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孟华:走进夏县 河之东风卷红旗美如画




4月12日,风清清,天朗朗,久违了的红日急切切地跃出东方的地平线,慷慨地拿出万道霞光来,一扫往日的阴霾,让河东大地的气温迅速回升,给所有的花花草草加绿增艳。老天以最美的天气、最好的姿态为“河之东文学平台”走进夏县采风活动出征壮行。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来人!一大早,作为这次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我一改往日赖床的习惯,极其庄严地洗了一把脸上的沧桑,很有仪式感地梳了一把头上的风霜,顾不得吃早饭,急匆匆地赶往集合地点。不料,映入眼帘的已有好几个人了,第一个先来的是河之东副主编、这次活动的总协调韵荷老师以及为河之东带着旗杆远道而来的裴红萍校长、马淑娟等文友,相继而来的是河之东责任编辑、这次活动的具体联络人张冰梅老师、闺蜜王俊老师,河之东顾问、老作家刘锁爱大姐、河之东资深摄影家李波老师、河东才俊血研所外科主任黎建月老师、市教育局张俊耀局长、河东一中的任党军老师、芮城三中的杨丽君老师、一身唐装的文学新秀李维维等90后文友。对了,更少不了河之东的少壮派80后作家孙晓庆、这次临时受命的青年旗手胡洪宾 ……

8时整,河之东夏县采风活动的东道主、交通局的文友尉惠全老师和助手马青豹主任带着中巴车准时到达;8:30,等到两位芮城文友刘廷红、吕朋泽翻山越岭最后报道时,引擎轰鸣,喇叭高歌,风卷红旗,徐徐出征!采风车渐渐行至盐湖城,河之东的顾问市政府的丁爱民主任、市中院的董朝科院长、盐湖工信局的何敬民老师、河之东责任编辑、市场监管局的王宏波局长等人鱼贯而入……至此,25名采风人员一个不缺地集结完毕,挥师北上……

车轮滚滚,阳光洒进车内,众人很奇怪,皆曰:为何近段时间天气如此不好,反而今日碧空万里,美好如斯?我掩嘴答曰:只是安排老天把今天的风让他们提前几天就刮了,今天的雨,让他们提前几天就下了,让所有的等待都在今日开花……话音未落,满堂哄然。

一路上,车外面是桃红杏白,草长莺飞,一派艳阳天;车里面是春风拂面,欢歌笑语,一车诗和远方。见过的、没见过的,都在相互介绍着;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互相寒暄着;听过的,传说的,都在互相打听着;看过美文,没见过作者的,都在相互证实着;吃过早饭的,没吃过早饭的,都在积极地拿出随身携带的零食饮料予以分享着……特别感谢尉惠全老兄考虑周到,车上早就准备好了各种饼子、面包和水,以备大家临时之需!尽管因为疫情,大家都戴着口罩,但一个点头,一个眼神,一个致意,大家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相见恨晚的感觉!众文友关切地问这次活动的主题和任务,我告诉大家尽情放松,只是品茶赏花看山水!正因为“无案牍之劳形,无丝竹之乱耳”,河之东文友们更是放松与“放肆”同在,自由与快乐齐飞。老“河之东”锁爱大姐总是拿自己开涮,让别人开心,开朗乐观,插科打诨,浑然天成……运筹项目,布局经济,叱咤南北,做尽东西的丁爱民主任永远的是坐定如禅,如禅做定,任凭车内笑声动天,我自归然不动。好像全天下都与他无关,又好像全天下都是他的。教育局张俊耀局长,头次见面,人如其文,文才风流,人也耀眼,口吐莲花,机智幽默;中院董朝科院长,初次见面就送了一份大礼——一本封面清新雅致,文艺味浓,诗意隽永的个人作品集《雨读》。真是书如其人,简洁大气,富有内涵;真是人如其书,儒雅朴素,真诚实在;帅哥王宏波永远是沉稳大气,高调的低调着,低调的高调着……

就这样行走,就这样飞驰,一车诗和远方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流淌流淌……

歌声,在颠颠簸簸中曲折前行;笑声,在九曲八拐中攀缘向上,段子,在跌宕起伏中螺旋式上升……向上向上,直上云端……

经过跋山涉水,在热心文友,也是东道主之一、美丽知性的的玲娟老师引导下,我们终于到达了久负盛名的夏县茶庄—厚民晋茶。好一个“厚”,厚德载物的“厚”,厚道晋南人的“厚”;好一个“民”,万千人民的“民”,直抵民心的“民”。仅此“厚”名,岂不让人照单接纳。曾记得,2016年来过一次,那次是应文友薛会冰之邀,会同王振川、刘纪昌两位老兄来过一次。三年过后,茶韵犹在,茶香仍在,真是“一茗香三年,余味散不尽”!

