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一座庙,来自春秋的一场占卜

晋文公对于庇佑过自己的母族知恩图报,政治上提升翟族地位,军事上归化拉拢,变戎狄边地为晋国腹地,一番文治武功的操作背后,留下一处清晰而完整的轩辕文化崇拜。

流浪19年的重耳在秦国的护送下,大张旗鼓地回国即位成了晋文公,饱经世情冷暖,积累了丰富的洞察力和政治经验,深知在强国环伺左右,拥有实力才是真正的国际话语权。他励精图治、让晋国先强盛起来,再拥兵勤王,打出了尊王攘夷这张王牌,护送周襄王回国,荡平了同父异母弟弟的叛乱。

其次要成为中原霸主,必先征服楚国。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将预伐楚,传晋国巫师占卜,《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为上上吉,于是采用舅舅狐偃的计谋,先攻打了楚国的两个附属国曹国、卫国,并这些国家送给宋国,让宋国用土地贿赂齐、秦两个。在战术上拉拢了一些可以拉拢的对象,孤立了楚国。同时又退避三舍,几番操作,楚国大将子玉终因轻敌而大败。

文公在践土为周襄王造了一座行宫,把楚国的俘虏献给周襄王,周襄王用甜酒款待晋文公,并劝文公进酒,令王子虎任命晋文公为诸侯首领,赏赐给他一辆大辂车,红弓一把,红箭一百支,黑弓十把,黑箭一千支,香酒一卣,珪瓒以及勇士三百。周襄王写了《晋文侯命》,晋文公一战定天下,成为春秋霸主。

阳曲阪寺山 原名汉山( 摄影/杨治国)

梦中所示的交战之地,是晋文公的母族白狄所在的地——汉山,因此改汉山为阪泉山,并建庙以祀,后人又称为阪寺山。《方舆纪要》中记载:“阪泉山在府东北八十里,相传旧名汉山,晋文公卜伐楚,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 因改今名。”此事《嘉庆一统志·太原府》亦有载。

阪泉山南山腰上有轩辕祠、黄帝洞、蚩尤坪,并围绕此,在阳曲县形成了黄帝信仰文化圈,周边很多村庄都建有轩辕庙,至今阳曲县轩辕庙有四,分别是东黄水镇西殿村轩辕庙、侯村乡黄道沟轩辕庙、侯村乡沟东村轩辕庙、王兴坪黄帝庙。其中东黄水镇西殿村轩辕庙被列为国家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西殿村轩辕庙

东黄水镇西殿(店)村北的轩辕庙,建筑呈现明、清风格,其始建年代无考。据碑文记载,重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庙院整体布局基本完整,坐北向南,规模不大,为二进院,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有戏台(兼作山门)、过殿、正殿,两侧为配殿。正殿为明代建筑,其余建筑为清代建筑。

倒座戏台(下为山门),砖砌基座,木构楼身,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斗拱三踩单昂,门上阳刻“轩辕庙”三字。过殿,清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斗拱三踩单昂,斗拱和拱眼壁施有彩绘,殿内东西山墙上残存有壁画10余平方米。过殿东西两侧为二进院门。

山门即倒座戏台

正殿,明代建筑,清代重修。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悬山顶,建于高约50cm的台基之上,前出宽敞月台,前檐插廊,廊深一间。格扇门、直棂窗装修。前檐角柱有侧角,柱头无卷杀。檐柱、阑额、平板枋用材粗壮。檐下施斗栱七朵,补间斗栱每间一朵。庙内存明碑1通及残碑、石幢等。

其内壁画彩绘

东西山墙绘12药王坐像,高1.5米。分别是商代伊尹、周代扁鹊、汉代华佗和张仲景、北魏皇甫谧、晋代王叔和、唐代孙思邈、宋代刘守真、金代张洁古、元代李东垣、明代李时珍和张景岳。仿若穿越时空,黄帝已告别岐伯,而与其后世中医徒子徒孙坐而论道、再谈《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