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批判了半天劣根思想,最終解決了什麼問題?

流星語34

我們這代人,有生之年,幸或不幸,都生活在魯迅“生而偉大死而光榮”的教育中。他一輩子都想“速朽”,哀其不幸,卻只能成為我們永遠的精神乾屍。

魯迅為什麼“生而偉大死而光榮”?我們的教科書也早已寫好答案無需我們費腦子思考:一方面,魯迅寫了很多“偉大”的著作;另一方面,魯迅偉大的揭示出了國人的“國民劣根性”。

嗯,這兩點想必也都是認同的。周氏兄弟的深刻,在現代中國,確實是無出其右的。但是在認同之餘,一個問題也不可抑制的跑出來了:那麼魯迅罵了一生民族劣根性,最終解決了什麼問題?有何意義?


帶著這個問題,我查看拜讀了各位的答案。嗯,我發現我們再次不需要任何思考,照著初中一年級教科書的教輔答案照抄就是了:什麼中華民族的覺醒,中國這個東方巨人的再次崛起並屹立於世界,魯迅功不可沒!什麼雖然作用有限但仍然不失為汙泥亂世中的一盞微弱的明燈,指示著有為青年一代,使年青一代看到國之希望!什麼抗爭勝利全靠迅哥兒的精神指引!什麼沒有魯迅民族特性的討論,就沒有一大批流血奮鬥的領導者,就沒有獨立自主和繁榮富強的新中國。

天呀,這是隻是一介書生的魯迅嗎?這到底是在形容魯迅,還是在描繪可以左右人類命運的上帝、釋迦摩尼?有這麼靈,抗戰還需要八年?狂魔亂舞會持續數載?如今還沒天下大同?有這麼靈,抗戰時期、包括現在的家家戶戶,每人發一本《魯迅全集》,然後我們雞犬升天,從此國泰民安好不好?我自以為我都夠能吹了,想不到處處都是我老師!

我們當然知道魯迅之偉大,但是這樣的吹法,實際麼?合適麼?得體麼?全民忽悠,舉國忽悠,防不勝防!

所有高聳入雲的唱贊,製造出的總是些令人暈眩的幻覺。但是這是需要的。唱贊者會與被贊者一起,在絢麗的幻覺裡得到昇華,不但得以一掃彼此的卑怯,而且佔盡了鳥瞰芸芸眾生的優越。

從這題目,我就發現,文人\\知識分子才是這個世界上中毒最深的幻想狂。

好在魯迅擁有最高大佬級人物的激賞,還有芸芸眾生中一群跟班。這面旗幟永遠都會彩旗飄飄。


首先,國民劣根性早經論證是個假命題

國民劣根性是個假命題。這個問題,學界中的名家,像王元化先生、林同奇先生、李歐梵先生等等早已說的很明白。你們有空在這裡吹牛,為什麼不回家多翻看些書籍。

國民劣根性的理論根基在所謂的“國民性”。“國民性”就是“民族性”,用英文來講就是“national character”。1920年代,,確有很多學者在研究“國民性”,不單中國如此,日本也有,歐洲也有。現在已經沒有人談“國民性”了,因為“國民性”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個假問題。連帶著的,更不會再有人提所謂的國民劣根性。

所謂國民劣根性,按魯迅自己的詮釋,就是阿Q性:沒有內在的自我,沒有學習能力,沒有根據外在的教訓改進自身的能力,沒有反思能力。對於生命沒有感受,對於自己的生命、對於別人的生命、對於人的生命沒有感受。

這難道是“中國人”特有的“劣根性”?這難道不是極端特殊的“人”的某方面劣根性?中國人難道因為是女媧娘娘另造出來的人種,所以和世界人民比較起來心理、精神特徵格外具有“劣根”?民族劣根性所以是荒謬的論題,是因為它連帶的,是“特殊民族論”或“極端人種論”!

