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大娘从事文化行当,娶媳妇嫁闺女修楼房,小生意撑起一个家

重庆市黔江区河滨公园,一个农民模样的老太太,脖子上挂着一台 数码照相机,专为过往的行人拍照,这个营生她已经做了30多年。


她随身携带的物品除了一台入门级的数码单反相机外,只有一个相机包、一张贴满照片的纸板和一个塑料凳子。就靠这些装备,她养大了两个孩子、修了一栋楼房,现在继续带着两个孙子。


她叫张兴碧,1955年出生于重庆市黔江区黑溪镇光明村,读完小学三年级就因贫辍学。长大后,嫁给当地一位姓罗的青年农民,丈夫会照相,农闲时节,白天就背着相机走村串乡给老百姓照相,晚上回家后就冲洗照片。

张兴碧见丈夫辛苦,晚上也在暗房帮助丈夫打个下手,帮忙拿东拿西。久而久之,也学会了胶卷的冲洗。她总结出一些经验,只要显影和定影的药水比例掌握恰当,水温和时间控制准确,照片的冲洗就会成功。

她能在冲洗胶卷的过程中,辨别胶卷的厚薄,在显影的过程中掌握时间的长短,以此来弥补一些底片在拍照过程中曝光不准的缺陷。

完全掌握了暗房技术后,给丈夫减轻了许多工作。从此以后,丈夫只管出门拍摄,她就负责暗房的工作。


那时候,她家有5口人的耕地,她一个人一边做农活,一边洗相片,还要带着小孩。本就繁忙的她也闲不下来,为了多给家里找点零花钱,她也学会了照相。每逢赶集的日子,她也拿着相机去镇上给别人拍照,晚上回来冲洗。不赶场的日子,就在地里忙农活。


孩子逐渐长大,夫妻俩商量进城租房送孩子读书,并在热闹的街头摆上照相的摊子。80年代末,照相是一项热门生意,她们整天忙过不停。


不知是什么原因,生意好了,夫妻感情却出现了裂痕,丈夫开始不给她钱用了。1992年,她赌气花120元钱买了一台华光135照相机,自己做起了照相生意。


当年一卷彩色胶卷14元,可拍36张底片,给客人拍一张照片每张2.5元,每天平均可拍一个半胶卷,除去冲印费用,每月还有一笔可观的收入。因丈夫不管家里的一切,干脆和他一刀两断,离婚后,她一人撑起了这个家。


图:与路人开玩笑,举起盖着镜头盖的相机假装给别人拍照


找来的钱除了家庭生活开支以及两个学生上学的费用外,她在城边的跑马山买了一块宅基地,修了一栋两层楼的住房。

孩子长大后,以他一个人的力量给儿子找了媳妇成了家,也把女儿嫁了出去。

现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给人们拍照带来了方便,也阻断了街头照相人的 财路,从此这个行业逐渐消失。



在街头照相几十年的张兴碧也没有多少收入了,好在孩子们大了,都在外面打工挣钱。过去,她一边照相一边送孩子读书。

现在,65岁的她在负责接送孙子上学的同时,仍然舍不得丢下做了30多年的生意,她在那里坚守着,偶尔碰上一单生意,就算只拍上一张照片,收入10元钱,她也十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