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孤獨:回望東晉之前書藝史,為何獨對張芝感嘆?(下篇)

文/江南之春

張芝草書《冠軍帖》拓本局部之一


筆者按,此文閱讀提示:該文分上下篇,上篇已3天前已刊發,本文下篇寫作時,筆者本人下筆時雖多有收約,一路寫下來仍然有近7000字。要講清講透“草聖”張芝的貢獻和對後世的影響,不是件容易的事。

因為正史上關於張芝的記載極其少,所以筆者本人只能從其流傳下來的作品,以及張芝同時代的人和後來各朝傑出書法家藝術家對他的評價來還原一個比較立體豐滿的“草聖”張芝。由於文章的專業性較強,有書法興趣愛好的朋友們可以一讀,無此興趣的讀者就繞過去吧。

(正文下篇):

“章草”到“今草”,看似變化不是很大,但實際上這是書法史上一次巨大的飛躍,其意義是劃時代的。

草書從西漢開始出現後,在此後近500年裡,始終脫不了隸書的影子。章草愈是法度完備,今草愈是難以“降生”。至東漢中晚期,張芝的橫空出世,這一局面才徹底被改寫。

張芝天生是一個純粹的藝術家、書法家。他曾有好幾次機會出仕做官,但都被他拒絕了。張芝出身名門,其父張奐為東漢名臣,在東漢講究門伐出身的時代,象張芝這樣“不及弱冠,名滿天下”的青年才俊要去朝廷做官的機會是很多的。

《書斷》中就史有記載:“伯英名臣之子,幼而高操,勤學好古,經明行修,朝廷以有道徵,不就。”

張芝“有道”而受到朝廷賞識,下詔求賢,令其作官,而他卻不屑一顧,甘作布衣,這種不貪高官厚祿潔身自愛的思想境界,在那個時代是少見的。

當然歷史也沒有辜負他,他亦沒有辜負時代。在東漢滅亡後,魏晉修史時,張芝是歷史上在朝廷沒有任何職務,僅以書法藝術成被國史立傳載入正史的第一人。

張芝草書《冠軍帖》拓本局部之二

在張芝以前,章草已經極其成熟,今草亦也有其書家者。但是今草的法度還很不完備,狂草則更沒有出現。張芝的早年在學習與之稍早東漢草書名家杜度、崔瑗他們的草書時,花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杜度,他是漢章帝時期的人,做過齊相,生卒年月不詳。史載:“雖史游始草書,傳不紀其能,又絕其跡,創其神妙者,其唯杜公也。”崔瑗,是東漢另一位章草書法名家,是杜度的學生。此師生二人為當時草書章草大家,後來成為“草聖”的張芝還曾經說過自己的書法“上比崔、杜不足”。

但是杜、崔二人的草書,由於歷史的更迭,沒有流傳下來,現代人已經無從見到了。但據看過他書跡的三國時魏國書法家韋誕說,是“傑有骨力而字畫稍瘦,若霜林無葉,瀑水飛迸”(見唐張懷瓘《書斷》)。晉衛恆《四體書勢》說:“齊相杜度號善草書,殺字甚安而書體微瘦。”梁時庾肩吾《書品》列其書品為上之中,唐張懷瓘《書斷》列其章草為神品,草書大家懷素稱他的章草“天然第一”。

從這些距他們年代較近的書家書史記載來看,總之杜、崔他們草書是不錯的,至少也是能品、妙品之列;另一個信息告訴我們:他們的草書成就主要是“章草”,而不是什麼“今草”。

“今草”又分為“小草”與“狂草”。章草在我們今天社會生活中早已不再使用,書法家偶爾為之,是一種古字了;今草中的無論是“小草”還是“狂草”,都屬於“活的字”。自創立完善後的1800多年來與我們今天仍然在使用的草書是完全一致的,基本上在形式上沒再有什麼變化,只是書寫的技法有高低罷了。

