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又要来了,今年你“怂”了吗?

今天打开手机,发现淘宝app悄然换上了双十一的图标

这是第十一个双十一,也是马云离开阿里后的第一个双十一。虽然每年大家都吐槽今年优惠折扣力度不比往年,但买买买的热情却不曾退减,一边流泪看着节节攀升的花呗账单,一边又沉浸在“等快递——拆快递——等下一个快递”的满足感之中。

01 我们为什么停不下“买买买”的手?

我们把买东西称作“剁手”。

刑法上砍去大拇指都够得上轻伤,定故意伤害罪,那剁手基本可以够得上故意伤害罪中造成严重后果的加重犯了。

所以,买买买=剁手=自残。

我们到底为什么停不下我们买买买的手?

有人说是因为消费主义的盛行。

以前买东西是件很私人化的事情。

我想买瓶水,一个人去超市找到买水的货柜,选好自己想要的那瓶,默默结账付钱走人。

可现在,购物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

电商平台和商家联手推出各种优惠折扣,各种推广文种草贴琳琅满目、带货达人前赴后继,本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准则,你买我买大家买,随之而来是各种网红爆款销量惊人。

有人说是因为女性意识的觉醒。

女性,天生对购物似乎有着用不完的热情。

加之如今女性经济能力提升,不再像过去经济大权主要靠男人,女性有了更多的底气和实力去直接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消费大军中的主力——年轻单身女性群体的数量日渐增长。她们很多既拥有一定的眼界和消费能力,看得到好东西,想要有好东西,也买得起好东西,同时也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去阻碍她们满足自己的购物欲。

我身边就有一个即将年满30岁的单身女性朋友,年薪30万以上,到昨天双十一的定金也已经付了好几百了,还不算她工作忙,还有不少心仪物品嗨躺在收藏夹里。

以上这些也许都是影响我们消费习惯的外在因素,但最终决定我们要不要买和买什么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们自己。

奇葩说有句经典台词:你急了。

这个时代,一切都在追求效率。

随便点开一些提供付费课程的app:

《如何一个月内高分通过四六级/托福/雅思?》

《学会这十课,你也能成为人脉达人》

《二十堂理财课,教你轻松赚回一套房》

……

再点开一些公众号的爆文:

《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你和女神只差这一件事》

《你知道吗,00后都已经月入过万了》

……

我们被周围的一切赶着催着。

你不用手机,你担心被朋友圈抛弃,可一打开手机,却无时无刻不在被更清晰地告知:你已经被抛弃了。

而对于这些,你好像什么都做不了。

想赚更多的钱,加班出差的总是你,升职加薪的名额却轮不到你;

想谈场或激烈或平淡的恋爱,可没时间约会,甚至都没冲动去勾搭男神女神;

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不但存款余额告急,连仅有的几天年假老板也未必肯批。

只有网购、海淘、消费,这些东西触手可及。

它没有什么门槛,不需要你被心仪公司拒绝的学历和GPA,不需要你被向往学校拒绝的英语水平,甚至不需要说话,不需要走路,需要的只是一个移动端和一颗时刻焦虑被抛弃但又不甘被抛弃且又无力改变“被抛弃”现状的心罢了。

哦,还有一张可以透支未来的信用卡,或者连实体卡都不需要,叫白条,叫花呗。

02 世上欢娱何其多,为何唯独“买买买”最动人心?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开始推崇,这世上好像什么都是靠不住的。

家人,那叫原生家庭的罪恶:没有白富美高富帅的命,于是只能到处喊爸爸,却唯独不操心那对真正把自己带到世间的老人,早已到了除了唠叨外无能为力的年纪;

亲戚,那都是些只关心你赚多少钱、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子的七大姑八大姨;

伴侣,谁知道今天说着天长地久,明天是不是就出轨劈腿闹分手离婚;

朋友,更是遍地塑料姐妹花和塑料兄弟情。

兜兜转转,所有人都是靠不住的,只有靠自己。

所以我们被一再洗脑,只有自己赚到足够的钱,有房有车,有包有卡,这才是最靠得住的。从此天高任我飞,世界在我手。

推崇靠自己本没有错,不论男女都应该要追求独立生存的能力和独立行走的人格。可是,真正的靠自己,就是指一个人赚足够的钱吗?

