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命运的转折皇帝,虽然埋下亡国祸根,却做了件功在千秋的事?

欢迎来到今天的历史大人物

,维骏君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西汉历史上一位碌碌无为的皇帝,曾经荒唐的宠信宦官加害大臣,但却做了件功在千秋的大事,就是昭君出塞,直接导致匈奴从此不再侵犯汉王朝,这位皇帝就是汉元帝——刘奭

这位老哥即位时当时的老皇帝给他留了3位的大臣。自己曾经自废武功。宣帝临终前,已为元帝安排“三驾马车”辅政,以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

元帝的信任与支持,让萧望之等儒臣看到改弦更张推行仁政的希望,但这只是昙花一现。元帝对两位师傅特别信任,儒臣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致使被冷落的史高心理失衡,与萧望之产生嫌隙,权力斗争的阴影随即笼罩着朝廷。

史高与宦官里外呼应,反对萧望之的改革主张。萧望之忧虑外戚放纵、宦官擅权,于是向元帝建议:中书是国家政事之本,应由贤明公正之士掌管,武帝优游饮宴于后庭,任用宦官掌管中书,不合乎国家旧制,且违反“古不近刑人之义”,必须予以纠正。元帝初即位,由于性情柔弱缺乏主见,不敢做出调整,议论久而不决。萧望之提出此动议,却招致宦官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等人嫉恨,于是他们与史、许两姓外戚联手,共同对付萧望之,只用两个回合,就将萧望之逼死

萧望之饮鸩自杀,元帝非常震惊,为之痛哭流涕,责怪弘恭、石显等人害死自己的贤傅。但他却没有惩治逼死师傅的幕后推手,只是口头责问弘恭、石显等人,使其“免冠谢”而已,事后对他们宠信如故。从萧望之死,能看出元帝政治上短视与低能,空怀匡正理想,而缺乏战略眼光与政治谋略。毫无疑问,元帝若要推行新政有所作为,必须将儒臣作为主要依靠力量。元帝放纵宦官逼死萧望之。只能说汉元帝特别普通,根本没有当皇帝的能力,只能当个富贵工子!!!(家世好)

宦官,儒生外戚种势力角逐,宦官成为大赢家。萧望之死后不久,中书令弘恭当年病死,石显继任中书令。此后,中枢权力急剧失衡,向石显一方倾斜。出于对石显的信任及自身健康原因,元帝将朝政全部委托他处理,事无大小,都由他汇报决断。于是石显威权日盛,贵幸倾朝,公卿以下无不畏惧他。石显俨然一言九鼎,“重足一迹”。元帝虽为天子,权柄却握在石显手中,一切听任石显说了算。

此后汉元帝就特别宠信宦官,也埋下了汉王朝覆灭的伏笔。元帝特别宠信宦官,主要基于一种天真的想法,认为宦官没有家室,不会缔结“外党”。但这是一种错觉,石显之流其实颇擅长“结党”,他不仅与宫廷太监结为“内党”,而且勾结史丹、许嘉等外戚,并拉拢那些见风使舵的匡衡、贡禹、五鹿充宗等儒臣,结为“外党”;内外呼应,兴风作浪,党同伐异。易学大师京房曾提醒元帝不要宠信佞臣,元帝却执迷不悟,依然听任石显专权;京房触怒石显,很快被逐出朝廷,随后又因“非谤政治”而被处死。

但是也做了件功在千秋的大事,就是昭君出塞。这也是汉元帝唯一一次有眼光的事了。个人感觉也是不想和匈奴打仗了,心烦!真是阴差阳错做了好事。其实昭君是个宫女,亲女儿也舍不得,这。其实当时汉元帝没有见过昭君的脸,(在出嫁送行前),当时汉元帝只看了一个画像,而当时的画师给昭君画了一个痣,要不然昭君就成他媳妇了。。。哎,真实的汉元帝!

今天的历史大人物就到这里了,喜欢小编风格的可以点个关注

欢迎评论,你的点赞就是维骏君工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