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读画析人”——析汤可桥其人其画

我是十年前经朋友引见结识汤可桥先生。他,一米八几的个头,瓜子脸型,白皙的皮肤,虽然已近暮年,但不失当年的英俊模样,一身休闲装的打扮,文化的气息韵味扑面而来,可以用玉树临风来形容;他是个不善于自我包装和宣传的人,其作品也很少参加展览,用他自己的话说: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哪有时间和心思去推销自己啊,我只管写字、画画、雕玉,不搞歪门邪道,不去欺世盗名。

可桥先生是个特别平易近人的一位艺术家,平日里少言寡语,谨言慎行,待人和蔼可亲,身上散发着一种特有的亲和力和文人的气节。

汤可桥先生1955年出生于苏北邳州的一个世代农耕之家,由于家境贫寒,初中只读一年,便辍学务农。

从他的出生家庭、学历以及生活的环境来看,和中国千千万万个农家子弟别无两样;他也从未进过高等学府的大门,也不是美学院校的莘莘学子、研究生…更不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然而,他的玉雕、水墨丹青就是深受国内外许多藏家和爱好者的钟情、热爱、追捧。

他虽然出生贫寒,但自幼就凸显出了绘画、泥塑、雕刻的天份。白天下地干活时,拿个泥块就能捏人,随便捡块石头,几刀就能把人物雕刻的栩栩如生。每当夜晚来临,寒暑过往,他都要坚持苦读;因为,他懂得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不论是在田间劳作,还是捡柴牧牛,只要有一点空闲,他就会在地上、墙上、乡间的小路上,写字.画画,石头就是他的笔;由于家里贫穷,买不起书看,他就会找亲戚朋友去借。

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他玉雕设计奇妙,雕件栩栩如生…1980年被连云港市政府作为技术人才,引进到连云港市美术系统工作,从此,开启了他传统玉雕和水墨丹青的未来征程。


他,虽然离开了养育他的父母、家乡;但是,乡愁以及家乡的父老乡亲那份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田园生活画卷,早已深深的镌刻在他的灵魂深处,为他的水墨丹青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故而,他的水墨丹青人物、花鸟呼之欲出,“能跑”、“会跳”、“能言”、“会语”生动有趣,这些都是源自于他少年的生活;而他对画面造型的把握、对删繁就简的理解、对线条的肯定、对笔墨的力透纸背以及笔路的诡异把控、画面的落款、题跋…都具有浓浓的“书卷气”。



我们再看他的书法作品,都是源于传统,先与古人合,再与古人分;独成一体,一张一弛,一阴一阳,歪歪扭扭,错落有致,谓之道也。


此时,我想起了明代画家董其昌有曰:“气韵不可学,此为生而知之,自然天授”。我想:汤先生能把我们民族的传统玉雕、水墨丹青发扬并光大,这与他的“悟性”是分不开的。

案头备语五六载,评画只言七八句

文稿:泥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