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吕岱篇(下)——八十岁不下火线

三国良将系列之吕岱(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吕岱重大事件之八——外交攻势,拓展影响

上期讲了吕岱出任交州刺史,在士燮死后铲除士徽势力的经过,本期继续讲吕岱之后的经历。

虽说士燮家族统治交州四十余年,单论时间长度已经不短,可士家的实际影响力仅局限在少数汉人聚居的城市中,大片土地实际仍由蛮夷部落控制。从上期讲到的吕岱进入交州的经过也能看出,士氏家族能长期统治交州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北方诸侯混战,对交州鞭长莫及。等到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强大的东吴对士家就形成了碾压局面。

交州与幽州有些类似,都是汉人与少数民族混居的边缘地带,但交州比之于幽州距离中原远得多,沿途的地形也复杂得多,所以中原战乱时许多人逃往幽州乃至于辽东的公孙氏政权处避难,却少有人逃到交州。因为大部分人南渡长江到荆州、扬州就停下来了,交州实在太过偏僻。汉人数量太少,也是士家四十余年都没有强大起来的重要因素。

《三国志·吕岱传》载:又遣从事南宣国化,曁徼外扶南、林邑、堂明诸王,各遣使奉贡。权嘉其功,进拜镇南将军。

直到东吴政权入主交州,吕岱凭借强大武力为后盾,才能不断加强对交州的控制力,并向更南方的东南亚各国拓展影响力。吕岱派出自己的从事出使东南亚,越南中南部、老挝、柬埔寨等地的王国纷纷派遣使者向东吴朝贡。

在吕岱的外交行动影响下,不仅强化了东吴对交州实际统治,而且使东南亚诸国都知道了北方有个强大的东吴帝国,对拓展华夏文明的影响力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开创性意义。

在当时孙权可能意识不到吕岱的东南亚外交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不过能有许多小王国使者来朝贡,总归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所以孙权表彰其功劳,升吕岱为镇南将军。

对比士燮与吕岱在交州的强弱之势,能够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只有国家强大,文明才有影响力。士燮四十余年勉强维持统治,吕岱只用四年就让交州以南的东南亚诸国来朝。区别就在于吕岱有强大的后盾,士燮没有。这个道理完全适用于今天,只有国家强大了,中华文明才更有影响力、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吕岱重大事件之九——执掌兵权,平定三郡

黄龙三年(231),荆州大郡武陵的蛮夷发动叛乱,孙权授太常潘浚符节通兵五万前往征讨,同时征召吕岱领兵至长沙沤口,与潘浚合兵共同讨敌。在潘浚篇中介绍过这场战争,这里就不赘述了。

嘉禾三年(234),潘璋去世,孙权令吕岱接管其部队。在此前多篇东吴武将文章中笔者都提到孙权对外地出身的武将后代严厉打击,潘璋的儿子也在此例。笔者不太喜欢使用“淮泗集团”来称呼东吴的这类武将,因为第一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外地将领有抱团倾向,用“集团”来称呼不妥;第二外地武将包括除狭义上的江东以外的各地将领,例如黄盖是荆州人,甘宁是益州人,韩当是幽州人,潘璋是兖州人等等,都不是“淮泗”地区的人。这个话题就说到这,总之您明白我指的是东吴哪类武将群体就行了。

潘璋的儿子潘平以“无行”为由发配到会稽,剥夺了本应享有的继承潘璋爵位与军队的权力。所谓无行即品行不端,也没有具体事实,就是莫须有的罪名。吕岱看起来白捡了个大便宜,毕竟潘璋手下的士兵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战斗力非比寻常,有这支部队在手,吕岱在东吴的地位更上一层楼。

孙权对创业老将,尤其是非江东籍贯的老将子嗣们严加打击,丝毫不顾数十年君臣情分,为的是瓦解东吴长期形成的部曲世袭潜规则,防止武人兵权尾大不掉。相比而言吕岱不是创业元老根基不深,也没有很高的军中威望,所以可以让他接手潘璋的部队。类似的现象还出现过许多次。所以忠臣良将,都不过是帝王君主的棋子罢了,只是棋手也不是完人,所以也不存在绝对的对错。仅就打击“将二代”的行为而言,笔者是一贯持否定态度的,理由就不赘述了。

言归正传,吕岱手里有兵,自然要带兵打仗。

嘉禾四年(235),庐陵郡山贼李桓、路合、会稽郡山贼随春、南海郡山贼罗厉几乎同时发动叛乱。孙权命吕岱带领刘纂、唐咨等部前去平乱。吕岱选择了最东边的会稽东冶为第一站,由东向西进军。东冶贼寇首领随春见吕岱势大迅速投降,会稽叛乱平定。吕岱拜随春为偏将军,与其他东吴众将一视同仁,让随春带领原部属跟随自己继续作战。