这不,这次见了厚民老总的女儿陈总,依然认得出我来,亲切地“埋怨”着我:梁老师,几年不见,邀请几次,也不见你上山来?我一边惭愧地打着哈哈,一边跟着热情的陈总,河之东文友们走进了厚民晋茶的生产加工基地,在陈总如数家珍的娓娓道来,我们从茶叶的采摘,杀青,制作等生产流程感受着醉人的茶香文化。

走在山间,踩着梯田,闻着花香,揽风入怀,大口地呼吸新鲜口气,随着陈总的茶业介绍,素来敬业,最喜替人做嫁衣的丁爱民主任现场办公,为“厚民晋茶”出点子,做策划,一副蓝图举手投足就描绘而成,美其名曰“河之东”扶持企业家,我也乐得红着脸“装化”一把。




照相,合影,拍抖音,“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进了展厅,热情的工作人员早就泡好了香茗好茶虚位以待,什么“绿茶、红茶,还有酸枣叶茶”,什么“暖肺、洗心,治失眠”,真是“海陆空”阵仗齐备,规模宏大,让人进入茶阵,瞬间被香包裹,被水浸润,五脏通达,六肺舒泰。



吃了极具夏县风味特色的午餐,由于行程安排紧凑,来不及休息,快马加鞭赶往最后一个目的地—黑龙潭。

古语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听听,黑龙潭,不仅有龙,还是黑龙,可见通往黑龙潭的道路有多难走,其地势又有多么的险要。



果不其然,山路几乎不可回车,一旦启动,就如过河的卒子,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中巴在更加狭窄陡峭险峻的路上跳跃、盘旋,迂回飞行,真如一条矫健的黑龙时而腾空,时而落地,随着司机高水平的左冲右突,上下腾挪,在一干文友的惊叫声中,最终停到了一处古朴的小村庄前面。一株高大的梨树犹如繁星盛开,两头老黄牛在悠闲地吃草,几只芦花鸡在草堆里刨食,我和老刘、老吕走进牛圈,闻着牛圈青草的味道,告诉他们,还是以前亲切熟悉的味道。少年时,每当周末,一个半导体,一个䦆头,一把铁锨,必备神器,钻到牛圈里,听着每周一歌,一䦆一䦆地挖,一锨一锨地铲,一个中午就把牛圈起完,培上新土,打扫得干干净净,供牛居住……

一边闲谝,一边等着众人集合,听尉惠全老师说,要到黑龙潭,还需要走一个小时的路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细心的玲娟等文友又是极其热情地为大家准备了充足的“圣女果”、桔子、纯净水等营养补给。

又是一次急行军,行至半途,丁爱民主任、黎建月老师因为腿疼,撤下阵来。我们笑曰:长征路上,留下来的都是精锐,到黑龙潭,我们“井岗会师”……

采风大军浩浩荡荡,一路壮阔前行,文友举着的红旗在迎风招展,我们的队伍像奔腾的铁流,涌向前方。由于没有开发,几乎无路可走,真是愈行愈远,愈走愈难,真有一种“北上黑龙潭,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双脚为之催,一心往上爬,两腿都打颤”的感觉。但是,行走在这一片没有开发的处女地,欣赏着五千年的原生态,岂不让人惊喜,岂不让人尖叫,岂不让人留恋地回头再三地张望。

走进山中,犹如走进了一幅巨大的油画,而画家就是鬼斧神工的大自然,他用了五千年,不,也可能用了上万年画了这么一幅作品。今天,我们有幸走进这幅油画,成了这幅油画中的人物:抬头望天,夏朝明净的天空上,突然飘过几朵秦皇汉武的云彩,刮过一缕唐宋明清的风,一定会让你心怀舒畅;举目望山,魏巍青峰,绵延起伏,环抱施礼,向我们问好;凝目大地,层层梯田,无限延展,金黄的油菜花奢华盛开,桃花红,梨花白虽然只是比山外晚了一段时日,但更显妩媚。侧耳倾听,失传好久的蝉鸣似乎从三皇五帝的时期走来,一路奔波着渐入耳中,脚下的山泉叮咚作响,身后的溪流淙淙而歌,奔向远方的清流足以照见我们一幅沉醉的模样。

最伟大的还是属于夏县人民,在这深山老林里,为了招待我们这批不速之客,还嫌风景不美,山水不足,待客不诚,特地奉献出了山里人家最好的几头或黄或白的老牛在河边饮水,放出几只可爱的小绵羊在不远处撒欢吃草,给这个本就诗意的景观再添加一些田园牧歌的的动态

举目过处,原生态的美,随意冷峻,放肆粗犷,尽其热烈,倾其古朴。脚下的石头奇形怪状,犬牙交错,巨大如芦席,娇小似鹅卵,我们一路迤逦前行,不是踩着石头单脚往过蹦,就是以倒下的枯树做桥,跳跃着惊险过独木……

行进途中,有一种勇敢叫“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有一种感动,叫互帮互助,守望相助;有一种精神,叫河之东凝聚力。在众文友走向黑龙潭的最险要处,没有了路,面对踟蹰不前的几个女文友,尉惠全老师、马青豹老师、任党军老师等人一马当先,不辞辛苦,抱石铺路,借树搭桥;张俊耀老师、李波老师等人更是爱心满满,热情呵护,搀扶相帮,渡过难关。

一支竹篙耶,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在互帮互助下,大家一路愉快得往目的地进发。

足力快的已经返回,足力慢的,还在半路陶醉。最令人万般诧异的是刘锁爱大姐,平时上楼就流泪,站在台阶就哭疼,哭爹叫妈很悲惨。不想这一次,竟如神助,两肋生翅,奔走如飞,把所有的年轻人都甩过一梁又一卯。而我们平时号称身强力壮者竟然以各种原因半道返回。尤为值得表扬的是尉惠全老师、王俊、董朝科、何敬民、董明吉等老师,最终让河之东的旗帜高高飘扬在黑龙潭的上空……

一花一传说,一叶一菩提,一人一故事,啰嗦这么多,只为做存念。夏县采风活动完美收官,我也当可搁笔收尾,只是最后还想再说一句话:“红旗跃过夏县,直下泗交黑龙潭”“采风活动成了功,一杆大旗满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