不是的。

真正的靠自己,是指靠着自己的能力,经济上养活自己,精神上获得自尊。而不是从过去的靠家人靠男人,变成现在靠金钱靠物质来攫取安全感来取暖。

消费能力强,不是一个人强大的标志。我们不该被自己购买的物品而定义,尤其当那些物品只是我们为了塑造自己的人设而去刻意拥有。

近两年来,随着性冷淡风的盛行,上到奢侈品牌Celine和各种北欧风家居,下到一个大理石手机壳和优衣库、muji的强势崛起,好像不买上几个极简风单品,身上不带点莫兰迪色,就不够高级,不够有品。

于此对应,巴黎世家、Supreme等Logo系代言人的各种爆款单品,又是另一股时尚。网红老爹鞋,网红卫衣,好像穿上了这些网红单品,就能成为这条街最靓的仔。

可等热潮过去呢?

时尚变化之快,流行更迭之猛,只会让你曾经为之挥金如土的火爆单品因过时而尴尬,曾经让你寄希望于可以为你营造高级感的单品,最后只是满足了你一厢情愿的幻想。

也许你会说,道理我都懂,可是我还是想买啊!我就是想买啊!

03 当我们停不下“买买买”的手时,我们到底在焦虑什么?

明明知道护肤彩妆口红都有保质期,现在买的东西就是有三张脸都来不及抹完;

明明知道家里已经有了积灰的烤箱,还是忍不住要买榨汁机、豆浆机、料理机、破壁机;

明明知道每天通勤时永远在刷微博朋友圈,回到家只想躺尸,却还是报了很多付费课程,买了很多付费电子书,然后静静地任由他们躺在手机里。

如果说开始买买买,是因为对现状的焦虑和逃避;那停不下买买买,更多的就是因为对未来的不负责任与不计后果。

大家可以做个最直接的比照,就是和自己的父母。

现在80后90后的普遍收入都远高于自己父母那一辈人,生活环境也远胜于他们,可为什么父母们往往每年都能攒下一笔不菲的存款,而我们却只能沦为月光族?

要知道,父母们往往还要承担家庭开销,甚至有的父母在孩子走出校门后依旧会给予经济支援。

是父母们不知道世上有那么多好东西可以买吗?

是父母们不想去享受世上那么多好东西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以前我很简单地以为可能是他们所谓苦日子过惯了,节省惯了,可直到我带着他们出国旅游,才发现他们也会在步入高级酒店时露出满足的神情,在逛大牌商场时也会拿起那些精贵的商品仔细欣赏。

他们不是过不来我们这样想买就买的日子,只是当同样看到一件想买的东西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当下有没有什么是阻碍购买的理由,而父母们的第一反应是,为了未来长远考虑,眼下有什么是非买不可的理由。

所以我们会在纠结了会不会太贵,会不会已经买太多之后,以一句“可是我想要啊,毕竟它好看/功能比我原来的好/是限量款……”就把它收入囊中。

而父母们的心理活动却是,这个看起来是不错,但是“既然它太贵了/家里已经有一个功能也没差太多/这个虽然是限量款但是也没什么太特别的地方……那就算了吧”。

所以,我们纠结的大部分结果是买,而他们思考的大部分结果是不买。

我就曾经在和我爸妈网购微波炉的时候问过他们,为什么明明另一款更好,颜值更高,功能更齐全,除了价格贵一点外几乎没有缺点,可最终他们却选择了另一款。

当时他们回答我,这个微波炉再高级,可有些功能是我们不可能用到的,我们为什么要为这这些几乎不会用到的功能和高科技去买单呢?

虽然在这台微波炉上可能省下的钱并没有几张纸币,可是父母长久以来形成的这样的消费观念,却使得在我们家每一次要家庭旅游时,总能随时拿出一笔存款按我爸说的“玩得舒服”,在每次我工作不顺利赌气说不干了时,他们也总会很有底气地告诉我,实在想辞职就说,我们支持你。

04 停下“买买买“的最大阻碍,究竟是什么?

