反复传达议和的消息,但是已经尝到坐皇帝好处的朱祁玉,此时已经不想让自己的哥哥英宗回来了,但是大臣却是想要接回英宗。朱祁玉认为当初是大臣逼着他登上了皇位,现在又想着把英宗接回来,置自己于何地?此时的景泰帝,感觉自己就像一块抹布,被众大臣用完了之后,马上要丢在一边,自然是不乐意的。而于谦这次,也没站在景泰帝这边。

后来英宗归国,被囚禁在南宫,不让他和大臣见面。后来景泰帝更是废掉原来的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只是朱见济福缘浅薄,几个月后去世,而景泰帝暂时还没有其他儿子。于是包括于谦在内的大臣,又请景泰帝立侄子朱见深为太子,景泰帝不许。



和于谦有隙的石亨、曹吉祥等人,认为“立太子何如复上皇”,这些人便决定让英宗复位。而恰巧景泰帝正好身体不舒服,不接见百官。于是这几人直接接上英宗,一路闯进皇宫,让英宗登上宝座而接见群臣,史称“夺门之变”。事后,景泰帝被废,于谦因为受景泰帝重用,而且当初拥立景泰帝,被石亨等人安上了想要迎接藩王世子为太子的罪名处死。本来英宗也不想杀于谦,认为他保卫北京有功,但是手下的人直接说了句:“不杀于谦,皇上登基便名不正言不顺!”于是于谦被杀,家人发配到边疆效力。

综上所述,于谦的功劳,无论是明英宗还是景泰帝,都是承认的。但是因为两个兄弟为了争夺皇位,深处权力漩涡的于谦,成了一个绕不过去的坎,所以于谦最后死在皇权的争斗之下。

而且于谦虽然有大功,但是性格也太过于刚直,他日常为人处世方式,无形之中得罪了许多人。这些人中很多参与了明英宗的“夺门之变”,所以他们急于借英宗的手处死于谦。于谦过于刚直的性格,也是他被杀的一个重要原因。


#萌新作者进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