真能扯。


其次,是國民劣根性的隱含意味和批判後果

魯迅提出所謂的國民劣根性,引發我們的反思和警惕,不管是否理論上、事實上靠得住,其貢獻確實居功至偉。這是要承認的,也是他令人感佩的用心良苦。

但是,其後遺症也同樣殺傷力無遠弗屆,無堅不摧,流毒至於今日未懈。

一方面,國民劣根性的認定,其隱含的邏輯就是種族低劣論,認為我們所有的文化、價值乃至人種都不如西方。因為中國人生而有“劣根”,因為事事不如人,一切傳統有待重估、“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呈現中國意識的危機。

另一方面,其後這種莫須有的國民性討論深入人心,對國民具有深層思維上的重要影響,直接導致各種文化、社會災難的不斷髮生。這方面可以參看海外學者林毓生先生的說法。

近三十年來,學界是存有某種共識的:魯迅的極端和國民劣根性批判是後來各種動亂的思想根源之一。它直接導致激烈的反傳統,打倒一切,重新改造。就打倒了吧,打倒了幾十年變成了一個浩劫,全民力量打傳統,並且妄圖改造人,是謂之“洗澡”。

也就說,這個劣根性批判出來以後,影響非常大,使很多人對傳統乃至國民分析產生了極強的“兩分法”:傳統是壞的,中國人是生來有“劣根性的”,是要做激進、徹底的革命,把舊社會、舊文化傳統、“舊社會的人”扔掉,最後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這是一個在思想文化上都極重大的力量,就是中國人要有新生的話,要跟過去的傳統、文化、乃至自我一刀兩斷,重新發展,要革命而不是改革。這種思想,直接導致我們今天無可適從。

這些可怕的後果,主觀上當然不是魯迅有意為之,但是清算起來,他的民族劣根性理論必須為此做點負責。


總結

魯迅是民族文化偉大人物,其思想其作品也應得以發揚,大家可能都不會有異議。

但是即便對於偉大人物,評價也需要客觀。偉人不是完人,莫名其妙、子虛烏有的吹捧,也是讓人頭皮發麻,讓作者本人尷尬的。“隔靴搔癢贊何益,入木三分罵亦精”。

像我這樣激烈的批判他的劣根性思想,可能是偏頗的;但是,不顧事實給他貼金,就是正確的表彰?有人說,魯迅偉大人物,哪裡輪到你這小蒼蠅亂叫,我只能不客氣的回應:任何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人民大眾都有權利閒談。只有奴才,才不敢甚至不想議論自己的主人,一味的跪拜。您有奴性,敝人尊重,但請不要強迫他人,OK?

為此,我斗膽拈出此點,說點不同意見,以待高明批評——只要你對你執著的理念和思考是真誠的,您的任何謾罵,我都不會在意的;如是有根據的辯駁,我更會懷著遇見老師的感激之情。

總之,大家少點並無根據扯淡,少點自己都不知所謂的人云亦云,多點獨立想法,多點不怕出錯、不怕被罵的堅持——這才是對魯迅精神的發揚和繼承!


感謝閱讀。歡迎朋友們關注敝號、留言,若有認同,也敢請點贊鼓勵。我會盡量做到每條不刪,每回必復,流量和我無關,只為互相尊重。
月旦人物,臧否時事,議論世情,閒聊文史;不從眾,不媚俗,陳說褒貶,讜論是非,不囿於陳見,不刻意立異,是敝號宗旨,也是鄙人標榜。

劉愚愚

首先,“劣根性”的說法並不始於魯迅,也非魯迅的批評最有代表性。

國民性的說法來自俄羅斯,以後進入日本,在日本影響頗大,因當時日本正在崛起中,希望改革政治體制,但長期未能如意,讀書人頗有怨言,遂將俄羅斯的這一說法發揚光大。此時魯迅在日本留學,所以深受影響。

需要說明的是,俄羅斯當年誕生這種說法,因為俄人屬斯拉夫人,在拉丁文中是奴隸的意思,長期被認為是未開化的、低等民族。這種偏見在歐洲長期存在,加上俄羅斯歷史上被韃靼人征服過,是參照蒙古人的制度建立的帝國,所以丘吉爾說,俄羅斯人表面上裝作西方人,但實際上一轉身,他們的韃靼人的樣子便露了出來。

長期被奴役的歷史讓俄羅斯人有比較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對外來勢力特別恐懼,但俄羅斯知識分子有自卑心理,常拿西方文明來進行社會批判,所以喜歡使用劣根性、國民性這種說法。

