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黃山的“都江堰”,是徽商真正的發源之地,有1400多年曆史

如果說在中國有被很多人忽略的絕佳旅行地,我相信安徽的皖南絕對是首選之地,而皖南的徽州則是其中最為精華的一塊地方。提到徽州,相信不少徽州地區的朋友說到這裡就是淚。曾經十分繁華的徽州文化以及徽商,在如今卻落寞了,變得不為人知了。

在原來的徽州府邸所在之地,有這麼一個地方,這裡被譽為徽商的源頭,當年的徽州商人就是從這裡走向全國各地,成了享譽天下的徽商一派。這就是位於黃山歙縣的漁梁壩,一個有著1000多年曆史,且被譽為江南都江堰的地方。

漁梁壩是新安江上游練江中的一條滾水石壩,長度為138米,底寬為27米,頂寬4米,都是用堅石壘砌而成的,每塊石頭都重達1噸以上。漁梁壩為徽州人的祖先,隋唐時期的越國公汪華所建,之後歷經各朝各代修繕保存至今。漁梁壩的構思奇妙,綜合利用價值十分之高,和四川的都江堰相比,也不遑多讓。

據史料載,隋唐時期,徽州人祖先、越國公汪華徙新安郡治於歙縣,並築壩截流,為水上軍需民用,後經歷朝修繕保存至今。“現在來看,漁梁壩構思之奇妙,綜合利用價值之高,依然非同凡響。”徽學研究專家張愷是一位老歙縣人。

如果僅僅把漁梁壩當成一個水利工程,那麼漁梁壩的魅力也就僅僅如此了。但是與都江堰不同的是,漁梁壩不僅是一個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的見證。在這裡,它見證了一代又一代的徽州人的經商曆程;在這裡,它見證了徽商文化的崛起與衰落。

自古皖南多山,徽州地區亦是如此,如果你來到徽州地區,你會發現這裡山路縱橫交錯,陸路交通並不是很方便,即便是現在,山路也讓不少人走得暈頭轉向,更不要說在古代的徽州了。雖然徽州的陸路並不發達,但是這裡的水路十分方便,漁梁壩所處位置的重要性就彰顯出來了。這裡距離古徽州府邸十分近,背靠府衙,有水運之便利,於是乎當年的徽商便從漁梁壩開始,一路往蘇杭、京城等全國各地走去,將家鄉的茶葉、木材、筆墨紙硯等商品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國各地。徽商,自此而起!

徽商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頂峰,漁梁壩也在明清的時候成了徽州最繁華的地方之一。據當地老人說,漁梁壩最為熱鬧的時候,曾經有300餘艘船隻停靠在此,而漁梁壩周邊的漁梁古鎮也因此而成為當時最為繁華的街道。而知名的徽商胡雪巖、江春、鮑志道等,便是從這裡走出去。

漫步在漁梁古鎮的老街上,看著兩邊斑駁的徽派商埠,不禁感慨時光在這裡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徽州商人,從這裡乘船背井離鄉外出打拼;又從這裡回到了家鄉,帶著拼搏的積累,成就了徽商的輝煌,也讓湯顯祖因對徽商的繁華的銅臭反感而寫下了“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的詩句。

時光荏苒,徽州已經變成了黃山,如今的漁梁壩成了他人眼裡的徽州景區之一,而漁梁古鎮也早已不復當初的繁華,但徽州那令人痴迷的文化與建築,卻成了很多人所向往的江南之地。希望有一天,當我們提到黃山的時候,眼裡並不只有“黃山歸來不看嶽”的黃山,而是依然可以想起當年那“充滿銅臭”的徽州一府六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