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怕”,家长该如何正确的回应?

家里有两个遥控的玩具车,是孩子一岁多的时候舅舅给买的,每次打开的时候孩子都赶快跑到我的身边,让我把她抱起来。

我一直以为她害怕遥控车的原因是她太年龄太小了,可是现在她已经两岁多了,现在面对遥控车还是一样的反应。还会加上自己的表达:“妈妈,怕怕,抱抱。”

我每次都是赶紧把她抱起来,然后给她解释:

“这只是一个玩具而已,不是真的,不会伤害你的。”

“你看妈妈用手摸它也没事,你要不要摸摸。”

“好了,不怕不怕,妈妈把它放高高,这样就不怕了。”

但是每次再打开那个遥控车,她还是怕的不行,让我开始怀疑我的做法是否正确。

后来我用了下文中即将提到的游戏法,假装我是一辆遥控车,让孩子拿遥控器控制我,将孩子的恐惧减缓了一些。

或许很多妈妈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孩子说自己怕黑怕怪兽怕魔鬼……

那这个时候家长究竟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探究一下孩子怕的究竟是什么?

3岁前的恐惧,一般来自突发的变化

比如突然的鞭炮声,打雷声,动物的吼叫声,突然出现在眼前的陌生人,从高处突然掉下的物体等等。

3岁后的恐惧,一般来自想象中的画面

自己想象出的大怪兽、魔鬼,自己想象出房间里藏有一个人,想象出黑黑的夜里会有人悄悄的走近房间等等,孩子会被自己的想象吓的不敢入睡。

其次,孩子为什么会害怕?

天生气质

心理学家罗杰母·卡根认为:有一类孩子一生下来,他们的神经化学物质就使神经中枢易于兴奋,进而产生了过多的恐惧,导致他们畏缩不前。

可以说,有一类孩子的胆小,是天生的。或许别人觉得很正常的事件,在他们看来,就是会给他们带来恐惧感。

父母的过度反应

曾经有一个朋友非常害怕毛毛虫,有一次毛毛虫掉到了她的胳膊上,她吓得把手里的购物袋都扔好远,她的先生说:你至于嘛,一个毛毛虫把东西全扔了,要是抱着孩子,你是不是把孩子也扔了?

让朋友没有想到的事,接下来的几天,孩子总是半夜跑到她的房间说:妈妈,我怕。

朋友以为是孩子做噩梦了,安慰几句就让孩子去睡了,可是接连一周都是这样,朋友发觉不对劲了。便问孩子:宝贝,你怕什么?你能给妈妈说一下吗?

孩子说:妈妈,我怕毛毛虫,我怕以后毛毛虫再掉到你身上,没有人可以保护你。

还好朋友也是学习过正面管教的,就用正确的方法(幻想法)处理了这件事情。

所以,当大人表现出恐惧的表情或者行为,也是会给孩子带来影响的。家里有孩子的大人,尽量保持平和,不要一惊一乍,平和的父母才能养育出快乐的孩子。

父母的不当处理方式

曾经有一个案例,有个小女孩的恐惧非常严重,已经到了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的程度。


孩子自己坚信她的身体里住着一只鬼,而且已经形成了肚皮抽动的轻微强迫症。妈妈说孩子非常情绪化,在学校也会咬人打人,与同学的关系也非常不好。

经过不断的深入沟通才知道,原来妈妈生了二宝,就让爸爸哄睡她,孩子总是说:“爸爸,我怕,我觉得房间里有鬼。”

爸爸刚开始还耐心的哄,哄到最后没了耐心,就说:“哪里有鬼,我看是你心里有鬼。”

这种粗暴的处理方式,让孩子更加恐惧,也更加坚信了自己身体里住着一只鬼。

而且沟通发现,爸爸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看恐怖片,而且看得时候不忌讳孩子在身边。

粗暴的处理恐惧的方式,加上塑造恐惧的环境,最终导致了孩子严重的恐惧心理。

当孩子说“妈妈,我怕”,父母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反射式倾听

切忌说:“不要怕”“没事的”“有什么好怕的”“勇敢一点”

这些只会让孩子更害怕,而不愿意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这些话语看似在安慰和鼓励孩子,但是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非常害怕蛇,有人告诉你:“不要怕,有什么好怕的?” 你会不会想去打他?

