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 为辛勤耕耘的老师们,献上一场文化视听盛宴

又是一年金秋到,又是一年丰收时!

在这个美好的季节,我们迎来了全国第36个教师节。

我们向所有的老师们道一声:

您辛苦了!节日快乐!

为了庆祝今年的教师节,

全国各地大中小学的学生们创作了

大量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作品,

表达对老师的崇敬和感恩,

为辛勤耕耘的老师们,

献上一场打动人心的传统文化视听盛宴。

这些作品将于9月10日教师节当天,

在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

中国青年报社承办的

“第三届《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

2020年教师节特别节目中集中展示。

9月10日12:00

锁定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观看完整节目~

接下来,我们先一起了解些节目花絮吧!

01 第一个节目就很有趣,

安徽省蚌埠高新实验学校带来的《竹竿操》。

竹竿操姿势分为坐、蹲、站三种,

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

跳舞者在竹竿分合的瞬间,

要敏捷地进退跳跃,

还要潇洒自然地完成各种优美的动作。

02 武术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还能培养学生坚韧品质、协作精神。

四川省成都市迎宾路小学的学生们

将带来精彩武术表演。

03 提到内蒙古你会想到什么?

蒙古马精神?草原?蒙古服饰?还是蒙古舞?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蒙古族中学的

同学们就带来了《蒙古舞》表演。

浑厚、含蓄、舒展、豪迈是蒙古舞的特点,

学校将蒙古舞融入课间操中,

既增强了学生的体能,

也传承了民族文化。

04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镜头穿越到四川的大山深处,

欣赏一段舞蹈《大山里的律动》。

表演这段舞蹈的是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民族中学的同学们。

05 “达尔罕佰嘎丽”是一句蒙古语,

意思是神圣的大自然。

蒙古族的根在草原,文化精髓在草原,

传承也离不开孕育着一方人民的大草原。

为了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

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蒙古族小学

以传统手工艺、绘画等方式

创作了《达尔罕佰嘎丽艺术传承》系列作品。

06 你听说过在葫芦上作画的传统手工艺吗?

这种手工工艺叫做烙画葫芦艺术,

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

作品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高。

位于山东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都小学

就将葫芦这一常见的植物带进小学课堂。

在学校,孩子们学习种葫芦、画葫芦、

烙葫芦、演奏葫芦,

在葫芦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快乐成长。

07 书法是一门传统艺术,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

一卷墨宝,书写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

我们邀请到了绍兴文理学院的老师、学生们,

用笔墨抒发自己对教师这个岗位的热爱。

08 说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不得不提一些传统的民间习俗,

舞龙舞狮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组建于2011年的武汉工商学院舞龙舞狮队,

所有成员都是在校的大一大二学生。

在无数次的刻苦排练后,

同学们带来精彩的演出,

展示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团结、不屈的精神。

09 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中国足球小将”冠军挑战赛上,

来自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五完全小学的足球队,

一路过关斩将,跻身全国第三,

书写了一个偏远县城小学素质教育的又一成果。

奇迹背后,是生生不息的梦想与日复一日的磨砺,

是童心对足球最纯粹的热爱。

热爱,是梦想的起源;

磨砺,让梦想闪闪发光。

10 大课间和小课间的集体活动,

相信也让很多人记忆犹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三十六小学

把大课间与古诗词相结合,

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

又增强了大课间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群少年的别样风采!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老师,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

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

守着一方净土,勤耕三尺讲台,

用粉笔挥洒激情,用时间汇聚能量,

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再次向耕耘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道一声:节日快乐!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作者:张曼玉

微信编辑:欢脱

责任编辑:姜蕾 齐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