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的熱帶雨林仍然孕育著他們,佐伊人和烏惹人並不要現代化

相對於阿卡人的生活狀態,絕大多數生活在熱帶雨林裡的原始部落人類則是另外的一番景象。

佐伊人是一個很小的部落,位於巴西北部的亞馬遜熱帶雨林。1975年一架探礦飛機在叢林中發現了他們的住處,1982~1985年一些基督教傳教士與他們進行了短暫接觸,到1987年教會組織在附近建立了基地和一個簡易機場。在接受鐵鍋、刀、釣魚工具等現代用品的誘惑下,平時較為分散的佐伊人聚集在一起與外界建立起了聯繫。不過教會組織的這些措施很快釀成了一場悲劇,缺乏基礎設施保障的原始熱帶雨林狀態下,密集的聚居顯然很不合適,流感和瘧疾突然蔓延開來。所幸政府組織FUNAI派遣了專門醫療隊救助,但還是有四分之一的佐伊人在1982~1988年這場災難中死亡。1991年政府組織FUNAI要求教會組織撤離該地區,並勸說佐伊人回到他們原來分散的居住地。2009年,當地政府又特別批准了他們對領地的專屬佔有和使用權。

佐伊人都住在簡易的草棚中,婚姻形式以一夫多妻制為主,但如果丈夫同意,妻子也可以同時再嫁給別的男人,有兩個或更多個丈夫,他們並不在乎孩子的父親是誰。可能是由於這種小型部落的男性死亡率比較高,搭夥抱團更能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佐伊人從不與其他部落發生接觸,截至目前部落中只存在一種A型血。


他們最明顯的標誌性特徵就是每個人都在下嘴唇插入一根園木棒,而這根木棒取自於當地叫“普圖盧”的樹,是作為體現佐伊部落的一種標誌。他們每天要更換一次木棒,一有空還清洗或者用河裡的流沙打磨拋光,認為這樣的標誌是一種魅力。如果下唇沒有了這根木棒,佐伊人就似乎不認識自己了。因此通常在女孩7歲、男孩9歲的時候用尖銳的猴骨刺穿,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更換大的。在他們眼裡,那些不帶“普圖盧”的外族人顯得非常的醜陋。佐伊人對這根木棒是愛護有加的,完全作為是自己生命的一個身份標誌物來認知,直到去世,親人也會讓這根木棒一同隨主人而去,否則就不是佐伊人了。

佐伊人已經能夠製作不少工具,用來圍獵各種小動物,用的就是箭,這是他們賴以生存的遠距離獵食工具,射出去以後即使卡在30米高的樹上一般也都會辛苦的找回來,他們會用植物的莖編一個繩圈套在腳踝就能爬得很高。成年的男人們尋求食物是平常最重要的活動,他們通常成群結隊的出去,圍獵時都是分頭協作,有人負責驅趕,有人負責射箭,還有人負責追鋪,他們總是鍥而不捨,直到捕獲。如果不是生擒活物,佐伊人會在野外就先把獵物的內臟掏空,畢竟熱帶雨林的氣溫是非常容易腐壞的。幸運的話只需要半天就能找到食物,不然就可能得好幾天,偶爾能獵到鹿、犰狳這種大傢伙。他們不會浪費任何東西,會將犰狳的皮做成盤子。


佐伊人最喜歡吃猴子,一種叫蛛猴的靈長類動物,是這個部落的重要食物。生擒的活獵物通常會被餵養起來,就像對待寵物那樣,作為家裡的成員,由孩子們負責餵養。佐伊人知道自己和大自然物種的緊密關係,儘管他們以捕獵為生,卻仍然不隨意撲殺其他小生靈,特別在獵物的繁殖時節,是他們神聖的禁獵期。根據打獵地點的變化也會經常搬家,可以說他們還處在沒有完全定居的部落時期。對於生擒回來的動物更加愛護,就像多了一個夥伴,當做寵物一樣餵養,甚至可以說非常尊重愛護,當然最終還是要作為食物吃了。除了捕獵,他們也會種植一些農作物,像胡椒一類的調味品,需要種植。他們還能用椰子樹來製造鹽分調味,把燒完的灰燼在水中浸泡一夜水就是鹹的了,真正的植物椰鹽。因為不是每次打獵都能獲得足夠的食物,他們也經常挖掘植物根莖、採集水果,此外還吃各種蛋類和昆蟲,還挖野木薯加工澱粉。因此各種豐富的自然食物已經足夠補充他們的營養。

