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到底是專業第一還是學校第一?

浩宇好胸

對於這個問題,答案莫衷一是,各有道理,應該專屬於成績中上水平的考生所選擇。

我認為,上大學應該做到學校和專業兼顧,但以專業為主。中國有句古語叫“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就是這個道理,職業伴你一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選個喜歡的專業,是明智之舉。“一招鮮,吃遍天”,“術業有專攻”,足見專業的重要性。


大學期間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是專業技能和思維邏輯的形成期,考入一所好大學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一所高水平大學就是一張靚麗的名片,既有“大樓”又有“大師”,但是你無論上哪所大學,歸根結底還是讀的其中一個專業,由於各種原因,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強勢專業,同時也有弱勢專業。重點大學裡的強勢專業較多,普通大學裡多數專業實力一般,但有些專業的實力卻相當雄厚,可比肩清華,如:南京審計大學的審計學,江南大學的食品工程,上海理工大學的熱能與動力,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大氣科學,燕山大學的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等等。“寧作雞頭不作鳳尾”,能通過選擇進入到一所不錯的大學和自己心儀的專業,幹嘛還非要圖個校名去讀個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呢?每年都會出現許多這樣的令人科學痛心疾首的事例,為了追求所謂的名校,為了追求看上去很美的壓線錄取,冒著寧可被調劑的風險,闖進了所謂的“理想院校”,上了不理想的專業,勉強入學,學之無味,棄之可惜,虛度四年,甚至有的中途退學。


要最大程度利用高考分數,但絕不能以犧牲專業為代價,任何一所院校的強勢專業錄取分數比其提檔線高出一大截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因此,我建議報考院校時,在滿足心儀院校的提檔分數後,一定要留出適當的分數拿下其強勢專業。這樣,對考生在大學期間的學習和今後的入職都非常有利,這才算真正實現了人生理想。

填報志願是考生的一次人生規劃,關係著將來發展的前途和命運,我希望考生要在照顧院校的同時,更要選個自己感興趣的強勢專業。


中原流風遺韻

  如何報考大學,選擇什麼樣的大學,一直是困擾考生和家長的一大難題。每一位經歷高考的學子都希望進入一所自己喜歡的心儀大學,但卻不是人人都能如願,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因素影響著我們對大學的選擇,有的考生在意大學的名氣和社會評價,有的考生在意大學的優勢和專業特色,有的考生希望能夠到大城市或經濟發達的地區讀大學,有的考生希望自己的高考成績分盡其用……無論受哪種因素的影響,考生都需要做到客觀認識大學、理性選擇大學。

  認識大學,為科學選擇大學做足“功課”

  瞭解大學的種類

  對家長和考生來說,每一個分數段對應的院校不止一所,如果你不瞭解高校分類,你就很難決斷該去哪所學校。我國高校,按學科範圍可分為:綜合類、理工類、師範類、農林類、政法類、醫藥類、財經類、民族類、語言類、藝術類、體育類、軍事類院校。

  01

綜合類大學

  這類大學的學科齊全,文理滲透,偏文的學科和偏理的學科實力均衡。具有代表性的11所高校: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蘭州大學。在這樣的大學讀書,學校的各種學術講座豐富多彩,群體活動也多姿多樣,有利於孩子的全面發展。報考文科類和理學類專業的考生,建議優先選擇綜合性大學,這類院校學習氛圍好,人脈資源廣。因為上大學不僅僅是學知識,還要提升綜合素質,建立人脈關係。

  家長為孩子報考這類學校時,要注意:此類學校的專業非常多,假如你的孩子以低分衝進去,有可能會被調劑到孩子不喜歡的專業。

  02

  理工類大學

  這類學校的優勢學科是工科類和理科類,當然也有文科專業,但不是它的優勢。代表院校有:清華、國科大、上交大、浙大、中科大、西交大、同濟、哈工大。學工科的理科生可以報考此類學校,這類學校中有些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報考文科專業的考生,儘量不要報考此類學校。