張芝草書《冠軍帖》拓本局部之三


張芝草書《冠軍帖》拓本局部之三放大欣賞


在“章草”到“今草”的轉化創造過程中,張芝是歷史上關鍵的第一人。

張芝在精熟前人章草後,所書章草已經完全不讓前賢。倘若要從章草中創立很多新的東西,已經十分困難與渺茫。張芝於是變革章草,將章草中的點畫、波桀加以減省,使字與字之間的點畫呼應,筆勢氣韻加以貫通。上一字的尾筆在筆勢上做到與下一字的首筆做了一氣貫通,而決不再各自獨立,從“勢”與“氣”上加以改造。

天賦加勤奮,功夫終於沒有辜負有心人。及至張芝的今草名帖《冠軍帖》、《二月八日帖》、《終年帖》、《今欲歸帖》、《絳帖》面世,當朝及整個後來1800年的書法史上,草書的法度得以完全確立,茲後在形式上有創新,但是基本的草書(指今草)要素與法度則已經全部具備。至此,張芝創造的草書已經完全與以前的“章草”面目和形式上區分開來,“今草”自此走上了歷史舞臺,直到1800多年後的今天。

張芝的“一筆書”,“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

“如流水速,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雖合,數意兼包,若縣猿飲澗之象,鉤鎖連環之狀,神化自若,變態不露”;

“若清澗長源,流而無限,縈迴崖谷,任於造化”,“精熟神妙,冠絕古今”;

“張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伯英即草書之祖也”。(——見唐張懷瓘《書斷》語)

從中華文明發展史和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看,我們後人今天無論給予張芝多麼崇高的評價也不會過之,他於草書的確是天才般的開創性貢獻。

張芝草書《冠軍帖》拓本局部之四


今草的創立後,它極大解放了書法藝術身上的很多的束縛,使書法從此從實用向抒情發展,使書法從此變成了無聲的音樂,使書法從此成為一種純粹的個人抒情藝術成為了可能

張芝的草書影響了整個中國書法的發展,為書壇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生機。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張芝在這一天才的創造上所付出的努力與艱辛:

“凡家之衣帛,必先書而後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見衛恆《四體書勢》)


芝潛心研究書法,尤好草書,師承崔杜之法,其父張奐為張芝兄弟習文練字,著人鍛造石桌、石凳、墨池於河邊,自此,張芝兄弟以帛為紙,臨池學書,先練寫而後漂洗再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水為之黑,後稱張芝墨池。(——見《東漢·張芝傳》)

《敦煌古蹟廿詠》中有一首《墨池詠》就專門贊張芝道:

昔人精篆素,盡妙許張芝。

聖草雄千古,芳名冠一時。

舒箋觀鳥跡,研墨染魚緇。

長想臨池處,興來聊詠詩。

正是張芝天賦其能加上後天孜孜以求不計年月的探索與勤奮,使得在東漢後期其書“為世所寶,寸紙不遺”,受到那個時代與後人的無限推崇。凡有張芝墨跡處,那怕再小的紙幅,都成為後人得之秘藏不肯輕易拿出示人的傳家之寶。

張芝草書《冠軍帖》拓本局部之五


張芝在公元192年去逝後不久,其“草聖”的歷史地位被後人無可爭議地確立。此後的1800年中,凡書法藝術上卓有成就的大書法家,無論是東晉時期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還是此後草書上斐然自立的行書、草書大家如張旭、顏真卿、懷素、孫過庭、張懷瓘、米芾、黃庭堅、徐渭、王鐸等人沒有不傾服於“草聖”張芝的,並從其草書中汲取過豐富的營養。

“書聖”王羲之一生中有多次提到過張芝對他的影響,以及就張芝的書法藝術作過極高的評價。

王羲之在書法歷史和中華文明史上的地位就不用多說了。他是書法史上唯一的“書聖”,其他人未能獲此殊榮,有之則也是單一書體之聖,如“草聖”。

王羲之,生於東晉初期,出生年月史載有二種,一說公元303年,另一說是公元321年。但是不管哪一種說法,他的生出與東晉的建立時間基本同時。西晉是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時期中的短暫大一統,所謂“曇花一現”。公元316年,享國祚51年的西晉滅亡。次年,皇族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史稱東晉。

王羲之從小所處的學習環境是一般人無法比擬的,他所在的家族為晉朝望族,其父王曠與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是姨兄弟,其堂叔父王導是東晉大將軍,而且王曠與王導都是東晉有名的書法家。王羲之還有個親叔父王廙也是書法家,在這種環境下,王羲之學習書法的條件可謂得天獨厚。