佐伊人保持了自己嚴格的就餐順序,他們會讓女人與小孩先吃飯。他們所使用的東西都來源於大自然,用樹葉和樹皮做成籃子、盤子,用巨大的植物果實的殼做成盆和水桶,用棕櫚纖維或棉花編織繩索。常把胭脂樹的種子磨碎給繩索染色,編織成用來睡覺的吊床和揹小孩的網兜,塗抹在臉上和身上用來裝飾、防曬和蚊蟲叮咬。佐伊人都不穿衣服,但女人會用植物汁液粘起來的羽毛做頭飾,而男人則用棕櫚葉子編個圈把下面的東西套上來裝飾。包括女人在內,他們通常都是直接坐在泥土地上面,有時坐在烏龜殼、樹幹或編織的席子上面。佐伊人總是非常盡情享受生活,到了晚上,女人們會圍坐著聽男人們唱歌,看天上的月亮和星星,他們簡樸的原始信仰中,認為那是過往者的靈魂,夜裡來陪伴自己了。

政府組織FUNAI已經建成了一個擁有小型醫院的基地,並篩選控制外部進入的人員,佐伊部落的人口規模逐漸有所增加,現在已經達到了約250人。但外界採摘堅果的人、獵人、礦工也經常闖入他們的領地,還有傳教士和一些公益人士的加入,大規模牧場的邊界也離他們越來越近,生存環境面臨較大的威脅。佐伊人也開始表達了對外部世界進行更多瞭解的願望,2011年2月首次前往巴西首都並向政府提出了一些要求,包括渴望適合他們的教育方式、培訓衛生人員以及參與到土地和森林的保護計劃當中。應該說FUNAI組織在支持關心佐伊人部落工作中是非常人性的,做到了既尊重他們也實實在在的給予幫助。

同樣是生活在亞馬遜雨林裡的烏惹部落規模就要比較大些了,在2010年已經達到了487人,這裡巨大的房屋組成的村莊圍繞著中央廣場建成,這個部落於1884年是被德國民俗學家發現。雖然與外界聯繫較多,但仍然保持著原始的生活方式。

在亞馬遜河中部區域的烏惹人有了幾個明顯的變化,首先他們已經不直接席地而坐了,屋裡都有了板凳、房屋外面也會有樹幹做成的長條凳,供人們在室外休憩。雖然也仍然沿承著一夫多妻的傳統,但更多的家庭已經選擇一夫一妻,在交談家庭恩愛和性話題、調侃男女之間關係的一些事情時沒有那麼忌諱。他們的部落集體娛樂活動和各種節日會比較豐富,小家庭的生活也更緊密而多彩。男女孩都需要經過成人儀式的洗禮,女孩還需要隔離一年完成淨化,就是在家裡學習相應的生活技能以及掌握一些出嫁女人必學常識之後才能嫁人。他們種植木薯面積已經很大,這是他們的主食,食物加工與搭配方式也更加豐富,還能夠用粘土製作各種樣式的陶器。

烏惹人的婚戀過程不再那麼直接簡單,與現代人的進展過程差不太多了,已有自由戀愛的過程,但小夥必須徵得女孩家長的同意;如果女孩懷孕了或與男孩一起發生過四次性關係,那麼這樁婚姻就是強制性的;相貌、生存技能、個性、追求的誠心、溝通能力等也都在雙方綜合考慮之列。並且烏惹人仍然不希望他們的女兒嫁到部落以外的世界,也不想變成一個混血部落。


隨著與外界聯繫的增多,烏惹人逐漸使用上了不鏽鋼鍋、衣服、自行車,通過發電機和衛星天線來看電視,也有年輕人希望到城市中去賺錢,他們對於外部這個光陸流離的世界充滿了無盡的好奇。

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原始人”與文明世界的“現代人”並沒有什麼生理本質上的不同,只是生存環境和發展歷程造就了他們的這種生活方式,於是就產生了這樣一個嚴肅的問題:究竟應當如何面對和善待不同群體的人類呢?

參考資料:

1 銀河灣 .簡書網.《野蠻的趣味》2019.1.29。

2. 藍色鳶尾. 外星探索網. 《 原始部落,瞭解部落洞穴文化的起點》| 2016-01-21

3.大地. 來源:知乎.《地球上還有原始人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