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四大奇案说说小白菜

细解小白菜

白蓝鸽

此小白菜非彼小白菜

小白菜呀就地黄呀,

七八岁啊没了娘啊,

整天跟着爹爹睡啊

唯怕爹爹寻后娘啊。

寻个后娘三年整啊,

生个弟弟叫孟祥啊。

后娘擀就龙须面啊,

弟弟吃稠俺喝汤啊。

端起碗来泪汪汪啊

放下筷子想亲娘啊

我想亲娘谁知道啊

亲娘想我在梦乡啊

白天听得山鸟叫啊

夜里闻的河水响啊

有心跟着河水走啊

恐怕水儿流不回啊


这是流传在我家乡的歌谣《小白菜》,不仅仅是内容和我国北方的那一首民歌略有不同,就连曲调也是有些差别的。可不管是我家乡的这首,还是河北的那首民歌小调,都以非常优美的音乐素材和洗炼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天真的农村贫苦幼女的形象,深刻地表现了一个失去亲娘而受人虐待、孤苦无依的女孩悲伤痛苦的心情,也是对旧社会不合理家庭的有声控诉。歌谣里的小女孩在小调的一咏三叹之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同情,小调也成为家喻户晓的传统优秀儿歌

这个家喻户晓的小白菜起源于河北。


中国古代还有一典型案件《杨乃武与小白菜》。

杨乃武,字书勋,浙江余杭人。杨家世代以种桑养蚕为业,家境殷实。自小聪慧,二十岁考上秀才,三十三岁中举,性格耿直,急公好义。房客葛小大之妻毕秀姑,本是葛家的童养媳,曾在杨家帮佣,与杨乃武早有情愫,碍于礼仪名份,难成眷属,只得各自婚娶。葛毕氏,人长得俏丽,由喜欢穿绿衣白裤,人送绰号“小白菜”。租房生活在杨家时,杨乃武经常教小白菜读书、识字,正因为如此,街坊邻里就起了闲话。当时街坊中有“羊吃白菜”的闲话和图画。

余杭知县,刘锡彤曾因为滥收钱粮敛脏炭黑,被杨乃武联络士子上书举发,断了财路,罢过官,心怀怨隙,他儿子用迷药奸污了小白菜,刘锡彤为发泄私愤,便移花接木,把杨乃武骗至县衙,严刑逼供,问成死罪。

杨家寡姐和杨乃武的妻子认定杨乃武受冤蒙屈。二人变卖家产,前后两次从浙江到京城告御状,屡告屡败,屡败屡告。一个小小的民间风月情案,七告七审,最后演化成官场政治斗争的一枚棋子。前后延续三年多,终于定案,浙江一派一百多位官员被问责,三十多个顶子被摘掉。这纷纷扬扬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以一大批官员的纷纷落马而告终。这场错案,更是一个政治的广角镜,折射出晚晴各方政治力量的幕后角逐。

这桩晚清四大奇案之一,也是家喻户晓。然而案件中的小白菜却不是歌谣中的小白菜。她是浙江一带的风月情案中的小白菜。


此小白菜非彼小白菜!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杨乃武与小白菜》的三点思考一个收获


《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千古奇案,妇孺皆知,可也不是人人都能道其始末。比方说我,小时候就知道这个故事,却是只知梗概,不了解详情。如今,静下心来,花费时日,终于理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内心不胜欢喜,同时也感叹世事苍凉,个人生死荣辱,如同蝼蚁。看完不能白看,写下三点思考一个收获。


(一):案中的小白菜给我们怎样的警示?

都说红颜祸水,自古以来多少美貌女子,命运多舛,生前死后都饱受非议。难道说:“生得美丽也是我的错?”试看,当今时代多少人为“潘金莲”鸣不平?

估计《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的小白菜定是一位美女小姐姐,可惜生活当中不仅有点作,更有点缺少生活的智慧。

“小白菜”这个雅号,就把葛毕氏的惊艳和做派叫了个通透淋漓。这里有一半的收敛式的赞许,还有一半批评式的贬损。能惹来众多闲人的目光,葛毕氏一定有几分姿色,能得来这样一个雅号,葛毕氏一定也有几分妩媚风骚。

“羊吃白菜”流传在街头巷尾,写意画挂在示众高墙,杨乃武与小白菜有没有暗种情愫、明有往来都不太重要了。所谓“空穴不来风,无风不起浪。”小白菜一定也是个有风情的女子。对了,她是葛毕氏,名叫“葛秀姑”,古代女子能留下个名字就不错了。不知道,如果没有这个千古奇案,这个“小白菜”应该是“葛秀姑”,还是“葛毕氏”?