谁都知道存钱的好处和浪费的坏处,可为什么我们每次购物时,纠结的点往往不能阻碍我们最终购买的意志呢?

究其根本,则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观在作祟。

今天中午先吃顿好的,明天再考虑减肥,所以有停不下的聚餐和一次次的减肥失败;

今天晚上先high,明天早上要干嘛那是明天的事,所以有停不下的熬夜和一次次的早起失败;

现在先买,月底钱够不够花,那是月底的事,所以我们停不下剁手,停不下吃土。

只是,当我们抱着这些买买买后的成果,我们真的幸福吗?

没有。

有用的东西,我们囤货太多;无用的东西,也没有让我们过上体面精致的生活。

我们只有刷卡一时爽,还卡火葬场的恶性循环,和一堆用之无趣弃之可惜的鸡肋之物。

写到这里,你以为我接下来要开始推崇断舍离?

并不是。

随着极简风的盛行,买买买后往往紧随而至的就是一股断舍离的反思之潮。

大家捧着那几本断舍离和收纳的热门书,下定决心开始扔扔扔,以为扔掉了这些曾经一时冲动买下的东西,就可以脱胎换骨,重新开始。

殊不知,就像一个暴饮暴食惯了的人忽然开始节食,也许体重一时真的会下降,但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报复性的反弹,甚至会比之前更胖。

不加思考地抛弃物品也是一样,也只会让我们在日后无意识地购入更多物品,重新填满抛弃物品所带来的心灵空虚。

今天我想说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怂”。

这个字的字面含义并不美好,一般用来讽刺一个人软弱无能。

可是看看这个字的构造却很有趣,上从下心。

从心。

在消费观上,正是希望大家都能真正遵从内心,只买忠于自己内心的东西。

那,什么是真正忠于内心的东西?

那些当你拥有了它后,不需要让任何人知道,不需要向任何人展示,只是单纯拥有它,就可以让你感到幸福的东西。

消费,几乎是一个现代人每天都要面对无数次的选择。

从早饭吃什么——食物消费,到睡前听的最后一首歌是什么——艺术消费,我们要让每一次消费都拥有满足感,让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能为我们带来幸福感。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今天穿了一件我最喜欢的白tee,配上我认为最适合我身材的牛仔裤,出门逛街。

我并没有抱有希望更多人注意我,或者更多人来夸我美的心态来挑选衣服,而是完全基于符合逛街功能性,又能让我感到舒服自在,同时在店铺里偶尔经过全身镜时觉得自己今天看起来还不错,来作出的选择。

这样看来,遵从内心其实很简单。

继续拿买衣服举例。

除了一些特定的场合需要一些特定的dress code外,更多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问问镜子里的自己,如果穿上买回来的这件衣服,不论是我一个人出门,还是一群人出行,或者去见男神女神大神,是不是让自己感到更自信和更舒适。

由此而来,你不再简单因为流行或者好看,就想冲动地占为己有。

取而代之,你会开始关注细节设计是否得体,面料剪裁是否完善,清洗方便度和穿着频率又是如何。

如果它很难打理或者在未来能穿上它的机会屈指可数,那即使它让你感到自信和舒适,你也会因为它很难更久地陪在你身边而割爱。

毕竟,那些真正让你感到满足和幸福的物品,本来就不会有很多。

就像你不管认识多少人,看似拥有了多少所谓的人脉,夜深人静时,能拨打的永远只有那几个号码,在你遇到麻烦挺身而出的也就是那几个身影。

并不是说其他人就不重要,而是一个人的精力和感情总是有限的,你能用心去维护的关系必然也有限。

同样的,即使你拥有了非常多的物品,可是最终你能用心去珍惜和打理,每一次使用都带着心动和感恩的,这样的物品也只可能是有限的。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米兰昆德拉

买买买,真的不能治百病。

但心病终须心药治,遵从内心,恰恰是人心万般疑难杂症的一剂良方。

嗨,我是蟹肉。这个月图文的产量有些低,因为最近也在思考过去冲着青云而去的创作心态该做一些改变了,所以今天就任性地写了一篇非常个人自嗨的文章。希望下个月能继续给大家创作出让我和读者都能满意的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