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登上央视的西安老街,承载了多少人的乡愁?

一场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让那些莘莘学子在家等着开学季毕业季的到来;但对于西安学子来说,一条老街让他们瞬间可以享受犹如在学校里的惬意。因为矗立着孔庙、关中书院等建筑,更让他们看到了那些过往岁月中莘莘学子的来来往往。而这条老街去年4月也曾登陆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在时光的隧道里,仿佛藏着兜兜转转的青葱岁月。

这就是西安耳熟能详的三学街。明成化年间,西安府学、咸宁县学和长安县学在此相继落成,形成“一庙三学”的官学中心,三学街因此得名。

三学街,南与中国最完整的西安城墙相邻,西与永宁门相望,书院门、东木头市、安居巷、柏树林等数条大小街道,围出一个四方四正的街坊,集合着佛学、儒学、城墙城根等诸多文化脉流,三学街一直是历朝历代文人墨客聚集之地。其间,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关中书院、书院门步行街,以及孔庙和碑林博物馆了……

那么在三学街的背后,曾经到底隐藏了多少怀才难遇与济世理想……

北宋中期,强敌环伺,内乱不断。张载著书立说,以期教书育人改变人们的思想,实现“道济天下,利济众生”的人生理想。可是庙堂上争论不休,书生亦纷纷纸兵空谈,最终张载辞官还乡,隐居关中,每日开坛讲学,重释儒家经典,还经常研读天文历算,带领学生下田劳作。经世致用、笃行践履之风很快在关中一代弘扬开来,张载的学术思想被称为“关学”,与周敦颐的“濂学”、程颐、程颢的“洛学”、朱熹的“闽学”并称为“宋代四大学派”,这也为关中书院的形成埋下了一颗种子。

500年后,明朝御史冯从吾勇于进谏,却被官场现状打击,带着疲惫与满腹遗憾冯从吾最终辞官回乡之后,怀揣着济世理想,冯从吾在张载思想的基础上,发扬躬行实践、崇尚气节的关学宗风,在明末文人务虚空谈之风盛行时,开创实学先河,最终建立了位列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关中书院。

明清时期,关中书院曾是西北最高学府,培养出众多优秀学子,为关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的书院门口,依旧立着冯从吾的雕像,手握书卷,眼神坚毅,注视着三学街上的繁华盛景,背对着关中书院的清幽静谧,仿佛这街上的历史沉浮如卷如书,他要如实记录;也仿佛那身后事皆归院落,任由时光发落。所以关中书院背后,承载着数百年间大儒的风骨;也浮沉太多学子的深深乡愁……

自民国以来,关中书院逐渐没落,新中国成立后,书院门地区仍无起色。直到90年代,政府将关中书院门前的小巷改造为步行街,这厢才热闹了起来。

孔庙碑林,尽藏天下

走过书院门,在三学街街尾拐过一条巷子,就到了文庙和碑林。

汉平帝开创了太学立庙,祭祀孔圣的先河。唐朝贞观年间,太宗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自此孔庙遍及九州。唐武德元年,长安城务本坊设立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唐末天祐元年太学又从移务本坊移于城内“尚书省之西隅”,后移迁三学街街区,成为了京兆文庙,也就是今天的孔庙。

孔庙门前是座棂星门,门上端有麒麟,中门额书“文庙”,东门额刻“德配天地”,西门刻“道冠古今”。庙内东廊曾奉祀历朝历代备受地方民众爱戴的父母官,西廊供奉着历代民间贤达。他们或兴学劝农,保民温饱;或打击恶霸,保民公义;或抵御外侮,保民安危——一副泱泱盛世,风华无双的场景。

孔庙一旁是碑林,千百碑石间记录的,便是百年文庙里的文化遗存。北宋时期,范雍奏准后在京兆文庙创办了京兆府学,之后金京兆府学、元奉元路学、明清西安府学,皆沿设于此。百年时光里,留下了无数文化宝藏,如今都成为了碑林博物馆的展品。

如果你曾踏足于此,相信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皆朝南而开,但碑林的门却是东西而开。这是因为碑林的前半部分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制度,孔庙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故称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所以,在孔庙和碑林的历史文化遗存背后,也包含着我国“礼制”社会的管理哲学,以及“儒家”文化的一脉相承。

今天的碑林博物馆由孔庙,碑林,古代石刻艺术展等组成,馆藏文物1.1万余件,历代碑石墓志4000余方,其中国宝级文物134件。它也与西安城墙景区一起成功申报了5A级景区,如今既为天下展示保存着珍贵的文化精粹,也为四海游客提供着更好的旅游服务。

“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从关中书院到碑林博物馆,一条长长的三学街,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与近在咫尺的西安城墙,一起连接成西安古城的文化图腾。让市民对古城西安这座城市的归属感不断倍增!

西安古城墙景区资质:国家5A级景区

景区特色:摄影、观光、访古、城墙、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