他小時便開始跟隨東晉初期著名書法家衛夫人衛鑠學習書法,衛夫人與王羲之的母親也是表戚,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書法家。衛夫人的書法則是師承三國時的大書法家、書法史上楷書的開創者鍾繇。所以說王羲之學習書法時起點比別人高好多個臺階。

王羲之跟隨衛夫人學習書法多年,深得鍾、衛之精髓。及至有成後,王羲之又很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已置身於新的歷史層面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

“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梁鵠書; 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見《晉·王羲之傳》)

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這段他個人自敘中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信息: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

張昶是誰?他正是張芝的親弟弟,張昶也是東漢時的大書法家,其書法主要學習師從其哥哥張芝。在王羲之成名後眼界亦隨之更高了,說見到了張昶寫的《華山廟祠堂碑》後,才知道知自己跟隨自己的老師衛夫人學習書法多年,只不過是在浪費時間罷了。衛夫人地下有知,估計要被自己的高足弟子王羲之的話氣得翻身了。當然,王羲之也許並無惡意,只是在見到張芝之弟張昶的書法後,發出的一種內心折服後的震嘆。

此後的王羲之對書法前賢廣釆博收,使得其書兼善隸、草、楷、行各體。他習書永無止境,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最終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成為影響深遠的千年“書聖”。

王羲之的“書聖”稱號是其逝世後的200年左右後人所封,到唐朝唐太宗後則無以復加,“書聖”封號自此無人可以動搖。

那麼王羲之在中年、晚年多次提到張芝時如何說的呢?除了感嘆便是欽佩,我們來看看王羲之的原話:

“漢、魏書跡,惟推鍾(繇)、張(芝)兩家,其餘不足觀。”(——見張懷瓘《書斷》


“吾書比之鐘、張,鍾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餘耽之若此,未必謝之。”(見孫過庭《書譜》)(——原文見《晉·王羲之傳》)


“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好之絕倫,吾佛及也。”(——見王羲之《番書論》)

這三段都是史有明載的“書聖”王羲之對“草聖”張芝的評價,尤其是第二段:王羲之說本人的書法與鍾繇和張芝比較的話,鍾繇要和我比較行書,那我本人或許比他強一些;和張芝比較草書,我估計他還是排在我的前面(領頭者為雁行)。然而張芝於草書的精純熟練,其練習書法的勤奮度,假如我也可沉迷其中,達到的沉迷愛好程度,我恐怕還得要拜倒張芝啊。

這是史有明載的王羲之一生對自己前代書法家最高的評價了。因為在王羲之的視野之中:“漢、魏書跡,惟推鍾(繇)、張(芝)兩家,其餘不足觀”。

可見王羲之一生在書法藝術上,只欽佩一人,那就是張芝的草書,認為自己在諸體之中惟有草書沒有全面超越前賢張芝,其餘諸體他認為自已全面超越了所有的古人。

從以後的歷史來看,王羲之的評價是準確的,經受住了上千年曆史的考驗。

唐朝開元時著名書法家和評論家張懷瓘,在其名著《書斷》這部中國書法史上傑出的專著中,有數百字比較詳細地論述了張芝,其他歷朝歷代書法家大都引用和認同王羲之、韋誕、衛恆、張懷瓘、孫過庭等人的論述。自此,張芝“草聖的地位”就赫然屹立於華夏書壇之上,永遠成為了一座巍峨的豐碑。

張芝在草書上的成就,在狂草上開創性的貢獻,此後歷朝歷代的大書家沒有不公認折服的:

被譽為中國書聖的王羲之,中年開始師承張芝,推崇張芝,自認為草書亦不如張芝;

唐代狂草大師張旭也是初始鍾法張芝、二王,後取發自然萬象而有新的發展,最終成就一代狂草大師;

狂草大師懷素也自謂草書得於“二張”(張芝、張旭);

草書大家孫過庭在其《書譜》中也多次提到他一生是將張芝的草書作為藍本的,稱“張芝草聖,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

