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单背后的故事

写下这个标题,再一次深深感受到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有一个不看重“一时成绩”,而深知“兴趣是最好老师”的父亲!从我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每次期末考试之后,父亲从不会要我拿成绩单给他看,每次他都只问我一句:“下个学期还想上学吗?”当得到我还想上学的肯定回答之后,他便满意地笑了,不管我考试打了多少分。更有意思的是在我初二上学期时,因为期末考试没有考好,我一时冲动和班主任赌气,不想上学了。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父亲还是一如以往地问我:“下个学期还想上学吗?”这次我说:“不想上了!” 父亲没有多问,更没有逼我,只是说了句:“那就买一头牛给你放吧!” 于是父亲真的买了一头牛给我放,我也真的很认真地在家当了半年的“放牛娃”!半年之后,又要开学了,父亲问我:“继续放牛,还是去上学?”我说:“去上学!只是不想去原来那所中学。”于是父亲二话没说,又帮我联系了另外一所中学让我上。可以说,真正认真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我是从这之后开始的。现在回想起来,如果不是父亲的耐心和智慧,我后来不可能考上大学,更不可能考上研究生。感谢父亲!

今天我也已是一个小学生的父亲,作为家长,和大家一样免不了要面对孩子的成绩单。每学期最后一天,到学校参加学期放学典礼得知孩子成绩后,“见识”过家长们反应各异的神色。孩子考得好,自然喜形于色逢人便说,或心中暗喜嘴上谦虚,物质精神齐奖励;孩子考得差,轻则责怪埋怨,重则棍棒伺候,严重者导致夫妻和亲子关系紧张;更多的是孩子考得一般的,不为分数所动、对孩子鼓励有加者有之;对分数敏感、恨孩子不争气者有之;孩子考得比上次差,鼓励加鞭策者有之,伤心不已者有之;孩子考得比上次好,风雨不动者有之,心中窃喜者有之。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们为人之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也难免会顾了自己的面子,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轻则错失教育良机,重则导致孩子人格受损的错误。其实,和孩子一起勇敢面对成绩单,对双方都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机会;让孩子明白成长比成绩更重要,当然也可以同时让他明白成绩也不是一点都不重要;父母对分数的关注度,对学习基础和能力不同的孩子影响不同,但总体是弊甚多、利甚少。



01

教育良机——和孩子一起直面成绩单


有一次,四年级上学期末考试后,孩子有点不高兴,一问才知道是他数学考了97分,但只排在全班第18名。明白了孩子不高兴的原因,我和孩子一起分析,请他思考几个问题:一是97分与100分相差多少分?二是打100分是不是代表数学就全部学懂了?三是考97分的同时你还干了些什么事?经过和孩子一起仔细分析,孩子知道自己和第一名分数相差只有3分,而不是18分,同样的事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同样的分数和名次可以乐观也可以悲观,一切全在于自己的选择;孩子知道了考试打100分并不是数学全懂了,还需要继续努力,当然打97分的更要努力;孩子更知道了自己虽然考试没打100分,但他却走出了教室,走出了校园,读了很多课外书,踢了很多球,搞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分数还收获了很多。“97分,不错的分数,我很棒,但我还要努力!”其实多少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我肯定、愿意努力。


02

成长须知——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时代不同了,虽然应试教育仍然很有市场,但毕竟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评价一个人是否成才,不只有分数一个标准,不只有考试一条路。我们要培养的不是考试机器,而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现代公民。对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现代公民而言,身心健康、自主自立最为重要,是否成绩突出,是否出身名校并没有那么重要。有不少人问过我,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你对孩子未来有什么期望?我总是说:“我只希望当我不在的时候,他不要饿死了!”这绝非虚假之辞,尽管相信的人不多。


看到孩子的成绩单,我们不必马上做出反应,也没有必要和别的同学去比较。我们和孩子一起好好想一想:是成绩重要还是成长重要?孩子是既有成绩,也有成长?还是既没有成绩,也没有成长?还是只有成绩,没有成长?还是在不断努力争取成绩的过程中茁壮成长?


03

过度关注——会给孩子带来不利影响


我们都为人父母,但同时也是凡夫俗子,一点不在意分数很难做到。但过度关注分数,即算出于关心孩子,对孩子而言也是一种伤害。何谓“过度”,就是只问分数,不问其他;分数考得好,则认为孩子完美无缺,皆大欢喜;孩子考得不好,则认为孩子一无是处,全家痛心;一切围绕分数转,阴睛圆缺都由分数定。过度关注分数,会对孩子的人格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超乎寻常的关注,使得孩子们接受的教育要么是简单、机械的填鸭式教育,要么是偏重智力、分数和考试的应试教育,而缺少兼顾学习成绩、体质增强、心理和品德养成的素质教育,孩子们顶着巨大的学习压力,过早脱离天真的生活,容易造成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和人格不健全。



愿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冷静看待成绩单,因为成长比成绩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