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腐败,盐重好色,“臭”名远扬的安徽菜,吃过的人都赞真香!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最是人间好时节。


春分,二十四节气中第四个节气,阳光和煦,莺飞燕舞,以此宣告春天来临。

由于疫情,不能出门踏青、摘野菜、放风筝,但宅家也要有仪式感,生活才会充满希望;就让记忆中旅途的味道来填充我们的思春之情吧。

论美食, “臭鳜鱼”的故乡安徽一定榜上有名。徽州毛豆腐,黄山臭鳜鱼,芜湖虾子面,巢湖银鱼羹,无为熏板鸭,萧县全羊汤,符离集烧鸡,鸡汤泡炒米,下塘酥烧饼,铜陵腌生姜……念起来琅琅上口!

安徽多山多雨,运输受限,气候潮湿,徽菜里有名的臭鳜鱼、毛豆腐等都是经过轻度“腐败”的腌制品,便于人们储藏食材。

“桃花流水鳜鱼肥”,阳春三月正是吃鳜鱼的好时节。多数人喜爱清蒸,再佐以少许生抽调味。而古人却另辟蹊径,发明了臭鳜鱼!它是继臭豆腐之外,另一款 “闻着臭,吃着香”的美味!正宗的臭鳜鱼,肉呈花瓣状,色泽白嫩,发酵后散发着似臭非臭的气味,却保留了鳜鱼原本醇滑爽口,肉质鲜嫩的特点。


关于臭鳜鱼,有诸多民间传说。相传二百多年前,鱼贩子将鳜鱼运至徽州,为防止途中鲜鱼变质,便将鳜鱼两面涂上盐巴,置于木桶中。抵达徽州之后,鱼早已发出了怪味,却又不舍得丢掉,于是拿来洗净烹调,竟独具风味!这一做法流传开来,成了一道“臭”名远扬的佳肴。

毛豆腐是将人工发酵后表面上长出白毛的豆腐,用油煎至两面金黄,浇上制作好的汤汁而成的特色小吃。金黄的方块小豆腐,外酥里嫩,沾上辣椒面,一口一个,根本停不下来。

刀板香的由来则与绩溪历史名人有关。相传兵部尚书胡宗宪前往歙县拜访恩师,为款待爱徒,师母将家中腌制的猪肉平铺于山笋上,再置于刀板上一同蒸,捞起切成薄片,与刀板一同端上桌。胡宗宪吃后称赞不已,遂取名 “刀板香”。

蟹黄汤包,皮薄馅大,轻轻咬开,先吸一口,汤汁很足,小心弄脏你的衣服,之后就能体会到舌尖可感的蟹黄!蟹黄多大概就是它贵的原因吧。酥烧饼一口咬下去,油而不腻,鲜香酥脆,分为咸、甜酥两种。个人偏爱咸咸的胡萝卜丝馅。

芜湖的鸭子肥美鲜香,吃法亦多。白油板鸭、“马义兴”板鸭、琵琶鸭、蝴蝶鸭各有特色。虾籽面上过《舌尖上的中国》,1kg虾才能筛出50g虾籽,虾籽昂贵,可这碗面才卖10元,而且十几年都未曾涨价。“情怀”大姐说,”因为它是街坊邻居最喜爱的小吃。“

古代穷山恶水之地,难不住劳动人民的智慧。轻度腐败的食物,经过重油、重色、重火的烹饪,摇身一变成为腐而不败的色香味俱全的名菜!目前安徽疫情已经清零了,周边的朋友可以考虑安排一场短途自驾游啦。

身在遥远广州的我,只能接着去立鸡蛋应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