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24小时,如何让你的时间过得更有意义一些?


第一次看《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是被书名后半部分吸引进来的,现在再看这本书,却更想再学习一遍书名的前半部分:精进。

这本书是知乎作者采铜的作品,作为“知乎精神”的代表者之一,他在知乎贡献了900多个回答,获得了49万多个赞和11万多个感谢,可见,这本书的写作质量已经经过了许多网友的检验。但这本书又不仅仅是采铜在知乎回答问题的简单合集,而是他将自己的思维和经验,大量梳理和系统化后,形成了一份普通人在某个专业领域最大化发挥潜在才能的方法指南。

全书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七个切面展开,每个方面对于希望突破自己,取得一定专业成就的人来说,都很重要。作者用手术刀一样的文字,把普通人在生活中存在的固化思维和惯性行为层层剖析,帮助我们客观认识自己的思维定势,然后设计出一套可以发挥内在潜能,不断变优秀的路径。

在七个切面中,第一个就是时间。时间是永不停歇无法暂停的,又是不断失去无法重来的,时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这篇文章,我想结合采铜的观点,

聊聊对待时间,什么样的态度是好的。

01 三种时间视角,五种对待时间的态度

对于时间,著名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曾提出“时间视角”这一概念,是指人们对待过去、现在、未来的态度。

顾名思义,时间是流动的,每个人对已经流逝的过去、当下的瞬间,还有未来的日子,有不同的感受。有人喜欢怀旧,有人只管过好当下,还有人喜欢幻想未来,这便显出人们对时间的心理偏向不同。

不止是时间,人们对待事物的基本态度,存在消极和积极两种。将这两种看待事物的本能反应(积极或是消极)与3种时间视角组合起来,便会出现5种对待时间的不同态度。

第一是:积极过去视角。喜欢怀旧的人,便是最明显的积极过去视角。他们认为过去的事情是美好的,值得珍惜和收藏,常常怀念过去,对从前的快乐和回忆感到幸福,重视时间久的情谊和人事。

第二是:消极过去视角。他们对过去的事物总是感到遗憾,认为当时没有把握好,没有珍惜遇到的人,过去的无知导致现在的困境,往往埋怨当时错过机会,一步错步步错。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过去的自己,活在了当下,所以才困在了未来。

第三是:享乐主义视角。享乐主义的人是最潇洒的人,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明天与过去,重视当下,把每一次当下都过得十分自由,投入且快乐。

第四便是:宿命论视角。也许是之前的挫败经历太多,宿命论的人容易两手一摊,顺其自然。反正人生短短几十年,怎么过也差不多,不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总之该来的总会来,不该来的也强求不了。

最后一种便是未来视角

了。持有未来视角的人,并不以眼前的收益为最终衡量标准,而是将目光放长远,判断当下的行为,对未来的自己有怎样的影响。这类人目标感强,做事有计划性,对未来野心勃勃。

五种对时间的态度,并不是割裂的,反而有一定的联系,而且有可能是一个人在一生的不同阶段都会有的体验。所以,在生活中,将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未来视角混合使用,能够让时间过得更有意义些。例如,工作往往是目标导向的,就很需要未来视角,督促自己提高时间利用效率;而家庭生活往往是悠闲缓慢的,这时候保证不被打扰的当下陪伴时光,就是对时间最好的尊重了;而老朋友见面回忆当初时,积极过去视角,一定能让大家感叹不已。

02 学会平衡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

过去的时间没有办法控制,但只要有心,未来的时间我们还是可以规划的。人们常常喜欢做计划,但计划赶不上变化,计划若没有落地,还不如没有计划。

面试时常被问到,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而到一件具体的工作时,上司问的是:接下来怎么解决?小时候你的梦想是当科学家,正在读研的你,想的一定是怎么把手头上这篇论文写好。

面对期待的未来,大概可以分为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两种。越遥远的未来越抽象,越靠近的未来越具体。