  03

  師範類大學

  像北師大、華東師大、東北師大、華中師大、陝西師大、華南師大、南京師大、湖南師大。師範大學類似於綜合大學,文理滲透,辦學水平較高,遺憾的是有個“師”字,很多人不愛報考,所以性價比高。建議學文科類、理學類和心理學的考生積極填報。

  04

  專業類大學

  有農林類、政法類、醫藥類、財經類、民族類、語言類、藝術類、體育類院校。專業類大學,多數具有很深的行業歷史背景,某一類專業很有特色,在本行業內有很高的認同度。這類大學除財經和醫學類院校目前比較熱而錄取分數高外,其他專業院校一般錄取分數不是很高。

  對大學進行分類,從報考角度講,主要是讓考生一定要走對門,千萬別走錯門。因為不同類別大學的學科特色差別較大,校園文化氛圍截然不同。

  瞭解大學的錄取

  我國具有獨立招生資格的高校有兩千多所,去年在陝西招生的院校就有1540所。從高校的錄取層次上分:有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高職(專科)院校等,高考錄取時,省招辦是按照錄取批次順序進行的。

  從院校綜合實力和國家扶持力度上分:有“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全國重點高校、省屬重點院校、普通高校、獨立學院、民辦高校。其中“985工程”高校全國共39所,得到國家在政策、資金、物力等各方面的支持,教學水平、學術水平、國際化水平都很高;“211工程”高校全國共有77所,同樣得到了國家和地方的各種支持。這些學校對考生的高考成績要求都比較高。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一本院校每年高考招生時,在有些省(市)放在一本批次招生,而在其餘省(市)放在二本批次招生,有的學校也會在多個批次都有招生計劃,考生在報考時一定要搞清楚。瞭解院校的歷史延革和歸屬。

  瞭解大學的歷史沿革和歸屬

  01

  瞭解大學的歷史沿革和歸屬

  中國大學基本上是在6個階段誕生的,洋務運動時期,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天津大學、蘇州大學等;民國時期即解放前,如復旦大學、南開大學、東北大學等;解放初期〔50-60年〕主要是一些專業類大學,如農、林、水、地、礦、油、財等,如華南理工大學等,以及沒有大學的省份新建的大學,如內蒙古大學、青海大學、寧夏大學等;改革開放初期,各地興辦師範類專科學校,西藏、海南也有了綜合大學;全民辦教育的產業化時期,如獨立學院、民辦院校等。

  一般講,建校時間越長,學校實力越強,專業特色越明顯,錄取批次越靠前。在瞭解歷史沿革時,不能忽視各個大學在不同時期接納、合併其他院校的情況。解放後,我國曾於1952年開始對各大學院系進行調整,2000年對全國大學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合併重組。學校稱謂前後不一,專業存續時有變化。合併重組的大學,往往擁有幾個互不相連的校區,新校區基本都建在郊區。不同的專業實際上分佈在不同的校區。如吉林大學是由原吉林大學、吉林工業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長春科技大學、長春郵電學院、解放軍軍需大學6校合併組建而成。這就要求考生按照自己報考科類甄別擬報大學。一般來講,一個學校的傳統專業好於新開設專業,也好於合併專業,校名中能體現的專業好於其他專業。

  02

  瞭解大學的隸屬

  大學都是有歸屬的。調整後的院校基本分部屬和省屬兩大部分。部屬院校又有教育部與其他部委之分。教育部直屬的75所院校多是綜合類大學、一流名牌大學,“985工程”、“211工程”院校主要集中在這裡。其他部委院校多是特色鮮明的行業、專業類大學。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隸屬工信部〕、大連海事大學〔隸屬交通部〕。

  03

  瞭解院校的特色

  院校名稱中凡冠以定語的院校多為專業類特色鮮明的大學,如,科學、科技、理工、工業、電子、交通、礦業、石油、農業、林業、海洋、醫學、外語等。目前在一本和二本批次招生的院校中,有368所院校原來具有國家部委的隸屬關係,這些院校原有的隸屬關係就是其現在的行業背景。由於具有特殊的行業歷史背景,它們的畢業生就業時常常受到國家部委、國有大中型企業及民營企業的青睞和重視。家長和考生在填報志願時如能依據院校行業背景挑大學、選專業或許能為孩子的未來就業前景打開另一條新通道!

