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道教拖累的王朝――明朝

大明王朝从朱元璋建国到崇祯皇帝煤山自缢,一共经历了16任皇帝,276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短命的王朝。除了短命之外,这个王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信仰道教。

应该说一个王朝有点信仰不算什么问题,关键就在于信仰的是什么,以及信到了什么程度。明朝信仰的就是道教,这个“道”可不是儒释道中的“道”,儒释道是传统的中华文化,儒释道中的“道”指的是道家学说,由“老子”创立,以“无为而治”为根本思想。而道教则是教人养生,与长生不老、求仙问道、炼丹巫术有关。

明朝和道教的渊源起始于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是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一步步走上了皇位,为了表示自己皇位的正统,古代的皇帝们都喜欢借助一些神秘的色彩来宣扬自己,朱元璋也不例外,他选择的就是信奉鬼神之说,好占卜命运的道教。同时朱元璋倾向于道教的另一个原因是发迹之前他曾在寺庙里当过几年和尚,他很反感别人提起这些往事,自然也就连带着冷落佛教了。

要说真正把道教的地位提升一个高度的,其实是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嘉靖皇帝笃信道教一方面是受到皇帝祖爷爷的影响,加上自己的父母也是信道教人士,另一方面的因素就有些“玄乎”了,我们知道,嘉靖皇帝是继承了他堂兄弟的皇位,他一上任就面临和前朝太后及其党派的权力之争,史称“大礼仪之争”,朝堂动荡,皇位不稳,到了嘉靖七年,京城半年没下一滴雨,土地9绝收,百姓怨声载道,为了稳定局面,嘉靖皇帝听从道人邵元节的建议,决定设坛亲自求雨,以解苍生之危。堂堂皇帝竟然信这等鬼神之事,依附他的人的都傻了眼,反对他的人则等得看笑话,权力之斗的腥风血雨就要倾盆而下,一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嘉靖七年冬,就在嘉靖登坛求雨的第二天,漫天大雪边下边化,整整两天两夜,干涸的河床里水流奔涌,群臣呆若木鸡,百姓们则欢声雷动,歌颂天子恩德。自此之后,嘉靖算是坐实了他“真龙天子”的身份,而他本人也开始对道教笃信不疑。

道教本来是危难时刻用来巩固皇权的工具,到了和平时代,还一如既往的笃信,它就变成了一种玩具,而玩物必丧志。

首先是国家的财政危机,皇帝要信教,不能不修道观吧,不能建神坛吧,为了讨得皇上欢心,臣子们大兴土木、征调民工修筑道观是常有的事,比如:灵济宫、显灵宫、朝天宫、大高玄殿……都是在明朝修筑的气势宏伟的皇家道观。国库的钱说到底也是从百姓那里征收来的,这样铺张浪费,一方面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另一方面用在厉兵秣马、赈济百姓上的钱就少了,更可气的是多少贪官污吏打着为皇帝办事的幌子,瞒上欺下,中饱私囊、贪赃枉法。

其次是朝堂的荒废,明朝的皇帝信仰道教,信仰道教必然信奉道教的思想,信任方术之士,明朝服用丹药的皇帝的比例远比其他朝代要高,现代的科学告诉我们丹药本身就是含重金属的毒药。或许重金属中毒还不算什么,迷信道教的皇帝还讲究修仙,最有名的还是嘉靖皇帝,他一个人就创下了“二十多年不上朝”的记录,这样治理国家,焉有不败之理?

此外,阶级冲突也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前面我们已经提过,老百姓受到压迫,势必揭竿而起反抗朝廷,大明王朝276年,爆发的农民起义就有数十起,包括唐赛儿起义、刘六刘七起义、明末农民起义等,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皇帝也是被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赶下了皇位。还有一个就是知识分子和皇权之间的冲突,明朝的知识分子还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喝的还是四书五经儒家文化的墨水,儒家文化中“子不语怪力乱神”,知识分子轻视装神弄鬼的道士,对君王信仰道教,不勤政爱民的这一套作风也颇有微词。清廉刚正之士隐遁不出,贪官污吏则像蛀虫一般侵蚀着大明王朝的躯架。

“道可道,非常道”大明王朝错把道教奉为金科玉律,忽视了治国治民的根本道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实在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