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阀门”坏了,看医生如何不开胸换瓣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彭福祥 潘曼琪

瓣膜对于心脏来说,就好比自来水管的阀门,如果“阀门”出问题了,心脏里的血不能充分泵出去,外围的血也无法充分回流,患者会出现头晕、胸痛、气喘等不适。

瓣膜病是老年人的常见问题,对于有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瓣膜发育异常的老人,出现瓣膜问题的几率会更高。

保守治疗对瓣膜问题疗效不明显,传统的治疗方式以开胸换瓣为主,但有很多老人本身有基础疾病,或瓣膜问题已引起严重心衰根本不能耐受手术怎么办?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的医生近日为一位64岁重症瓣膜患者不开胸就成功做了主动脉瓣置换术,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求医无门:64岁患重症瓣膜病,伴严重心衰

中山一院心内科庄晓东副主任医师介绍,患者潘伯今年64岁,他本身有先天性二叶瓣解剖异常,年轻时没有症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瓣膜持续受到血液的冲刷出现退化变形,近2年反复出现胸闷、气促,在广西当地医院诊断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多次住院治疗。

此次发作,潘伯的症状愈发严重,因严重的心力衰竭,呼吸困难,甚至无法平卧,在当地医院治疗后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当时,心脏超声检查提示,患者的心脏射血分数只有22%,瓣膜面积小于0.5cm2,主动脉瓣跨瓣压差高达70mmHg,反应心脏衰竭的指标pro-BNP高达1万多,情况非常危险。

中山一院心内一科主任廖新学介绍,对于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患者,因为狭窄的瓣膜口对血流产生阻塞,心脏无法将血液正常射出,所以会出现全身器官及心脏本身缺血的症状,随时有猝死风险。

对于这种重症瓣膜的病人,内科保守治疗往往没有明显疗效,传统的治疗方案是进行心脏外科开胸手术。然而,潘伯年老体弱,病情较重,无法耐受急诊开胸换瓣手术的巨大创伤,所以说用非开胸的方式完成瓣膜置换是潘伯唯一的选择。

心血管科医生介绍手术情况

重获新生:几组人马同时上阵,不开胸也步步惊心

辗转多家医院,潘伯家属打听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正在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I)手术,手术无需开胸,通过股动脉的穿刺口即可将人工瓣膜送到心脏进行置换,创伤极小且术后恢复快,特别适合外科手术高危的老年患者。

经过紧急联系与转运,潘伯于9月6日住进中山一院心内一科。抵院时,潘伯病情危重,心力衰竭症状在药物治疗和床旁持续超滤治疗下毫无起色,大部分时间只能半坐在病床上喘着大气,生命体征不稳定,肝肾功能指标恶化,危在旦夕。

中山一院TAVR团队李怡副主任介绍,他们多次组织心内科、心外科、CCU、人工肾、心脏超声科、麻醉科等进行跨学科会诊和评估,提前制定多种手术预案,然后于9月9日进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

李怡介绍,虽然不用开胸,但由于潘伯身体状况的特殊性,手术仍凶险异常。

比如说通常手术前患者要接受心脏彩超、CT检查,由于潘伯无法平躺,所以不能做CT检查,这对于手术医生来说就好比少了一只“眼睛”。另外潘伯的血压很低,高压也只有90,麻醉药物一用,血压就会迅速跌到60、70,人就会处于休克状态。

潘伯一平躺就会因缺氧而气喘,为了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是几组人马齐上阵,麻醉、气管插管、穿刺、放入钢丝、放入导管、瓣膜置换……每个环节都可以说步步惊心。

术后,老人家症状明显改善,心脏跨瓣压差迅速下降到10mmHg以下,各方面指标明显改善,经过CCU、心内科医护团队的精心护理,潘伯顺利下床,重获新生,于9月21日出院。

潘伯(右一)于今日出院

中山一院心血管医学部主任董吁钢介绍,中山一院心血管内科从2017年就开展了微创TAVI手术,已成功完成多例高危、复杂的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手术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心血管科的技术水平,而是反映全院多学科的综合实力。

主动脉瓣狭窄,没症状不代表不需要治疗

李怡最后提醒,主动脉瓣狭窄是一种潜伏期很长的疾病,可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一旦起病也非常急、非常重,给治疗带来很大难度。

这个病在潜伏期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因此有部分患者是在体检中发现的。不过由于没有症状,查出主动脉狭窄,患者也会不以为然。

李怡建议,查出主动脉狭窄,哪怕没有症状,也建议定期做心脏B超检查,定期随访心脏专科医生,让医生帮助评估,把握最佳的干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