  瞭解院校的歷史沿革和歸屬,家長就可以辯明學校的強勢學科和特色專業。例如,我們每年打開全國高校在陝分校分專業《招生計劃彙編》,裡面會有很多叫某某理工大學的,這裡除了教育部所屬的像華南理工、大連理工、華東理工、武漢理工之外,還有屬於工信部的北京理工、南京理工,剩下每個省(市)都有理工院校,有的省有好幾所,如我省就有西安理工、陝西理工,這些理工院校的歷史背景和特色專業是不一樣的,因為這些理工院校前身有的是工學院,有的是化工學院,有的是地質學院,有的是冶金學院,也有的是師範學院,歷史淵源和辦學特色都不一樣,歸屬也不同。

  瞭解院校的辦學實力

  打開每所高校的官方網站,在學校簡介欄中都對本校的辦學情況如數家珍般地介紹,信息量較大,家長往往分不清主次。從報考的角度講,家長可主要從以下2個方面去了解大學的實力:

  01

  師資力量

  主要看院士數、博導數、長江學者數、“千人計劃”入選數等,這是大學實力的集中體現;

  02

  學科實力

  主要看博士點、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國家重點學科等。大學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大學的學科建設水平,其中有無國家重點學科以及同一重點學科的排名是衡量高校學科建設水平的關鍵。一所大學擁有國家重點學科的數量能直接反映這個學校在全國高校的學術地位、科研水平及培養人才的質量。教育部2012年的學科評估結果是目前公認的權威參考依據,家長在給孩子圈定了專業方向後,可查看自己所選報學科(專業)在哪些學校屬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哪些學校屬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不同學校的同一國家重點學科再根據排名來確定,往往能得到較高的性價比。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學科評估主要是按照一級學科、二級學科進行,對應到本科招生專業時在名稱上不一定完全對應,考生需要搞清楚相應的學科對應的招生專業名稱是什麼。由於大學專業繁多,各大學的專業設置也不盡相同,建議考生結合高考分數,圈定目標大學範圍後再具體瞭解專業情況。

  舉個例子,2015年陝西漢中中學一理科生高考成績579分,擅長物理學科,個人規劃本科畢業後直接就業,報考方案為專業優先兼顧學校,地域次之,首選專業是“自動化”。目標院校: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東北大學。初步分析2所學校錄取沒有懸念,但進一步分析可知,自動化專業屬於一級學科“控制科學與工程”,兩校的“控制科學與工程”都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但東北大學排名第2,僅次於清華,而哈爾濱工業大學(本部)排第3名,哈工大(威海)學科實力比不上校本部,自動化專業實力與東北大學相比有差距。雖然每年哈工大(威海)錄取分數比東北大學高出6分左右,但論自動化專業實力,決定選擇東北大學,放在A志願。結果該生被東北大學自動化專業順利錄取。如果與哈工大校本部相比,自動化專業錄取分數東北大學要低60分左右,但專業實力比前者強,可見性價比相當高!如果當初把哈工大(威海)放在A志願,雖然專業實力不及東北大學,但自動化專業還錄取不上。因此,建議家長和考生在決定採取專業優先的報考方案、做好專業定位後,要以學科實力和強勢特色專業為目標篩選大學。

  另外,作為理科生,還要了解大學的實驗室。

  大學實驗室是一所高校實力的重要標誌。它有國家級的、省部級的。一般來講,國家級實驗室比省部級的實驗室檔次要高,設施要全。作為文科生,要了解大學的圖書館:一是瞭解圖書館的建館時間,知道古舊書籍的歷史價值;二是瞭解圖書館的圖書藏量,清楚知識面的擴大;三是瞭解圖書館的現代化閱讀方式,懂得節約時間。