及至後來的米芾、黃庭堅、徐渭、祝枝山、王鐸、傅山、于右任等卓有成就的草書書法家,沒有人不從張芝兒尋找草書源頭並汲取豐富營養的。

草書在書法藝術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是書法藝術上的皇冠。其藝術表現形式上的抒情性、音樂性、自由性、觀賞性、表演性,是其它書體無法全面具備的。這也註定了藝術上的難度,張芝之後的1800年中,後世公認的狂草大家不過幾人而已:張旭、懷素、黃庭堅、徐渭、王鐸五人;其他如王羲之、王獻之、孫過庭、董其昌、祝枝山、于右任也只能是“小草”書法大家;另高閒上人草書;狂草之難,由是亦可觀之。

從歷史上看,王羲之一生幾乎沒有狂草面世,有的是精美絕倫的“小草”。也許,在他的心中“草聖”的位置只有張芝才能經受歷史的檢閱,歷史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在書法歷史上,草書藝術的星空中,張芝永遠屬於最耀眼的一顆。(完)

文章寫至此,該收尾了,我也寫累了。下面讓我們一次系統的欣賞一下這此歷史上著名草書書法家的藝術精品,並向前賢們致敬:

(一)、草聖張芝,(生年不詳—192年),東漢晚期人,今草創立者,今酒泉市瓜州縣人;

①張芝草書,左為《二月八日帖》,右為《今欲歸帖》


②張芝《冠軍帖》草書宋拓本(局部高清)


(二)、書聖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今山東臨人;

①王羲之草書《遊目帖》


②王羲之草書《平安帖》


(三)、王獻之,(344—386),東晉書法家、詩人,字子敬,祖籍山東臨沂,生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

①王獻之草書《中秋帖》


②王獻之草書法帖拓本(局部)


(四)、孫過庭,(646~691),杭州富陽人。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

①孫過庭草書《書譜》局部之一


②孫過庭草書《書譜》局部之二


(五)、張旭,(685—759),字伯高,江蘇蘇州人,唐代書法家,狂草大家,世稱“張顛”;

①張旭草書古詩四首(局部之一)


②張旭草書古詩四首(局部之二)


(六)、懷素,(737-799年),俗姓錢,今湖南零陵人。唐代書法家,以“狂草”名世,與張旭齊名;

①懷素草書《苦筍貼》, 釋文: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逕來。懷素上。


②懷素狂草《自敘帖》局部之一


③懷素狂草《自敘帖》局部之二


(七)高閒,生卒年不詳,今浙江湖州人。自幼出家於湖州開元寺,師法張旭、懷素,尤善草書。

高閒上人草書《千文殘卷》局部


(八)、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①黃庭堅草書《廉頗藺相如傳》局部之一


②黃庭堅草書《廉頗藺相如傳》局部之二


(九)、董其昌,(1555—1636),別號香光居士,今上海市人。明朝後期大臣,書畫家;

①董其昌草書《書譜》冊頁局部之一


②董其昌草書《書譜》冊頁局部之二


(十)、祝允明,(1461—1527)今江蘇吳縣人,自號枝山,明代著名書法家;

①祝枝山草書《草書扇面》



②祝枝山草書《李白詩·蜀道難》局部


(十一)、徐渭,(1521-1593),今浙江紹興人。字文長,號青藤老人、青藤道士,明代中期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

①徐渭草書《應制詠墨軸》


②徐渭《草書詩軸》紙本,釋文:幻有知花,踐無盡波,一剎那間。坐見波羅。天池渭

(十二)、傅山,(1607-1684),明清之際道家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字青主,今山西太原市人;

①傅山草書詩軸


②傅山草書《晉公千古四條幅》之一

(十三)、于右任,(1879—1964),字右任,陝西三原人,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

于右任草書,陸法言《切韻序》


②于右任草書《禮記》句,紙本


——作者江南之春2020年9月6日至9日寫作於宜昌墨泉樓

寫作參考書目:

①《孫過庭書法經典鑑賞》四川美術出版社,2015年版,編著周世聞;

②《美的歷程》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作者李澤厚;

③《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作者宗白華;

④《書法藝術》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作者王冬齡。

史海鉤沉,原創不易。喜歡嗎?喜歡就關注。我是“藝術世界人物誌”作者江南之春,讓我們相約:今日頭條天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