在五四前後,批判劣根性的不只有魯迅,胡適也寫了很多文章批判劣根性,當時知識界因留日生非常多,所以國民性批判是主流,只是中學課本不選他們的文章,只選魯迅一個人的,所以大家就會覺得魯迅思想高瞻遠矚、言人所未言。

其次,劣根性為什麼成為普遍認識

近代中國屢戰屢敗,精英階層已無法統御局面,不得不逐級依靠下層階層來面對危局。

先是靠八旗勳貴,後是漢人督撫,再後來只能依靠康梁等中層知識分子,可連他們的解決方案也文不對題,所以逐漸轉向依靠中下層知識分子。魯迅便在這個階層中。

魯迅等一方面看到了當時東西方文明巨大差距,急於改變,另一方面又沒有足夠力量,對現實感到無望。從靠西洋武器,到靠西洋制度都失敗後,自然會傾向於引入西洋文化,把國家積弱的責任推到傳統文化上,這與其所處階層的認識有關。

胡適相對更重視制度,因胡適等留美生基本屬中層知識分子,對高層運作了解略多,更傾向於在制度框架內解決問題。

其三,劣根性是一個偽邏輯

這個前任論證成果非常多,就不多重複了。

國民性這一提法的最大問題在於太概括,沒有調查數據的支持,只是符合中下層知識分子的直觀認識而已。

如果進行數據調查,就會發現一個國家的人的文化是多元的,認識是多元的,特別是中國這樣的大國,很難說有什麼統一的“國民性”,即使有,也是環境塑造的,未必是本質。換言之,改變了環境,則“國民性”也就不存在了。

比如很多中國人到了國外,立刻就沒有壞毛病了,做出了很偉大的成績,這說明環境對人的影響遠大於本質對人的影響。

其四,國民性批判產生了一定積極的結果。

1、確立了民族國家意識,替代了原有的天朝意識,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國民性批判的作用有限,但還是起過一點作用。

2、從傳統人格向現代人格轉型。傳統人格以道德為中心,現代人格以理性為中心,這就有一個巨大的空白地帶,傳統人認為現代人道德敗壞,現代人認為傳統人愚不可及,這中間需要一個過渡階段,即有一定公德意識同時也有理性精神,魯迅先生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人格樣板。當然,在今天看來,魯迅也存在著道德壓倒理性的認識侷限,但不必苛責前人。

3、改革自身文化。從傳統到現代,應該重在經濟、政治、社會的改善,文化改善是果,反向操作,就會產生“靈魂深處鬧革命”之類問題,使個體喪失權力,不過文化改革先行也不能說完全是消極的,還是產生了一些積極的成果,比如男女平等。

過去百餘年,中國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確實付出了很慘重的代價,但應該有一個基本信心,就是我們的步子並不慢。回望1900年時的老照片,那個中國基本是沒希望的,我們很難想象,100多年後中國會如此與世界接軌,人們的觀念完成了這麼大幅度的跨越。

不否認,現實還有很多問題,也許可以減少代價。

但整體來說,作為後代,我們應該尊重前人的奮鬥、摸索、苦悶與失敗,只要不是反人類,我們應該用“理解之同情”去看待他們,應予以足夠的溫情。他們是一代優秀的中國人,他們的德行值得後人發揚光大。

魯迅先生說的並不都對,特別是在不當教育、傳播下,他的錯誤被放大,成為某種工具。但這並不是真實的魯迅,我們也不能要求魯迅事事做對,更不能要求他對今天人也做點什麼。

歷史是在試錯中前行,前人走了一條錯路,告訴我們這錯了,那麼就像愛迪生做一千次失敗的燈絲實驗一樣,都是有價值的。


老虎他爹

我不會因為一個人,而去相信國人都有病!——修復魯迅文學給我們的“深刻烙印”

魯迅在他的小說散文和雜文裡,創作並留下許多話語、話題和語境,“國民劣根性”即是其一。他的作品已作為國人“共知”在我們的心靈成長中打下深刻烙印,現在說幾句作別道謝的話,把魯迅的還給魯迅,再簡單生活!

