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9月——绿水青山黔东南

  宰荡侗寨位于榕江县城东北,距离县城26公里,从榕江先乘车到丰登再徒步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便到达了只有两百多户人家的宰荡。也许是因为黔东南一路走来的风餐露宿、奔波劳累,也许是因为宰荡侗寨周围的古枫挺立、小溪潺潺,也许是因为侗族人家的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走在寨内用青石板拼嵌的巷道之上,穿梭在侗族家家户户的吊脚木楼之中,我心中格外的宁静,身体格外的放松,闲逛间“不慎”闯入了老村长家,被“请”上了酒桌,虽是粗茶淡饭,但兴之所致,又是酒逢知己,连干五大碗米酒后就失去了记忆……傍晚时分,我在一片清脆纤细、低回婉转的女生合唱的声音中醒来,听着出谷黄莺般的侗族大歌,追忆酒后“遗落”在宰荡的时光,感受着世外桃源的宁静,为了纪念人生中第一次不省人事,特赋打油诗一首——“出车江,进宰荡;入侗寨,离苗疆。奈何时日无多,没有尽欢畅;唯有米酒千行,醉倒远来郎”。

图01. 侗族“小”歌

图02. 宰荡侗寨

图03. 宰荡鼓楼

  中秋佳节,我走进了从江县,来到了号称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的岜沙(音BIA SHA)。岜沙男子,身穿土法染制的青布衣、宽大的直筒青布裤,腰别匕首或砍刀、绣花的烟袋,肩上扛着火枪——“枪手部落”的称号由此而来。而岜沙男子的标志,则是拜他们独特的成人礼所赐——男孩十五六岁时用砍柴的镰刀把一头长发统统剃去,只留下中央的一撮并梳成高高的发髻——这就是代表性的“户棍”发型。岜沙女子,身穿彩色镶边的大襟衣、彩色及膝的百褶裙,扎着绑腿,走起路来、跳起舞来显得格外摇曳多姿,相比于岜沙男子带给人的原始、野性、神秘的魅力,岜沙女子则质朴、清新而婉约。

  岜沙的一情一景深深印于脑海,并不是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独,而是感动于岜沙人对于文化的坚守,看着他们过着相对原始的农耕生活,在古老的青石板路上挑着担子迤逦远去,凝固了时空的流转,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言,“仿佛回溯了历史”。

图04. 欢迎仪式

图05. 芒筒芦笙舞

图06. 镰刀剃头

  笔者附一:坐在电脑前,看窗外暗夜深沉、细雨绵绵,思绪不禁飘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黔东南,想起那苍茫的大山、浓密的森林、质朴的古寨,想起那淳朴的山民、悠扬的歌声、曼妙的舞姿……

  笔者附二:追忆我的中秋佳节,大学毕业后,2004年9月在上海入职培训,2005年9月在东京做项目,2006年10月在贵州黔东南岜沙,2007年9月在拉萨青年旅馆,2008年9月在新疆沙漠公路上狂奔,2009年10月行走在川藏北线上,2010年9月在美国Zion国家公园徒步……由此推断,对我而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似乎已经成为了中秋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