  瞭解大學的社會聲譽

  包括文化底蘊、文化傳承、育人理念、校園氛圍等。每一所大學都有她獨特的氣質和風格,不同大學的校園文化和育人理念各不相同,比如,有的大學學風自由,學校統一安排的課程比較少,更多的需要學生自主學習、汲取知識;有的大學學風嚴謹,學校有意識地引領學生去探索發現。但通常情況下這些很難在學校介紹的資料上看出來,如果有機會,家長和考生可以利用高校開放日、高考諮詢日走進大學校園,親身感受大學文化、觸摸大學歷史。切身感受大學校園的氛圍怎麼樣,圖書館裡自習的學哥學姐們都在做什麼,實習教室裡大家都在做些什麼神奇的發明創造。也可以隨機詢問學哥學姐他們在大學的感受,能給你什麼好的建議。看看大學能否給你獨立思考的機會,能否提供動手鍛鍊的平臺,能否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


志願無憂網韓旭

大學過完了三年,終於明白學校是最重要的!曾經在我心裡認為是專業最重要,所以為了挑個好專業而放棄進入一個更好的大學。彷彿我們總想著我們選擇了什麼專業,就決定了未來的職業,必然會奔向某個行業!所以才誤以為專業比什麼都重要,但專業只是大學的一部分,而學校才是我們大學生活裡最大的影響因素!

一個學校的大環境對你的整個四年的大學都有著深遠又直接的影響,但專業卻只是學習科目上的偏差,對未來職業的影響開始在減小。學校的整體學風是所有專業的人都會被薰陶的。身處其中必透著學校的氣息,或學術嚴謹或商業實幹。但是專業不同並不能讓你留下多麼深刻的學科烙印,大多數專業的基礎課是通用的,僅是些專業課的設置有所區別。但考完試,知識點或者都會被我們拋在腦後了!所以專業對我們的影響是有限的,短暫的。



211和985的學校與熱門專業的選擇題,放在找工作中,顯然好學校比好專業更有競爭力!更何況專業不對口變得越來越普遍,求職時企業對專業的要求在放寬,對能力與經驗在提升…


純辰紫玥

學校很重要!專業是次要的。

第一、很多大型企業要求985、211工程院校,除了這些簡歷都篩選不過。所以在篩選學校的時候儘量選擇985、211的院校,儘量在這些學校中選擇專業稍微強一些的並且自己能夠考上的。兩者不要反差太大,不要去哈工大學一個文科類的專業。

第二、如果能報考的985、211中只能是那些冷門專業的話(比如考古什麼的),建議還是報考那些準211大學,比如燕山大學等等,這所學校的機械還是很牛逼的,業內認可程度還是很高的。以後可以通過考取研究生的方式換一所985、211大學。

第三、如果以上兩點還沒能如願,學校可以稍微次一些但是選一個好的城市,這樣的話機會更多一些,視野更廣。


共商韜略

分很多情況啊,第一學校重要,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這些學校難道不好嘛?問題你要有能力進去,第二專業也很重要啊,如果你不喜歡你你的專業,你會怎麼辦?但是有些人就能把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做好,我覺得這樣的人很了不起,你覺得呢?他能把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都做的很好,那喜歡的事情豈不是做的會更好。所以心態很重要啊。

在大學裡面 學校是一個大的環境,你怎樣去成長 完全 靠自己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就是最好的事情 不是看別人。如果你在大學裡面選了一個好專業 你就會 更好的去學習 還不會去虛度光陰 因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就是很快樂 我相信你 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大學裡面專業有熱門也有非熱門 至於這些 都是看你怎樣去決定的,有些人為了以後的工資,他會選擇熱門的專業。 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上大學到底是專業重要還是學校重要 完全取決於你自己 如果你足夠優秀 那你就可以選擇很好的大學 專業. 如果你的能力有限 那就 盡最大努力選擇 最好的專業 這樣你才有優勢去贏得別人,在這個社會中 他就是優勝劣汰了,如果你的學校不是很好 那你可以選擇很好的專業,選擇適合自己的 就是最好的選擇\\^O^/希望我的回答 能夠 給你帶來幫助


