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更喜欢有点自恋的人


其实,我更喜欢有点“自恋”的人。

这里所说的自恋和心理学上自恋者人格障碍有所不同。

自恋者人格障碍的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就像斯图尔特·尤多夫斯基(Stuart C. Yudofsky)所解释的那样:真正的自恋者“人格存在严重缺陷”。

但我这里写的是小小的“自恋”,其实是一种“自爱”,是一种健康的对自己的认同和尊重。

1

比如刚在朋友圈里看到的做手工蛋糕的娟子发的朋友圈:

“降温了,据说保暖的方式只有两种:爱人的拥抱、和我的纯手工蛋糕。”

这种对自己纯手工蛋糕的自恋,你只会感觉到她的自信和温馨。

还有的姑娘发自己的自拍,看着就很养眼啊!

新的一天,就在这美好中开始,比看着一些戾气的或抱怨的文字爽心多了。

我很爱看朋友圈里那些自恋性的小文字、小图片,发它们的主人一定是一个单纯善良之人,热爱生活,热爱人生。

这样自恋的人,越多越好啊!

2

据说民国才女林徽因在香山休养的时候,每次在写诗之前,都要沐浴更衣;焚上一炷香;穿上白色的绸袍,面对着一池荷花,这让她非常的有灵感。

她的诗歌有很多也是充满着自恋情节的,比如有学者分析她的诗句:

“孤僻林里闲开着鲜妍花”。

自恋的人是爱美的,即使这些小资情调有些不食人间烟火,却给人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我们知道林徽因是有肺病的,拥有慢性病的人生实际上是非常痛苦的。

但她用对美的追求,对自己美的欣赏化解了生活中的苦难。

这何尝不是生活中的一种艺术与智慧呢?

所以我总是喜欢自恋的人,他们的浪漫中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一种柔韧的看不见的力量。

3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觉得第一课是“安全的教育”,第二课就应该是“自爱”的教育。

爱自己的相貌、自己的特长、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老师和同学。

但许多中小学生缺少这一课,他们看似打打闹闹的很开心,其实是像一部机器一样活着的。

稍有不如意的事情,就崩溃甚至走上极端的道路。

他们把自杀看作像“睡了一觉”的事情,不知道那些意味着什么。

还有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随着现在热播的周冬雨和易烊千玺主演的电影《少年的你》重新走入人们的视线,那些看似欺负别人的少年,其实是缺乏自爱自恋的。

他们缺乏一颗柔软的心!

小孩子从小就要知道,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很脆弱的,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不伤害他人的生命。

4

罗辑思维有一期节目讲女神是怎样炼成的。

其中他讲到商业魅力时讲到有一个同女神身上学到的关键词:自恋。

自恋天生有一点高傲在里边。

他就举例小米手机,“它不是敞开来卖,是社群当中大家有F码的人才能买得到,是能听得懂我的话,跟我气味相投的人,我们才在一起玩。”

女神就是得有一点神秘、一点冷艳。

自恋的人要重视自己的人格魅力,就要一步步提高自己的修养,这也是我喜欢的地方。

5

也许,你乍一听“自恋”,觉得它好像不是个褒义词,好像是个贬义词。

它意味着出风头、骄傲、冷漠,极度的自私。

但你看完了这篇文章,便明白我说的是对自己那深层的“爱”。

在平庸的日常中找出美好的“自爱”,抵御年华流逝而感慨的“自爱”,能让人蹦出灵感的“自爱”,能稀释痛苦的“自爱”。

即使这自爱在别人看起来有点“做作”,也不必担心什么。

心理学家采铜说过:

“在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之中,独特会让你更容易被发现、被牢记,更加地不可替代。更重要的是,独特意味着你的形象、个性、知识、经验中的一项或者几项是别人无法复制、无法模仿的,意味着你为这个多元的世界又增加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