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其实说的是孔子自己

一般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把人生划分为几个阶段,按照通用的说法就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一般解释来说,就是人到三十岁应该成家立业,而到四十岁就不受各种诱惑了,到了五十岁已经看透世情人情。

但其实这个划分阶段只是孔子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个总结。

通常我们说孔子,都说他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曲阜市。但实际他祖上是宋国人,在河南商丘一带。祖上曾为大夫阶层,后来被政敌所害,逃亡鲁国,沦为士族。一直到孔子父亲孔纥(字叔梁),才稍有事迹见载于只册。

叔梁是鲁国贵族孟献子手下的一名武士,腰圆体壮,体力过人,以勇武闻名于诸侯。在诸侯间的战争中有勇有谋,立下不少战功,于是被封为陬邑大夫,成为当时的贵族。

但叔梁在孔子三岁时就去世了,孔子之母徵为躲避家庭矛盾,带孔子回到了娘家附近居住。所以孔夫子幼年生活穷困潦倒。到他母亲去世,邻居才告诉他的贵族身份。孔子自此为恢复自己的贵族身份为目标,不停努力。他十五岁开始自学六艺,又四处游学拜访名师,学会了六经,到二十岁才在鲁国中扬出了自己的名声。

大约二十到三十岁,孔子得鲁国贵族季孙氏看重,任小官,管理仓储和畜牧,也是在这一时期,他逐渐开始收徒讲学,开创了史无前例的私学,也就是后世私塾的前身。

三十五岁时,鲁国掌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发动政变,鲁国国君出逃,孔子对臣子叛乱极度反感,于是离开鲁国去了齐国。齐国君很看重孔子,但却遭到了齐国大夫阶层的抵触,为怕孔子被大夫阶层谋害,齐景公无奈让孔子离开了齐国。孔子只能回到鲁国继续收徒教学。

直到五十岁,孔子向老子求教,学习《易经》才接触了道,始而知天命。五十一岁他才被鲁定公重用,历时一年三个月,他从中都宰升迁至大司寇,成为鲁国最高司法长官。而鲁国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增强,引起了邻国齐国的警惕,齐国用离间计使孔子被鲁国国君所疏远,孔子心灰意冷只能离开鲁国四处游历。

由于他贫苦的幼年经历,以及他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一切,所以孔子对于贵族身份十分看重,对于周朝强盛时期的阶级理念十分认可。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有这样的苦命童年,都是因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原因。所以孔夫子一生都在为恢复周礼而努力,但当时诸侯争霸的形势急剧恶化,与他所宣扬的仁义礼乐观念格格不入。

最终孔子经历了十四年的四处碰壁,无奈之下于六十八岁时,又回到了鲁国。

孔子一生在仕途是极不顺利的,但他却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家,他打破了那个时期教育的垄断状态,创立了私学。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故孔子在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其实不过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罢了,却被后世作为人生阶段的一个评判标准,所以我们其实一直在追逐孔圣人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