記憶是盛開的花

我考大學的時候也有這樣的疑問,我諮詢我的任課老師,老師告訴我: “學校就跟你4年,專業跟你一輩子”,此話我當時是堅信的,而且也確實以此指導了我報的志願。

那麼現在看來,老師的話其實值得商榷。首先,學校絕不僅僅是隻跟你4年,你的一生都要同這所大學血脈相連,上一所好大學,是你一輩子的榮耀,反之,是一輩子的遺憾。關於專業,有兩個事情要知道,一個是有很大比例的人,畢業後從未從事自己大學所學的專業。二是很多專業其實是相近或者相通的,隨便你到哪一家IT公司問一下,學什麼的都有。

所以說在選專業時可以把眼界放寬一點兒,儘量選一所心儀的學校。


蓑笠翁99

高考志願填報對於院校、專業二者的選擇,究竟哪個更優先、更重要?這實質上是一個魚和熊掌的決策問題。我講個人的四點看法:第一,院校與專業二者的優先問題,無論怎樣選擇,都有其選擇的理由,但同時也都各存弊端。這個問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應該以考生的人生規劃、職業規劃為指導,適合考生自己,就是最好的標準。第二,院校對人的影響很大,至少提供大學四年的學習環境,院校的層次不僅決定了考生接受教育的層次,而且還決定了考生所接識的同學資源的層次,至關重要。第三,專業決定著一個人的職業方向,一般來說專業方向很難改變,非常重要。第四,在高考志願填報中,院校與專業就好比一個人的左手與右手,其實都非常重要,應該二者兼顧,方為上策。建議二者都不要作出過大的犧牲。因為,在考生高考成績作為常數、不能變化的情況下,院校優先,必然犧牲專業;同樣,專業優先,也必然犧牲院校。特別提醒的是,即使要優先院校、犧牲專業,也不能突破考生的心理底線:專業可以不太喜歡,但絕不能是,討厭到自己不能接受的程度。希望考生及家長一定要慎重再慎重,三思而後行!


孫全亮

兩者兼顧,綜合考量。2006年我女兒高考文科626分,江蘇省60多名。我與北大招生組聯繫,可進北大,但只能讀純文科專業。與人大聯繫,可讀商學院,一年後自己選專業。一家人商量後,選擇了人大。讀研工作都很順利。另一同班同學進了北大中文系,選修了經濟學。畢業時申請好多985學校財經專業,沒有一所學校錄取。後來上了上海財大財政學專業,畢業後進了一家證券公司做操盤手。據我女兒講,他們班上半數同學高考分數都超過清北分數線。同濟建築系學生,絕大多數都超清北分數線


大海158183323

你好,這個事情就看你這樣去對待。對於我來說,上大學但是專業更重要。為什麼這樣說呢?在大學裡面我們要待四年學習,學習專業知識。你想一想,在學校大多數時間我們都在上課。如果你不喜歡你的專業?那麼你還會去上課嗎?也許會,也許不會但是你認真聽課的幾率大嗎?如果你選擇一個喜歡的專業。這樣你就更有利於了去學習。大學本來就是一個學習東西的。等我們學一些過硬的本領。我們就可以在工作中去。所以我覺得大學的專業還是很重要因為在未來了工作中都要用你大學的知識。如果沒有運用那你的大學豈不是白上了。希望你還是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吧。


做好自己3951

在大多數情況下,學校更重要,大部分人畢業以後嚴格來說都不是從事本專業的崗位,絕大部分的崗位並不需要多麼專精的專業知識,在社交場合,一般也是先問哪個學校畢業的,再問學的什麼專業,在這個知識爆炸的年代,學什麼專業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習的能力,除去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崗位(但這類崗位很多都不招聘本科生),大學所學的專業知識基本上用不上,對於用人單位來說,無論招收哪個專業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從零開始,所以他們更看重的是學習能力,適應能力,最直觀最簡單的判斷就是你的畢業學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