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是如何管“家”的

我们都无法否认唐王李世民的推动历史的发展,并亲手缔造让世界瞩目的帝国,成就了一个盛世-贞观之治,但是好景不长,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历经21个皇帝,大唐帝国走向了历史的终点,其版图之辽阔,经济之发达,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像我一样叹息还有一个人,就是宋太祖赵匡胤[yìn],赵匡胤认为是制度出现了问题,如果修改一下并且使其完善,那岂不是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为此老赵可没有少费心思,他翻阅了历史,比如: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这些都说明了皇室家族内斗比较严重,造成人伦惨剧,内耗严重的削弱国力,这些动乱引发动荡,并波及了全国动摇了国家根基。


老赵是怎么管理“家族”的?

首先如何子孙起名字。

姓名的格式是这样的:姓氏+辈分+名字,例如我们家族中,我的爷爷是“俊”字辈,我父亲是“亚”辈分,到我们这一代就不太在乎这个了,所以我的名字就只有两个字:姓氏+名字。

例如:老赵的第四子,叫赵德芳,对,就是《包青天》里大宋有名的“八贤王”,他就是“德”字辈。所有老赵家子孙按照家谱都要被赐名,这个名字不是乱起的,必须按照我上面介绍的命名规则,进行赐名,将会记录在《玉煤》皇家档案中,这就有了皇家辈分和身份。

值得一提的是《百家姓》也是这一时期编写的,老赵这一时期的老大,赵氏必须排在第一位的,这才有了“赵钱孙李。。。。。。”。


起名字这件事是没有毛病的。

其次,圈养赵家子孙,拒绝放飞自我:

老赵家子孙毕竟有皇族血统,如果居住外地,很容易就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谋朝篡位,额,当然也有可能自己篡位,不过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你有可能对皇位造成威胁,为了避免内耗浪费资源,老赵的做法非常简单粗暴,就是都圈起来养,所有宗室都定居在帝都,有什么不轨也好监视,这样有点风吹草动,立马就可以给灭了,监视成本也非常低。


其次,皇室版的自我修养:

皇室成员被集体统一教育的,找一些儒学的大牛来教习赵家子孙学习儒家经典和礼仪,皇室成员不需要科考,一方面给民众带了一个好头,另外一方面提高皇室自我修养,唯一比较让人失望的就是,皇室中没有特别突出的人物,这就会导致接任者就是一个儒家代表,没有实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才能,一旦国家出现了问题,导致上位者很难让国家走出困境,因为他的专业知识太匮乏了,例如宋仁宗、宋神宗、宋哲宗都是作死派的代表,历经三代人都在琢磨给黄河改道,完全不考虑黄河愿不愿意改道,违背自然规律强行给黄河改道,

造成了成千上万百姓被淹死,同时也动摇了北宋经济命脉,从一个经济强国跌落神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北宋迅速走向下坡路,史称“三易回河”,看来皇家的自我修养偏科了。

其次,就是上班了:

不能让宗室这些人混吃等死,得给他们点活干,什么活呢?

皇室还有很多特权的,比如封官,就封环卫官,就是我们身边的环卫工人的“环卫”二字。

难道是可以参与朝政?你想多了,上班也是面子工程,也就是每天要穿戴整齐,按时和大臣们上朝打卡参加朝会,他们需要开启静音模式, 总的来说,宗室成员担任的基本都是闲职。

上班也是有工资的,按照现在的购买力来算的,大概折合人民币是15000左右。

宗室成员犯了法,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他们有专门的司法机构负责审理、惩处违法违规的宗室成员,这个部门就是宗正司。

其次,用婚姻稳定朝堂:

宗室成员婚姻也不是自由的,到了婚嫁的年龄,就会被赐婚给大臣或者功臣子女,很奇怪吧,其实一点不奇怪,老赵成长于五代十国时期,耳闻目睹了不计其数的武将犯上作乱事件,包括他本人,都是靠造反事业起家的,仗都打完了,和他出生入死兄弟权力又过大,这让老赵非常焦躁的,都快得焦虑症了,来回踱步琢磨解决方法,是鸟尽弓藏还是兔死狗烹呢?老赵灵光一闪,找到了解决的方法,那就是联姻和封妻荫子,这是符合大家的利益。

这里不得不说,老赵还是非常鸡贼的,邀请兄弟们赴宴,先是兄弟长兄弟短,无比亲密的喝酒,俨然一副好基友聚会和谐画面,就差K歌了,喝着喝着老赵假装喝醉了,说道:“你们的兵权让我有些不安,你们放弃兵权,我给你封妻荫子享受荣华富贵,咱们子孙世代联姻。”(不是原话,是这个意思)。

众人一听,大家摊上事了呀,赵老大是“名副其实的真小人”呀,不过大家还是非常高兴的,为什么?明明白白要权总比背地里阴人要强太多了,背地里干那就是兔死狗烹的结局了,这多好呀,你要什么就说,你不说我们怎么知道呢!

第二天一个个的不是腰疼就是肾疼都交出了兵权,有的连理由都懒的找,再没有眼力,看到同袍都交权也明白什么意思了,这就是史称“杯酒释兵权”。

老赵还是低估了宗室造人的速度,长夜漫漫无心睡眠,晚上除了造小人,也想不出什么娱乐活动,不像现在有电脑还能玩个手机、唱K等等。

老赵三兄弟的儿子辈有23人,到了第7代,北宋灭亡时期老赵家就达到了5900多人,这么多人,对国家没有什么贡献,但是却消耗着北宋的国力,加速北宋灭亡,看来老赵的数学也是体育老师教的,对人口的增长估计严重不足。

额,我说错了人口多了还是有好处的,就是皇帝的后备系统,一旦皇帝生不出儿子,那么皇位继承人就要从宗室里找出。

最后,就是重文抑武:

对于军权来说是严格控制的,赵匡胤皇位得来的不正,老赵可不想再来一个“黄袍加身”,于是订下国策,重文抑武,用文官控制武官,文官打仗都是常有的事,例如,寇准、司马光、韩琦、范仲淹、文天祥、辛弃疾、李纲、虞允文等等都曾带兵打过仗,只是打的不咋地罢了,枢密使都是文官担任的,枢密使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如果你说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你就算不会被当场打死,也会当做另类,这就是大宋帝国的现状。

例如:童贯是一个宦官,靠献媚上位,这样的人都担任枢密使,掌握兵权长达20年左右,权倾朝野。


现在来看,老赵的思维受到本职工作的局限,无法拉长时间线来看待这个帝国,只想到了如何避免篡权,却没有想到这样国策和宗规的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到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其实我们每次做决策也是一样的,拉长时间线来看你的决策,一年之后、五年之后、十年之后这个决策是否值得?利弊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