妩媚的女人像天空的星辰不胜枚举,风情的女人像地上的草木数不胜数,可能像“小白菜”这样名传千古的女人不多。难怪就连那“慈禧老佛爷”也规劝结案后的“小白菜”出家吧!

颇有几分姿色的“小白菜”,21岁削发为尼,成了余杭南门外,准提庵的一名尼姑,法号“慧定”,余生青灯古刹、远离尘世、了无牵挂。


可见:做女人,有没有姿色不是关键,智慧生存才是王道。

(二):民间的风月情案如何走向最高审判?

哪个庙里没有冤死的鬼?按说一个小小的民间风月情案,根本不用这样规格的高级审判。那《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为什么几十堂庭审,七审七落,浙江一派一百多名官员受牵连,三十多名朝廷官员被处分,最后慈禧下旨督办?

有人说杨乃武是举人,状子写得好,一句“江南无日月,神州有青天”救赎了自我。其实不然,这个民间的风月情案不过是清末朝廷政治斗争场里一个小小的道具,是“慈禧老佛爷”打击湘军实力,削弱曾国藩的一个扳手而已。

案子始发于浙江余杭,而浙江巡抚杨昌浚,并不是浙江人,而是湖南人,是左宗棠、曾国藩一派的湘军势力。杨昌浚是晚清的封疆大吏,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湘军领袖,他们都是湖南老乡。杨昌浚手下,多是他自己提携起来的湘派,是晚清时期地方实权派,是朝廷中以武力战争立足的势力派。

杨乃武是浙江人,是家境殷实的举人,有浙江同乡为他奔走鸣冤,朝廷中更有浙江一派身居要职的文官一派。一十八名浙江名士联名上告,红顶商人胡雪岩定力相助,翰林院编修夏同善、督察院翁同龢、刑部林拱枢、大理寺夏同善等,浙江文官派力挺翻案。

这是晚清朝廷当中两派政治势力的角逐争斗,而统治者是很愿意看着他们这样相互制衡。可此时湘军的实力远远超越朝廷的军事实力,另有曾国藩和左宗棠内部矛盾激化,上言进谏彼此对方的致命弱点。慈禧畏惧湘军实力过大,构成对朝廷的威胁,就借这个小小的民间男女风月情案,削弱湘军实力。这样以杨昌浚为首的一百多名朝廷命官都被革去了官职。


(三):凡夫俗女别异想天开做那穿越梦!

灰姑娘偶遇白马王子,终成眷属?傻、丑、穷邂逅总裁女儿白、富、美,伉俪情深?买票能中大奖,怕是你也不会支配巨额财富!贵人提携,身居要位,怕你终是德不配位!所以纵有青云之志,有时候要接受坠落尘埃。

《杨乃武与小白菜》也告诉我们,没有本事,就低调做人;没有显赫,就少找麻烦。做人做事,少问为什么,多问凭什么?

你以为杨乃武和小白菜真的冤情得以昭雪吗?你以为老佛爷利用一下他们的案子就会高看他们吗?

杨乃武被杖一百,被官司拖累的倾家荡产,终身残疾,被革去举人身份,永不录用。

小白菜被杖八十,被慈禧劝去出家,一生青灯古佛,孤苦无依。只因为两人的不避嫌,不检点,不仅有伤风化,还浪费了如此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朝廷内部矛盾重重,相互攻击,慈禧就算是利用了他们,最终也不会宽容他们。

人微言轻时,请好自为之。


一个收获就是我弄懂了一些清朝的官吏制度。

仵作:法医

幕僚:官署中的参谋,辅助人员。

知县:七品、县长

知府:四品、市长

巡抚:二品、省长

刑部: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事务。

按察使:被尊称为臬台,省最高司法长官。督、抚的属官。

学政:教育行政部门。

督察院:最高检查院

大理寺:最高法院

翰林院:相当于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集中了社会的知识精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