一、鐵屋裡吶喊“吃人”的狂人的“啟蒙”語境

魯迅早年留學日本,期間寫下《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主要接受了歐美十八九世紀的啟蒙主義思想,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理論,和西方的科學與民主,他個人很崇尚拜倫式的英雄,易卜生的個性反叛,他採用的批判法和哲學思想根源,是機械的“二分法”主客對立思維,這樣他的世界觀裂變為:進步與落後、科學與迷信、封建制與民主制,高大上與假醜惡等對立範疇,這樣啟蒙與被啟蒙的一套話語形成,以雜文、小說方式發表。

在這樣的文化參照系(全盤歐化)下,只能與早年的私塾教育Ad了,“線裝書只配扔到茅坑裡!”從“克己復禮”中看出“吃人”(邏輯跨度很大),因為當時的天下大勢是,堅船利炮打進國土,同時“西方文化木馬”也入駐中國,落後確實應該捱打,這個強權邏輯即便現在誰又能否認?我們的精英層群體失語,喪失了“話語權”,失去了文化自主性。

值得警惕的是,社會達爾文主義又以現代話語包裝復活在新語境,如“狼道”“狼圖騰”之類,讀餘華的小說給人以體制“吃人”的幻覺。魯迅文學根植於民國五四前後,那個中華文化百年斷層的特殊時期。

二、國民劣根性與阿Q

魯迅“硬譯”了許多北歐文學,人種學國民性是當時世界文學話題,魯迅移植“拿來”用於診斷國民劣根性,拿的是西人的手術刀,以西醫大夫的眼光看到的是包膿裹血、毛病症狀,“醬缸文化”到處是“醜陋的中國人”!

因為他移植了“殖民文化”,非本土自生的原發性文化!比如對陀思妥耶夫斯基“拷問靈魂”的移植,非要“榨出隱藏的“小”來”,陀氏是有先天癲癇症的殘酷的天才,那殘酷到底有什麼好?魯迅與效法的尼采也有不同也可以說是差距,尼采有強烈的種族優越感,文化擴張自信和哲學訓練,有張狂的資本。魯迅思想沒有與民族元典(如易經道德經等)的契合、認同,因而缺乏源動力、後續支撐力,批判只有類似尼采式的嬉笑怒罵,很情緒化,連歷史上李卓吾的層次也不到。

提到莊子他曾批評刻毒,說是“中了莊子韓非的毒”,有一種對本土經典的奇怪的“先天性的拒斥態度”,這是不正常的,不是一個大師級人物的包容態度!對老子也不乏戲謔戲說,稱其油滑、愚民、無為,可見他自己缺乏自信見識,對經典膚淺誤讀。他雖說過一句有水平的話,“中國文化根柢全在道教”是在研究古代小說時的感悟吧。對中醫說了不少“壞話”,現在被方舟子接過“話茬”貽誤後人。這方面沈從文、林語堂更多的有對民族本土文化的吸收認同。他比他的老師梁啟超、章太炎在民族文化修養功夫上還是建樹上都有很大的差距!

三、魯迅畢竟是了不起的人物,晚年創作《故事新編》開始了建構中國文化的嘗試。而且是尋根華夏文明的源頭,創編中國神話故事,作為已很成功的文學巨匠寫神話傳說,他可能認為有必要有價值。

在《山海經》《太平廣記》裡找到了心靈的皈依!女媧、大禹、墨子等一批“正面形象”作為民族脊樑出現。寫到有些“俄狄浦斯”式的“黑色人”,為正義獻身,悲壯的自我犧牲否定自己,等等。寫得老實說不咋樣完美,畢竟迴歸了傳統文脈的巨系統中……


樂活點評:我不會因為一個人(不論他是什麼來頭),而相信國人都有病!

魯迅說過他的文字是“最黑最黑的……”,不適合年輕人讀不是謙詞,是有自知之明。樂活的閱讀感受是窒息感、沉重,記得每次讀《論語》至“克己復禮”時,就想到魯迅說的“吃人”,手彷彿被烙燙一樣縮回,便只好擱置了。近十年沒讀魯迅文學了,寫下道別的感悟或感謝,自招其魂,修復鐵紅的燙傷感,把魯迅的還給魯迅,簡單生活!依然熱愛這個美麗而又缺憾的人間!足矣!


