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荐书|《行者》:每个人都是西天取经路上的行者

文| 末夏诗雨

上学期六小龄童先生到孩子学校举办新书签售会,刚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拿到先生的亲笔签名书别提多高兴了。在学校利用课外时间就读了一小半,放学回家仍然不舍得放下,读了好久才去写家庭作业。


推荐理由:这是六小龄童先生的自传创作。作为“猴王世家“中的一员,先生回忆了自己对于“猴戏”的不懈追求以及1986版《西游记》的创作过程,更表达了对于《西游记》中几大重要人物的看法。读过本书,你会了解到关于《西游记》拍摄过程中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比如为什么先生会叫“六小龄童”?为什么先生会被选中饰演“孙悟空”?《西游记》拍摄过程中的奇闻趣事以及先生怎么看待唐僧师徒四人。

01 “六小龄童”缘来“孙悟空”

很多人好奇先生为什么会叫做“六小龄童”,觉得这个名字很奇怪。其实这不是先生的真实名字,先生的真实姓名叫做章金莱。他们家一共11个孩子,先生是最小的那一个。先生小时候跟二哥章金星关系特别好。一开始,父亲最中意的“猴戏”接班人就是二哥章金星。可惜二哥英年早逝,17岁那年便不幸生病去世。去世前,他拉着先生的手说“当你演成美猴王孙悟空的那一天,就能见到我了。”年幼的先生似懂非懂,但是,这句话却指引了他的人生方向。

那么,”六小龄童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它只是先生的艺名。章家是猴王世家,从曾祖父开始,他们家就开始扮猴戏,到祖父那一代的时候,已经将绍戏的猴戏发扬光大。他的伯父少年时就走红,艺名叫做“七龄童”。后来,先生的父亲走红,取名“六领童”。父亲最看重的二哥叫做“小六龄童”,二哥去世后,先生不顾父母,勤学苦练,执意要学戏。经过不断地努力,他考上了浙江昆剧团。

1981年日本版的《西游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那个画风可想而知,果不其然,尤其批评声太多,这部剧播出了2集就被叫停了。但是,经过这件事,中央电视台决定自己制作这部大剧。于是,有人推荐了猴王世家的章金星,也就是先生二哥。当导演到家的时候,父亲才说明,二哥已经去世,但是小儿子章金莱功力不错,可以胜任。于是,先生顺理成章地成了“孙悟空”的不二人选。当时,他们家伯父的大儿子“七小龄童”其实一同被选上饰演猪八戒,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

眼看儿子要去饰演“孙悟空”,到时候电视剧一播出,那可是给全国人民看的。父亲开始想着给先生取个名字,二哥叫了“小六龄童”,那怎么办呢?实在不行,就叫“六小龄童”吧!于是,因为要饰演电视版的“孙悟空”而定下了这个名字!只是,谁也没想到,这个名字竟然在不久后家喻户晓,扬名海外。

02 历时17年终于取到“真经”

1982年7月《西游记》正式开拍。早期的拍摄条件非常艰苦。为了让形象更加逼真,“孙悟空”的脸使用硫化乳胶制作的一个脸型,再用胶水贴上去的。据说,因为皮肤被腐蚀,六小龄童每三天脸上都要掉一层皮。早期没有特效,我们电视上看到的86版《西游记》里很多画面都是真实的。其中,最让六小龄童记忆深刻的就是几场火戏。

在拍摄《大战红孩儿》的时候,红孩儿要向孙悟空吐三昧真火。为了效果更加逼真,六小龄童身上被刷上凝固汽油,烟火师真的去点火,瞬间,他的身上就火花一片,眉毛烧没了,脸也烧变形了。当剧组浇灭火焰的时候,他窒息了一分钟,吸了氧气才一点点缓过来。

《三调芭蕉扇》那一集是在火焰山现场拍摄的,本来当地温度就高,六小龄童还要被吊在钢丝上,在点燃熊熊烈火的火焰山上,在空中翻腾飞跃,做逃走的动作。当时,先生在火焰山上被炙烤、被燃烧到浑身是火,许多人开玩笑说:“这哪里是在拍电视剧,分明是烤羊肉串。”

那个时候,在剧组拍戏都是没有保险,也没有替身,生死全由命。但是,六小龄童从未想过放弃。不管动作多危险,只要是剧情需要,他都会全力以赴,并且百分百投入。这样的精髓值得我们每一个学习。

从1982年到1988年,历时6年,《西游记》前25集才拍摄完成。那个时候,他的工资是剧组最高的,一集80元,6年一共2000元。虽然收入不高,但是他得到了观众的支持和认可,而且,他还在剧组找到了自己的终生伴侣,也就是《西游记》中的“天竺国王后”于虹。在他看来,这些才是真正的收获。

后来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商,《西游记》一度停拍。在40岁那一年,也就是1998年,中央电视台终于决定补拍。等了十年,六小龄童终于等来了好消息。可是这个时候,剧组很多演员都已经更换,自己年纪也大了,是不是还能像十年以前那样把孙悟空演绎好呢?经过慎重考虑以后,他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坚持。

还好后面的16集并没有让他像以前那样辛苦。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很多危险动作都可以通过特效完成,所以,后面的16集,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拍摄完成。至此,历时17年,这部经典大剧《西游记》终于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03 《西游记》给先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当《西游记》完整的呈现在观众面前时,所有人都为之震撼。六小龄童也因此名声大振,看似前途无量。可是由于多年跟“猴”角打交道,让人们对他的这一印象尤为深刻,他自己也觉得始终无法从角色中走出来。

好在他并未将自己一直定义为“孙悟空”,经过不断努力后,先生成功的在电视电影《1939,恩来回故里》中扮演了一个伟大的角色,那就是周恩来--周总理。后来,他还扮演了多位名人,比如鲁迅、胡适之、吴承恩等,甚至还扮演过玄奘大师。先生把每一个角色都刻画的入木三分,演什么像什么。

2017年12月16日,先生获得2017年国剧盛典十周年唯一的“终身成就巨匠”大奖。在此之前,他已经获得中国艺术家协会、马来西亚世界杰出名人榜、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美国纽约州政府参议院、美国林肯艺术中心与纽约文化局及美华艺术协会联合颁发的“终身成就奖”。自此,一共获得6次“终身成就奖”的殊荣。

先生一生致力于猴戏的研究与传承,钟爱收集与孙悟空有关的一切,他的所有藏品都只收不卖,只为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艺术能够向更多的人们展示。

我家孩子认真的读完了厚厚的一本书,小朋友可能对于前半部分讲述先生个人成长以及《西游记》拍摄过程更加感兴趣,所以,这部分他读的特别认真,被先生练就猴戏本领执着的精神所打动,也了解到了许多关于《西游记》拍摄的细节,明白任何精湛的事物都需要不断拼搏付出和打磨。

如果您家孩子也是“西游迷”,或者对于《西游记》中任一角色感兴趣的,家长都可以趁机引导孩子认真读一读这本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