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约翰劳和法国密西西比股票危机,到底发生了什么?

下图这位的骚操作,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次真正的"金融危机"。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约翰劳。为什么这么说呢?密西西比危机就是此人导演的结果。那么约翰劳究竟做了什么呢?

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在位期间,挥霍无度,举债消费,在他驾崩的时候,给下一届皇帝留下了巨额债务。请看下图:政府欠债20亿里弗尔。(里弗尔为当时法国的货币单位)但是当时法国的财政收入情况呢?每年除去必要的支出之后,仅仅剩下300万里弗尔。

这相当于:法国破产了!你以为每年用300万去填窟窿就完事儿了吗?国债是要付息的,20亿国债,每年的利息按照年化4.5结算,每年财政上需要支付的利息就9000万,是的,破产了。

破产了怎么办呢,总得想办法不是?当时皇帝还小,于是皇帝的叔叔奥尔良大公主持局面,而他是约翰劳的朋友。

大公想了以下五种办法:

一:宣布国家破产;

二:竭尽能事进行大规模征税;

三:使硬币缩水(收回所有的硬币,然后用含金量更低的新硬币替换);

四:出售垄断特许权,例如,垄断某种商品或殖民地的全部贸易;

五:查抄腐败政府官员的财产。

大公最终选择了硬币缩水和查腐败两种方式,然而折腾了半天,发现只挽回了1.5亿,这距离20亿债务还清,遥遥无期。

此时,风流潇洒英俊倜傥的约翰劳就出现了。约翰劳是苏格兰人,赌博技术一流,在苏格兰就曾经建议国家应该发行纸币,才可以刺激经济发展。当时这一提议被苏国王拒绝了。

眼下,法国遇到了大麻烦,奥尔良大公对于纸币一向很感兴趣,于是在这种局面下,一拍即合。劳氏公司就宣布成立了。

我们再看下图,太阳王之前为了挥霍,发行了政府债券,当时发行的总面值是20亿,如今呢,这些债券大概只值4.3亿。


为什么债券价格会变化这么大呢?由于当时民众看空法国,对法国政府信心低下,法国政府当时几乎处在破产的边缘。如果一个发行债券的机构失去了人们的信心,即使它是政府债券,也会变成垃圾债券。大公就想:为何不想办法把这些垃圾债券收回呢?只要能在不涨价的前提下收回债券,那么债务不就消失了吗?(这招太狠,相当于使用权力做空民众)。

问题是,怎么样才可以在不涨价的情况下,回收垃圾债券呢?如果民众一看到国家要回收了,都纷纷涨价,那样对于法国政府来说就不好玩了。

为什么这样就不好玩了呢?举个例子,我拿着法国政府原来发行的债券,当时是100块钱买的,如今法国政府即将破产,这些债券我再市场上如果还卖100块,那肯定是没人要的。如果我降低价格有人能买的话,那我就会割肉把这个债券卖出去。

问题是如果法国政府大举公开回收,肯定会造成市场情绪波动,根据供求关系,市场上政府债券突然少了,那价格肯定就该上涨了。如果价格上涨了很多,对于法国政府来说,就是平息债务的成本又增加了,那还回收什么呢?折腾来折腾去又赔钱了,不是白忙吗?

于是,约翰劳的劳氏就在此刻闪亮登场了。劳氏银行宣布要发行银行债券。

但是,如果没有信用做背书,人们才不会去购买这些债券。于是劳宣布:银行债券跟硬币总量挂钩(跟英镑宣布与黄金挂钩似曾相识)。

劳一共发行了600万债券,这些债券的购买方式是硬币加上垃圾债券的方式。用25%的硬币加上75%的垃圾债券。

劳是如何说服人们相信债券的呢?劳表示,这些债券随时可以拿到银行兑换硬币。并且可以兑换缩水之前的硬币。这样,银行债券就开始被人们接受并流通。

这是什么原因呢?也就是说劳公司发行的银行债券,有硬币作为信用背书了。可以随时兑换,还可以把自己的垃圾债券花出去,何乐而不为呢?

这样操作下来,回收了垃圾债券多少呢?600*0.75=450万。

这距离20亿债务,还是有太远太远的距离。如何才能把人们手中的垃圾债券全部回收呢?

这时候劳已经想到下一步计划了,当时的法国在海外有很多殖民地,其中就包括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与路易斯安那州。劳建议大公成立一家公司,这家公司要同时拥有这两个殖民地的垄断权,然后在公开募资的时候,发行的股票需要用行政债权购买。

这时候国家的作用,就像现在的投行。为什么这么说呢?法国对这家垄断公司无限放大特许经营权,其实意思就是告诉群众:买吧,这家公司绝对可以赚钱,它拥有不可替代的垄断业务,投资股票绝对不亏。

有一点要求就是,购买密西西比公司股票的方式需要用垃圾债券来购买。

人们想了想,这样也划算啊,垃圾债券拿在手里也不升值,现在有个办法可以花出去,何乐而不为呢?密西西比公司发行了巨额的股票,于是20亿里弗尔的垃圾债券,很轻松就被吸收完毕了。

通过这种操作,法国就顺利地完成了债转股的操作,20亿里弗尔的债券凭空消失,换成了人们购买的股票。

等到垃圾债券用完,人们开始用纸币购买股票。大公通过银行超发了大量的纸币,人们疯狂的用硬币兑换纸币,然后去买密西西比的股票。

人们对于股票的热情开始越来越高。试想一下,一家垄断性公司,在海外长期淘金,掠夺,利润率肯定是成倍的增长。这就像我们今天买到一只被低估的蓝筹股,只要市场有空间,它的股票就能一直上涨。

人们热情的追逐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交易活跃起来,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大公又决定增发股票,结果还是被一抢而空,人们目前的状态是,只要能买到股票,第二天一卖就可以赚钱,而且人们相信股票永远上涨。

然而局面从一个事情的发生开始出现了变化。。。

一天,有人拿着纸币去兑换硬币,这引起了大公和约翰劳的注意:人们正在疯狂的认购股票,怎么有人开始拿着纸币来换回硬币呢?

原来已经有聪明的人开始警觉了,劳一直宣称的垄断贸易,仍然没有看到有什么回报过来,而且之前被大公说成派去密西西比开采金矿的人被别人在大街上认出。。。

原来,从来没有人被派出去开采金矿,而且密西西比公司对外所讲的利润率根本就没有保障。

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渐渐的清醒了起来,人们开始想换出纸币,换成硬币。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纸币换回硬币。一些聪明的人这时候看到了外币的价值。劳的好友,坎蒂隆,也是一位经济学家,很早就开始把股票的收益放到了英国货币上。

结果就是股票涨到最高点的时候,开始急速下坠。纸币代替垃圾债券,沦为没有人要的废纸。铜币,硬币,黄金等贵金属持续上涨。英国货币也持续上涨。人们为了避险,疯狂抛售股票,换出纸币,结果可想而知,整个国家的经济陷入了灾难。

人们开始将怨恨指向约翰劳和大公。最终约翰劳流亡到了国外,没过几年,就生病去世了。

看着300年前的这场泡沫,我不禁想起来,原来最近也有很多类似的场景,比如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等等,在投机市场上,不管科技多么发达,人们认知多么丰富,只要有泡沫发生,总会发生疯狂的投机炒作。

300多年了,虽然场景不在是那个场景,但是人们对于高收益的疯狂追逐,仍然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