樂活族長神洲大地

魯迅,呵呵,他批判的不過是一些要麼沒受過教育,要麼被封建制度教化的典型傻瓜而已,那就是一些小農意識和小市民心理,時代的侷限性,並不構成一個幾千年民族的民族性。


依凡論道

對於國人的劣根性,魯迅先生罵的最恨最切最透。這很難,需要很大的勇氣和真正的愛國心,因為他的家人甚至他自己可能都包括在內。

在面對自己的惡習都深惡痛絕的人的眼裡,一切都是透明的;一切都因為深切的刻骨銘心的愛,而對於眼見的陋習痛罵著,批判著,嘲弄著。這會讓周圍的朋友因難以理解而難受,卻會讓敵人因作者的奮不顧身而尊敬不已。所以,在同時代,魯迅的朋友不多,即使同在左聯也來往寥寥。反倒是敵人們很是尊重,沒有發出過任何威脅。

其實,對於自身所在民族的劣根性,我們或多或少都有自覺,也很苦惱,甚至憤怒。但敢於往自己身上插刀,坦然看著自己的鮮血汩汩流下的人確實不多。所以人們對於這樣的人總會心懷敬意和崇敬。

至於指望這種揭露能起什麼作用,解決什麼問題,就是矯情了。因為它不是理論,不是思想,不能指導我們實踐。但它時刻在清醒地提醒我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這已經足夠了。

有人說,魯迅的批判精神讓中國人民覺醒了,讓中國人民自覺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了。我認為言重了。

改變只能靠努力,靠行動。至於你是什麼樣的人,也只能靠你自己決定。


新文化街男孩

魯迅刻薄的言語,概括出的阿Q精神勝利法,就是醫治劣根性的良方。

對症下藥,自然能解決問題。

我認為從民國中期以知識分子為代表的國民從渾渾噩噩中逐漸走向了覺醒,再後隨著時間的推移,精神明顯振作。

例子不勝枚舉。

最典型的事例莫過於在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中湧現的難以計數的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上。

據不完全統計,國民黨正規軍在正面戰場上犧牲的士兵達四百餘萬;尉級及以上軍官犧牲達一萬四千多名;將級高官,犧牲的達百餘人……

中華民族的覺醒,中國這個東方巨人的再次崛起並屹立於世界,魯迅功不可沒!

魯迅無數次的吶喊,意義重大深遠。迄今為止,魯迅的藥還在眾多有血性的人的靈魂深處發生療效一一這些人就是在為民族作貢獻的人!

我看到這個事實,我敬佩魯迅!


北斗星2013727

呃,“倒魯”事業還是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啊。

魯迅老爺子的文章是投槍,是匕首,尖銳深刻,將問題或毛病暴露出來,這樣才有醫治的可能。

很多人都覺得魯迅是妄得大名,只會罵人,全無實用性。是的,讀了魯迅的文章,只是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缺點,自己身上那不光彩的地方,但他沒有幫助我們抹去這缺點和不光彩的地方。在沒有魯迅之前,我們不知道自己身上竟然有缺點和不光彩的地方,但魯迅卻毫不留情面地全部抖露了出來,這下我們自己也發現了,但我們沒有謝謝他,我們反而要罵他,罵他多管閒事;罵他吃飽了撐著;罵他瞎說什麼大實話;罵他只會揭發,不會幫忙掩蓋。

現在很多人不喜歡魯迅,因為將近百年過去,卻仍在魯迅的筆下發現了自己。還是如此自私、麻木、憤憤不平,魯迅先生揭了我們的底,以一種嘲笑揶揄的態度。因此還是很氣憤。不喜歡魯迅,就像他同時代的人一樣。

借用魯迅老爺子的一段話: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

與諸公共勉!


屐痕

提問人的意思是魯迅批判劣根性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沒有解決問題,劣根性照樣存在。是這樣嗎?

