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免疫法”到底是谁发明的?小婴儿该不该惯着养,两个经典育儿实验告诉你真相

“如果孩子摔倒了,越哭越不要理他,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会更加独立坚强。”

前不久发生了一起“教婴儿趴睡致死事件”,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涉案视频饺饺也看了,才几个月大的宝宝,口鼻被被褥捂住,脚卡在婴儿床栏杆里,动也动不了,哭喊也没有人理,饺饺看得心都要碎了......都说母爱是一种本能,宝宝嚎哭挣扎的样子,我们作为旁观者都不忍心看,她的妈妈当时又是什么心情呢?

当过妈的都知道,带孩子苦,带孩子累,尤其在孩子不到一岁的时候,妈妈必须有求必应,寸步不离。于是,以“哭声免疫法”“完整睡眠免疫法”为主的一系列“先进”育儿项目吸引了许多宝妈的目光。

比如,“哭声免疫法”的核心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久而久之就能训练出一个极少哭闹、让妈妈省心省力的乖婴儿。这好像是在说,把宝宝培养成巴甫洛夫的狗就是胜利。

其实,“哭声免疫法”的确在100年前风靡欧美,但在牺牲了一代儿童的健康之后,人们终于意识到这种育儿法是反人性的,很快摒弃了这种方法。而“哭声免疫法”一度受到全民吹捧,都是因为这样一个实验。

小艾伯特条件反射实验:婴儿可以被培养成任何一种你想要的样子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

这里的约翰·华生,可不是和天天和卷福入对出双的那个约翰·华生,而是上世纪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

他认为,人的所有行为性格都是后天习得的,并声称”能将任意一打健全的婴儿用适当的行为技术创造成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人”,而这些理论,都是基于某个著名实验得出的,那就是———小艾伯特实验条件反射实验。

这项实验是在1920年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的。在实验的准备阶段,约翰·华生和他的助手罗莎莉·雷纳从一所医院挑选了9个月大的艾伯特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开始之前,小艾伯特接受了一系列基础情感测试。华生让他首次短暂地接触白鼠、兔子、狗、猴子、有头发和无头发的面具、棉絮、焚烧的报纸等,结果发现,小艾伯特对这些物品均不感到恐惧。

大约在两个月后,小艾伯特11个月大时,华生和他的同事开始正式进行实验,整个实验为四步。

第一步:华生把艾伯特放在一个房间的床垫上,并在艾伯特附近放几只小白鼠。花生发现,小艾伯特和其他婴儿一样,对毛绒物品有天生好感,很喜欢玩弄这几只小白鼠。第二步:第一步进行了一段时间。此时,当小艾伯特再次试图触摸小白鼠时,华生就在艾伯特身后用铁锤敲击悬挂的铁棒,制造出十分刺耳的声音。小艾伯特听到巨大声响后大哭起来,表现出恐惧。接下来,华生将这个步骤重复了数次。

第三步:停止敲击铁棒之后,再次把小白鼠放在艾伯特面前,此时并没有声音刺激。结果发现,此时的小艾伯特已经对小白鼠产生恐惧和厌恶,大哭着转身背向白鼠挣扎。此时,小艾伯特已经建立起一种新的条件反射,建立起“巨响”和“小白鼠”之间的联系,从原先的“害怕巨响”,变成了现在的“害怕小白鼠”。第四步:在实验的17天后,华生将一只兔子带到房间,发现小艾伯特也变得不安。此外,对于毛茸茸的狗、毛皮大衣,圣诞老人的白色胡须等,小艾伯特都表现出了恐惧和哭泣——小艾伯特开始害怕和小白鼠相似的毛绒物体。

最终,华生实验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当巨响(非条件刺激)出现时,引起恐惧(无条件反射);

当白鼠(中性刺激)与巨响(非条件刺激)同时出现,引起恐惧(无条件反射);

当白鼠(条件刺激)出现,引起恐惧(条件反射)。

小艾伯特实验证明,后天的强制人为干预的确可以扭曲婴儿天生的好恶。正如华生后来所说,“婴儿可以被培养成任何一种你想要的样子”。但是,这样真的是对的吗?

恒河猴依恋实验:有奶便是娘?错,有爱才是娘!

1959年——距离华生的小艾伯特实验已经过去近40年。受华生实验结果的影响,欧美主流的育儿方式都是:不要溺爱宝宝,不要在睡觉前亲吻他们,正确的做法是,弯下腰握握他们的手,然后关灯离开。

当时在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工作的哈利·哈洛,原本打算做一项研究猴子智商的实验。正当哈洛把刚出生的小猴子从猴妈妈身边拿开时,他意外地发现,刚刚失去母爱的小猴子对盖在笼子地板上的绒布产生了极大的依恋。它们躺在上面,用自己的小爪子紧紧地抓着绒布,如果把绒布拿走的话,它们就会发脾气,这就像人类的婴儿喜欢破毯子和填充熊玩具。

哈利·哈洛和他的恒河猴依恋实验

于是,哈洛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假妈妈”在一起——一个是用铁丝做的“铁丝妈妈”,一个是用布料做的“绒布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而“绒布妈妈”没有。也就是说,虽然铁丝妈妈冷冰冰的没有温度,但婴猴只有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

但是,实验发现,小猴子宁愿不喝奶,也要和布料妈妈呆在一起!猴宝宝只有在饥饿时才到铁丝妈妈那里喝几口奶水,然后又跑回来紧紧抱住绒布妈妈。

此前,人们都认为婴儿依恋母亲是因为可以有奶吃,但哈洛从这个实验中得出结论: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爱最重要的元素。虽然这个实验的对象是猴子,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 它对人类婴儿同样适用。

一切成功的育儿经验,都是以“爱”为底色

饺饺对某问题育儿平台中“解锁趴睡技能”的说法很是反感,显然,他们是在用故作高深的说法包装自己,迷惑大众。养孩子不是打王者,更不用去解锁游戏成就,育儿理念的小小偏差,都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对了,你知道华生实验中的小艾伯特后来怎样了吗?

离开实验室后,小艾伯特因为长期处于恐惧之中,精神遭受了重大损伤,最终因脑积水离世,去世时只有六岁。而直到去世前,小艾特都是充满恐惧的......

1岁以内的宝宝只会哭、闹、比划,这是他们表达自己需求的唯一方式,而对宝宝哭声的及时响应,是母亲的本能。如果追求一时“省心省力”,走一些不靠谱的捷径,后果将不堪设想。

无数个睡不安稳的夜,无数次生怕宝宝出事悄悄试鼻息,看着怀里软软糯糯的小人儿,就会觉得一切虽然辛苦,但值得。要记住,一切成功的育儿经验,都是以“爱”为底色。

--------------------------------

原创声明:非沟通不合作,转载、投稿请务必私信饺子姐。其他平台擅自转载者,我们将直接投诉并保留追究责任的相关权利。获得授权后,请标明文章出处“头条号:精益医疗”。

精益医疗头条号,带你看有趣的医疗话题、医学新知,不要错过哦~~

点击关注,不错失,不迷路

精彩继续:

警惕新型抑郁症——“非典型抑郁症”:“太能睡”是第一信号,女性患病率是男性3~5倍

癌症,也分三六九等:“癌症之王”有多凶险?怪不得乔布斯都拿它没办法

解密濒死体验:神秘的“走马灯”现象,其实是大脑拯救主人的最后一搏

中年男人的扎心时刻:“爸爸好臭!我不要爸爸抱!”

医学心理行为分析:孩子“偷”爸妈钱,其实是一种求救信号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宝宝成年后的气质特征,在14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定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