所以,以上这些对一个正处于恐惧中的孩子来说,通通都是废话。孩子很害怕的时候,我们要做到的是接纳孩子的感受。

反射式倾听,是用重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的方式,让孩子表达出他的恐惧。

比如,问孩子:“你是不是害怕?”

孩子回答:“是。”

妈妈重复:“哦,你很害怕。”(只重复孩子的感受就可以,不用着急讲不用怕妈妈在之类安慰的话)

孩子继续说:“是的,我看到很多蛇。”

妈妈说:“看到很多蛇,所以你感到害怕。”(继续重复孩子的描述和感受)

孩子说:“是的,就像我们在动物园看到的一样。”

妈妈说:“在动物园里看到大蟒蛇的时候,爸爸吓唬你说晚上蛇会钻到你的被窝里,你害怕了对吗?”(串联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孩子说:“是的,我总是感觉一关灯,大蟒蛇就要爬过来了。”


就这样用剥洋葱的方式,一层一层找到孩子恐惧的源头。孩子表达的时候,不要着急评判和安慰,否则反而会堵住了孩子的情绪流动。

幻想的方式

3岁以上的孩子,绝大多数的恐惧是由想象造成的,儿童幻想故事的背景和情节通常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是电影和电视,所以家长需要对孩子的视频资源进行把控。

幻想出来的恐惧,我们用幻想的方式依然可以很好的缓解。

比如孩子幼儿园分离焦虑,就可以让孩子想象有一个保护罩,随时随地都在保护着他,孩子就会有安全感。

这个保护罩,可以说是妈妈施过魔法的,用这种有趣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化解各种恐惧。

当面对各种孩子恐惧场景的时候,就需要父母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孩子一起幻想一个保护罩。

游戏法

可以让孩子把想象的怪兽或者形象描述出来,家长找一些道具简单的扮演一下。通过角色扮演,由家长扮演一个笨笨的怪兽或者魔鬼,总能很滑稽的被孩子打败。

这样,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轻松的还原并且面对恐惧,战胜恐惧。

亲子打闹游戏也是一种艺术,能够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人际交往等,非常值得一试。


画画法

让孩子画出让他觉得害怕的场景,让孩子把害怕的感觉显像化,让他多描述问什么觉得害怕是这个样子的。

孩子描绘的越多,就越面对害怕,让孩子先面对害怕本身,然后再过渡到害怕的那个事件,孩子就能慢慢从害怕当中走出来。



阅读绘本法

《床底下的怪物》《一个黑黑、黑黑的故事》《谁怕这只大坏兔》《珍妮好害怕》《魔奇魔奇树》《我好害怕》《讨厌黑夜的席奶奶》 《我要来抓你啦》《小乌龟富兰克林之打雷下雨我不怕》《走开,绿色大怪物》等等很多有趣的绘本,有心的家长可以自己去搜寻一下。

通过绘本里有趣的故事,代替父母的说教安慰,更能帮助孩子走出恐惧。

父母还可以跟孩子一起把绘本里的故事演出来,用上述滑稽有趣的游戏法来缓解孩子的恐惧。

沙盘游戏法

如果孩子的恐惧比较严重,而且自己不会表达,就需要寻找专业的咨询师来处理。

沙盘游戏法是非常适合孩子的一种方法,沙盘游戏中,咨询师提供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孩子通过选择沙具,自由摆放,在游戏中把自己的潜意识表露出来。

这样即使孩子不能很好的表达,咨询师通过孩子的沙盘也能稍微分析出一些。通过一系列的沙盘咨询,能够分析孩子的心理变化,逐步克服恐惧情绪。

总结

德国分析心理学家汉斯.狄克曼指出,从童年时期开始,人类就有要面对来自外部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中残忍和恐怖内容的内心需要。

他强调在我们成为一个有意识的人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会面对这些黑暗力量,学会与他们共处,接纳它们。

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处理孩子的恐惧情绪,能够有所帮助。

我是鱼妈,正面管教讲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育婴师,愿我做一束微光,为父母们照亮家庭教育的方向。

点击关注,让我们一起学习好的教育方式,做家庭不良模式的终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