之前网上有个段子:小时候纠结我是上清华还是上北大,长大后发现我想多了。小时候纠结的事就是典型的远期未来,而到了高考面临选择,就是真正的近期未来了。

远期未来给人一种指引梦想的力量,但正因为太远,往往不容易达到。所以为了达到远期未来的梦想,我们必须一直不忘未来的目标,倒退自己现在的行为,并且在一次次现实的反馈中,调整自己的方向,以便将来达到最初的远期未来。

关于平衡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最好的例子,其实就是成熟职场人的发展路径。如果你想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那么最好你要先进入这个行业,为了进入行业,你需要有相应的入场券:一个证书、一份学历、一份经验,或者是一个相应的机会。用远期未来倒推近期未来应该做什么,这其实就是未来视角的实践过程。


03 学会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对时间的利用效率,不仅取决于时间本身,还取决于花费时间的这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

花一个周末刷完一部电视剧,和花一个周末上了一次舞蹈课、见了一个朋友、做了一顿饭,两者的长期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时间其实很好混,毕竟现在手机和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放纵机会。但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观察就会发现,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真正学到的内容可能还没有高考之前多。

之所以出现这个结果,是因为我们把太多时间耗在不值得的事情上了。可是,怎么判断一件事情值不值做呢?

有两个标准:做这件事情的收益值和半衰期。所谓收益值,就是做这件事情对我有多大的好处;所谓半衰期,就是这件事情带来的好处能维持多久。

比如,打游戏很爽很快乐,是一件收益值挺高的事情,但游戏的过瘾,随着你游戏下线很快就消失了,那么半衰期就很短;写一手好字,一生都伴随着你,属于半衰期长,可是在互联网时代,写字没有打字效率高,收益值就相对较低。又或者在微博上跟人互喷一下午,实在是收益低,半衰期又短的不划算事情。那么最划算的应该就是收益高、半衰期长的事情了,例如找到灵魂伴侣、学会一项谋生技能、掌握一种好的思维方式等等。

人生有时候不在于投资正确,而在于规避风险。对待时间也是如此,即便是浪费时间,也要浪费地更有意义一些。把自己从低价值、短半衰期的事情中抽离出来,让时间花在更多能带来产出的长期价值的事物上,这样才会在未来遇见更优秀的自己。

多读经典、多交朋友、专精于工作领域,还有培养一项兴趣爱好,都属于收益高、半衰期又长的事情。

04 学会区分“求快”的事件和“求慢”的事件

时间管理一直致力于教人们如何管理时间,但实际上,时间不快不慢不停不歇,一直在向前流。因为,时间是管理不了的,能管理的只有我们自己,还有我们对时间的态度。

现代社会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速度和效率是终极追求,我们已经在快速的生活工作中感觉到压力和焦虑,但是仍然不断有课程告诉我们要更快。

其实,与其追逐更快,不如分清什么情况应该要快,什么情况应该要慢。

当我们谈恋爱时,是慢慢了解比较安心,还是上来就直奔主题更安心呢?当我们外出旅游,是走走停停更快乐,还是跟着导游马不停蹄更好呢?当我们和家人一起团聚吃饭,是边吃边聊更开心,还是速战速决更开心呢?

生活的事,我们需要慢一点,因为陪伴本身,就代表着对时间的郑重。

可是换一下场景:项目的截止日期就要到了,工作还没推进到位,这时候只有加快效率才能不耽误结果;考试日期越来越逼近了,但所剩时间不多,这时候越快开始复习当然越好了。

工作的事,我们需要快一点,因为既然是工作,就有明确的目标,越快做完,目标就越容易达到。

人不可能一直高速运转,就算精神受得了身体也受不了;当然更不可能一直慢吞吞,因为那样你永远比别人慢一步。最好的状态应该是,生活慢一点,工作快一点。

总结

关于时间,我们曾听过太多的劝告,但是如何处理好跟时间的关系,让时间为我所用,才是我们真正要学习的。

时间是个不带感情的记录者,同样是一天24小时,我们对时间的态度,无形中决定了工作的高度,以及生活的幸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