對人物的評論,一定要放在人物所處的時代。魯迅所處的正是中國最腐朽的時代,麻木不仁正是那個時代中國人的一個比較“普遍”的特徵,是中國人任人宰割的重要根源之一。所以,一批先知先覺者大聲疾呼,試圖用雷霆般的聲音喚醒民眾。用犀利的(也有人認為是刻薄的)語言韃伐“民族劣根性”就是眾多喚醒方式之一。

當時的先進知識分子通過宣傳新思想、新主義,通過批判舊思想、舊觀念,的確起到了喚醒民眾的作用。不然怎麼後來會有那麼多人投入推翻“三座大山”的鬥爭中去呢?中國如何能夠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呢?其中自然有魯迅的一份功勞。

韃伐劣根性,不是說每個中國人都像阿Q麻木不仁,否則哪裡來的“先進知識分子”呢?哪裡來的魯迅呢?說“中國人的劣根性”,不是否定中華民族,不是說中華民族就是一個具有這種“劣根性”的民族,只是說那個特定的時代,有這種劣根性的人數量很大,以至於這個民族“病了”,病入膏肓需要猛藥,魯迅的批判劣根性就是一劑猛藥!治好了,中華民族還是一個偉大的民族。

當然,一個病要徹底治好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心病。今天的個別中國人還傳承著阿Q精神,說明今天還存在阿Q精神的土壤,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魯迅的貢獻,不能否定五四時期所有愛國知識分子的貢獻!

歷史地看問題,任何民族都有其優點,也有其缺點。中華民族的最大優點就是自強不息,所以子孫繁盛,表現出巨大的生命力。但是,滿清末期,由於統治者的愚昧導致民眾的愚昧,文盲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幾。愚昧導致頑劣,是自然的。其它民族如果處在這樣的景況下,也一樣。但即便如此,我們的民族並沒有滅亡,有人或大聲疾呼,或變法圖強,或勇敢戰鬥。起初他們是少數,但他們才是民族的代表,才是民族的精英,我們稱他們是“民族的脊樑”!魯迅就是這其中之一。

正是因為像魯迅這樣的脊樑大聲疾呼,喚醒民眾,才有了抗戰,才有瞭解放戰爭。中國才趕走了侵略者,才莊嚴地宣佈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今天我們正前行在由富到強的道路上,我們千萬不要忘記為了中國人民的利益而拋頭顱灑熱血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不要忘了喚醒民眾的知識分子,如魯迅那樣的。

我們這一代的任務是,清除類似於阿Q精神的民族劣根性,自信自強,努力奮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mulin30311368

縱觀人類歷史古今中外,靠文人的批判促進社會進步和解決社會問題的例子一個都沒有。所謂的人的劣根性是人的不同的社會存在的折射,人的社會存在決定人的意識。就象讓一個乞丐變成一個謙謙君子,首先要改變的是乞丐的生存環境。魯迅搗示的中國人的劣根性,是與當時中國的落後的發展水平和貧困的生活環境相契合。不改變生存環境,再多的批判毫無作用和意義。

隨著中國社會在各個領域的巨大進步,看看我們的90後,00後的身上還能看到阿Q,祥林嫂,閏土等人物的影子嗎?

文人的批判改變不了社會也改變不了人,唯一能改變這一切的是科學技術發展推動的生產力水平的極大提高,從而改變了社會,也改變了人,而文人只是人的豐富的精神和物質生活中的點綴。


手機用戶25144930281

中國人有許多其他民族沒有的優點,比如勤勞善良,熱情好客等,但必須承認也有一些的劣根性,這一點魯迅先生早就指出過,之所以至今沒有多大改觀,是因為許多偽君子,只要你一提出國人的劣根性,便給你扣上一頂損壞中華民族榮譽、思想消極的帽子,所以這種聲音經常被湮沒,不被整個社會重視。實際上我們說,提出缺點是為了改掉缺點從而取得更好的進步,一個民族只有不斷改掉一些共性的缺點才能不斷進步,不斷髮展,最終屹立於世界之林,是缺點就要勇敢的承認,諱疾忌醫是要不得的。這樣說也符合毛澤東一分為二的辯證看問題的哲學思想。中國人的劣根性不是血統不好,是封建思想小農意識等許多歷史因素造成的,比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諸如此類,許多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組成部分,所以對孔子應該批判的基礎上保留有益的部分,而不應一味抬高,當年毛澤東批判孔子是有道理的。希望大家能傳播正能量,為國人的素質的進步做出應有的一份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