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晨报1+1助学 微公益助学 活动期待您的加盟

大陇网-兰州晨报讯(记者王学涛 实习生马艳)每一份爱心就像是一股股涓涓细流,一路汇集,浩浩荡荡,最终汇聚成一片爱的江河。近日,本报2015利群阳光助学直通车奔赴酒泉、张掖、武威等地寻访贫困学子,为家境贫寒的学子送去“一束温暖的阳光”,与此同时,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也通过本报“1+1助学”、“微公益助学”等方式加入到爱心助学的行列中来,为了同一个目标,一份份爱心在此汇聚。本报也在此呼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加入本报“1+1助学直通车”及“微公益助学”的行列中来,帮助这些家境贫寒却又心怀梦想的阳光学子圆梦大学。

爱心助学 爱心人纷纷致电本报“播撒阳光”

7月13日,本报刊发了秦安农家学子杨馥源高考考出614分的好成绩,但是由于父亲遭遇车祸、姐姐在读大学,贫困的家庭为学费愁肠百结,在高考结束的第二天,杨馥源便前往当地一家超市打工赚学费的故事。13日上午一上班,市民罗先生就通过本报新闻热线96555致电本报,希望可以通过“1+1助学”的方式资助杨馥源,并且表示可以在今年资助四到五名贫困大学生帮助他们圆梦大学。

“这些学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中华民族勇毅力行的传统美德,在如此贫困、苦难的成长环境下依然如此优秀、阳光、坚强,他们已经承受了太多的苦难,现在我们有责任去帮他们一把。”罗先生告诉记者。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致电本报希望可以资助一名单亲或孤儿家庭的农村学生,帮助他完成大学学业,“我觉得成绩的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他们同样需要一个去大学深造的机会,我希望可以为助学活动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来自江苏的王先生已经在利群阳光助学平台上连续四年资助贫困学生,在今年活动开始后他第一时间联系到本报,希望像往年可以资助几名贫困学生;除此之外,市民纷纷通过本报新闻热线致电本报咨询,希望可以通过“微公益助学”的方式加入到爱心助学的行列中来……

利群阳光助学活动报名开始后,一份份报名材料从四面八方汇集,每一份材料背后都有一个关于成长的苦难深重的故事,孤儿、单亲、重大疾病、残疾……每一行文字都在诉说着一个个家庭的不幸,和他们对于未来的迷惘与愁肠。

本报利群阳光助学活动每年都会收到数以千计的报名申请,面对如此庞大的贫困学生群体,利群阳光助学行动小组提供的100个受助名额显得力不从心。他们阳光、坚强,面对困难,他们坦然面对,不惧怕、不退缩;面对梦想,他们永不放弃,勇往直前,然而,他们却没有办法在短期内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因此,本报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关注本报爱心助学活动,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一起用爱心托起那些阳光学子的大学梦。

积沙成塔 诚邀社会爱心人士加盟助学活动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资助,2015利群阳光助学活动继续开展“1+1助学直通车”及“微公益助学”助学活动,在“1+1助学”助学活动中,“1”是一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另一个“1”是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可根据实际情况,资助一名或多名贫困学子,本报真诚邀请社会各界的爱心企业、组织和个人参与2015利群阳光助学活动!

在2014的助学活动中,众多的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慷慨解囊,加入了本报的爱心助学之旅。除去利群阳光助学行动小组提供的50.5万元助学金共资助101名阳光学子外,通过社会爱心人士一对一资助阳光学子71名,通过微公益捐款资助阳光学子7名。更多的爱心人士的加盟,让越来越多的贫寒学子得到资助。无论是年过八旬的耄耋老人,正在读书的高中生,还是餐馆中的服务员……在利群阳光助学活动中,无数助学者的大爱善举也让人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加入得以让更多来自贫寒农家的学子得到资助,得以“沐浴”阳光。本报也在此呼吁社会各界爱心企业、个人加入本报“1+1助学直通车”及“微公益助学”的行列中来,帮助这些家境贫寒却又心怀梦想的阳光学子圆梦大学。

爱心提示:有资助意向的爱心人士和企业,可以拨打助学热线0931-96555,0931-8155136了解学子信息,也可以直接到报社了解助学活动详情。报社地址:城关区白银路123号(中山林)新闻大厦6楼,33路、75路、106路、127附线、130路、139路、302路公交车在甘肃日报站下车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