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文峰区:高阁寺

1、历史渊源

高阁寺原名叫做大士阁,位于安阳马号街的赵王府内。赵王指的是明成祖的第三子朱高燧,他的封地就是彰德(今安阳),赵王府就是为他所建。民国时期,赵王府内的建筑纷纷倾圮,只剩下一座大士阁,据说这是赵王召见下属的宫殿。现存的大士阁是明成化六年(公元1425年)重建的,距今已有500多年了。如今,这座大士阁被称作高阁寺,孤零零的立在老城当中。

2、主要景观

赵王府

史书记载,赵王府东西宽30余米,南北长60余米。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赵王朱高燧来到彰德后,一纸令下,府署迁往东大街,将原来的府署改建为赵王府。

赵王府的大门也改建为左中右三个,府内设有宗庙、读书楼、粉妆楼、端礼宫、体仁宫等大大小小数十处宫殿。其实赵王府改建之前的规模已经不小了。

据《安阳县志》记载,宋朝韩质赟治相州时,这里曾做过州廨。宋仁宗至和年间,魏公韩琦治相州时,又进行了扩建,改为亭堂圆池,当时的规模已较为宏大,颇为壮观。金朝时,彰德知府丰玉珣再次改建,命名为燕申堂。朱高燧的这次改建,让这里的规模达到了巅峰。

香火祠

寿安山堂是赵王府修建的香火祠,据说这是赵王府内的一个内官所为。赵康王不幸去世后,其子也因积劳成疾无法继承王位,直到一年多后,才由康王的曾孙继位。王府的内官周顺精明能干,亲眼看到这一系列的不幸,为了扭转时运,他请求建造香火祠,希望得到神灵的保佑。

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在安阳城西北7.5公里处的洹河渡口北岸上,香火祠正式动工修建。祠堂坐西朝东,围墙有红河卵石砌成,东西长约100米,南北约50米,大门上楣镶有“赵府”、“寿安山堂”两行楷体黑字。十年之后,又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石桥。尽管修建了香火祠,可赵王府的衰落仍然没有得到遏制,此后的境遇越来越差,伴随着李自成的起义,彰德赵王府也成为了历史。

寿安山堂最为耀眼的是补刻的经卷,共计678函。从万历年间开始,这些经卷完整保存了数百年,可惜在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被僧人私自贩卖出售给附近的村民,后来袁世凯闻听此事后,又派人强行将经卷搜刮一空。听说寿安山堂曾经还被改造为学堂。即使有过这段历史,恐怕也无法和城内的赵王府相比。虽说如今的高阁寺小学已不复存在,可在原址上又兴建了一所高中。校园整洁干净,绿树成荫,静谧的环境造就了这片学习的地方。高阁上下来步行穿过弄堂时,还能听到细微的读书声。唐朝诗人李商隐曾说:“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高阁寺虽然也是人去楼空,留下的却是片片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