吕岱军队势如破竹,庐陵的李桓、南海的罗厉皆被斩杀,传首于孙权。

李桓、罗厉是困扰东吴南部多年的贼首,之前就有过数次讨伐行动,但最后都不了了之没能彻底铲除。吕岱一次平定三郡,让孙权非常高兴,下诏书狠狠夸奖了一番,并特别告诉吕岱,只要在当地一个月税赋范围内的数量,吕岱可以自行拿来赏赐给将士们,拿多少怎么分都凭吕岱自己定夺。

别看只是东吴南部的平叛行动,从会稽东冶县一路打到交州南海郡,在当时的交通、气候条件下并不容易。对了,这一年吕岱七十五岁。



吕岱重大事件之十——先斩后奏,不得封赏

赤乌二年(239),东吴政权在荆州的二号人物潘浚去世,孙权令吕岱接替潘浚,负责处理荆州各种政务公文。荆州的头号人物自然是陆逊,潘浚在世时官至九卿,以太常身份与陆逊共治荆州。如今吕岱接任,孙权却没有晋升吕岱职位,只是叫他实际去做潘浚原来的工作。

吕岱平定三郡未得到晋升,接替潘浚工作也未得到提拔,实在不明白孙权为何如此。

同年十月,荆州南部的临贺郡发生叛乱,已七十九岁的吕岱主动上表请战。

《三国志·吴主传》载:冬十月,将军蒋秘南讨夷贼。秘所领都督廖式杀临贺太守严纲等,自称平南将军,与弟潜共攻零陵、桂阳,及摇动交州苍梧、郁林诸郡,众数万人。

这段史料讲的是起初东吴将军蒋秘领兵征讨南方蛮夷贼寇,结果蒋秘的部将廖式却杀掉临贺太守严纲等人,自称平南将军掀起叛乱,紧接着攻打荆州的零陵、桂阳。临贺郡本是交州北部苍梧郡一部分划出设置并归入荆州,所以这里处于荆、交二州交汇处,连带着苍梧、郁林等交州诸郡也出现叛乱,声势浩大。

数万人的叛乱规模确实很大,不过在东吴境内也是家常便饭,又发生在偏远的郡县,所以还不算特别危急的事件。然而吕岱的反应很有意思,他主动上表请战后,不等孙权回复便径自领兵开拔,星夜兼程直奔临贺郡。

《三国志·吕岱传》载:廖式作乱,攻围城邑,零陵、苍梧、郁林诸郡搔扰,岱自表辄行,星夜兼路。权遣使追拜岱交州牧,及遣诸将唐咨等骆驿相继,攻讨一年破之。

这段记载清楚显示,吕岱先斩后奏,不等孙权批示便带领本部兵马远征临贺。孙权得知消息派人快马加鞭“追拜”吕岱为交州牧,并且派遣唐咨等将领相继支援。通常孙权会任命一名主帅总督各路兵马出征,而这次吕岱擅自先行,孙权随后派人支援,显示整个行动完全是临时起意,孙权被吕岱牵着走,而并非孙权做出的统一部署。

笔者认为,吕岱此举有向孙权展示自己老当益壮的意思,同时自己长期未得到晋升,心中也有情绪。孙权应该也明白吕岱的心情,所以没有惩罚吕岱,从大局考虑还是派出唐咨等多路兵马供吕岱调遣。经过一年多的战斗,终于将这场叛乱平定下来,只是吕岱仍然没有得到晋升。这次孙权理由很充分,因为吕岱是擅自行动。毕竟荆州还有陆逊在,吕岱未得到孙权命令,也不可能得到陆逊的批准,胆敢擅自用兵不惩罚已经属于宽大,功过相抵也是很充分的理由。

平定临贺郡廖式叛乱这一年,吕岱八十岁。



吕岱已经不能简单用老当益壮来形容了,考虑到古代战争中所需穿戴的沉重的铠甲与兵器,即便吕岱身为统帅不需要亲临前线拼杀,但必要的防具还是要佩戴。加上行军途中的劳顿,更要考虑到吕岱基本上都在交州一带作战,炎热的气候与恶劣的环境很容易令人水土不服患上疾病。

即便在今天,八十岁的老人也是高寿,能够身体基本健康生活自理的已属不易,可八十岁的吕岱不仅身体硬朗,还能能带兵打仗,这真是活着的传奇了。

您以为吕岱本期就讲完了吗?还没呢!下一期继续讲述吕岱这位东吴老将的传奇人生。感兴趣的话敬请点击关注吧,同时也欢迎大家翻阅往期其他三国人物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