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断送王朝,一代“暴君”帝辛究竟功过几何

牧野之战是周武王联合众多诸侯国讨伐商纣王的战争。最后纣王惨败,商朝灭亡,周朝建立。这次战役的具体发生时间史学界争议很大,说法多达几十种,前后相差竟达100多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最后确定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牧野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是一片地区的统称,商朝时候,从朝歌城往外依次为城、郭、郊、牧野。今天是指河南新乡及周边地区。

“牧野之战”

商朝历经近600年,传位到第31位国王帝辛(商纣王)的时候已经是危机四伏。商纣王和夏桀如出一辙,力大无穷,动作敏捷,徒手能和野兽搏斗,可惜是个暴君,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享受女色,宠信爱妃妲己,不理朝政。他听不进去忠臣的劝谏,还招来飞廉、恶来等一帮佞臣,妄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造成诸侯臣属纷纷离叛。其实在帝辛继位初期,他是励精图治的,重视农桑,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再次强盛。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不仅保卫了商朝的安全,还统一了东南地区,让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向东南传播,推动了当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可以说,他在历史上还是有功的。

初期的帝辛统一东南,保卫了商的安全

但是到了帝辛统治后期,他居功自傲,耗费巨资修建鹿台,造酒池肉林,过上了穷奢极欲的生活,使国库空虚。军事上他致力于用兵于东南夷族,虽然战争取得了胜利,俘虏了上百万的夷人,帝辛也被誉为百战百胜之人,但商军主力远征东夷,造成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空虚,无兵可守。

“酒池肉林”

面对日渐腐朽不得民心的统治,商纣王的覆灭注定是早晚的事。这个时候就缺少一个“带头大哥”了。在陕西渭水一带的古老部落周在商朝末年逐渐崛起。周文王姬昌任用贤臣,宣扬德教,使得很多诸侯国纷纷归附,其国力日渐强盛。他们曾多次击败商朝的亲信国,这也为最后的大决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才是用的周文王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文王之子,后来的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精锐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商朝。同年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4.5万人。联军于2月26日冒雨继续东进,27日清晨,周武王庄严誓师,历数帝辛的种种暴行,即“牧誓”。28日拂晓,联军进至牧野。

武王伐纣

帝辛惊闻周军来袭,因此时商军主力还在东南地区,无法即时征调,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出动的总兵力有七十万人。周军全是精锐部队,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士气高涨。而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虽然人数多,但全无斗志,本来他们也都痛恨商纣的统治,于是阵前纷纷倒戈,商军迅速崩溃。帝辛见大势已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于火中,商朝正式灭亡。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它终止了延续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