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為什麼難治,到底難在什麼地方?

安平解裘康愛在線

首先,癌症難治的根本原因在於:擴散。

無論你怎麼動手術、化放療、還是其他的什麼手段,總有漏網之魚能躲過搜捕,躲在你身體裡一個可能永遠都不知道的地方,隱姓埋名,在半夜裡,偷偷對著你漏出猙獰可怖的笑容。

這有個案例說明擴散是的多麼的難以控制。

但過了19年,這大媽不幸車禍死亡後,把她的腎臟移植到另外一個人身上,黑色素癌在移植的腎臟居然復發,直接導致被移植的對象死亡。從這個病例至少可以說明三件事:

1,癌症並沒有真正治癒,就算沒有任何病灶和指徵。因為癌細胞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就轉移了,你要知道,黑色素腫瘤的原發病灶是在皮膚,但是最後卻是在腎臟裡面,而你感覺不到,也檢測不出來,階級敵人懷著無比的耐心等待著爆發的機會。

2,癌細胞似乎有能力和人體達成某種協議的能力,就好像政府和黑社會談判,經過激烈的交鋒,最後誰也奈何不了誰。這個病例裡,在漫長的19年裡,彼此互不侵犯,但更有可能是互相都無可奈何,人體殺不了癌細胞,癌細胞也長不大。就這麼大眼瞪小眼。

3,癌症在適當的條件下會復發。移植就等於換了一個政府,這個政府給的條件似乎不太好,或者管理的不行,讓黑社會找到了成長壯大的機會,於是癌細胞迅速的成長壯大了。

其實類似的病例全球有過多次報道,以至於現在的器官移植指南明確禁止使用任何來自腫瘤病人的器官。

其次、關於癌症患者平均5年存活率是一個綜合因素。

美國生存率較高有比較複雜的原因,美國無論在投入、技術上,還是在醫療資源、體制上,尤其是環境保護上,都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因為大量的投入,技術上在相當多的領域也長時間領先其他國家,如美國專業的防癌篩查體檢技術是世界公認處於世界前沿的,美國獨有世界最先進的4mm級pet檢測篩查,這是目前世界最頂尖的檢測篩查技術。

第三,並不是說中國就完全一無是處。


萬法不空

現實中,很多人都在有意無意中高估了現代醫學的救治水平,認為醫學技術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高度,這個其實是有誤區的。

人類對自身的認識,充其量還在一個相當表淺的範圍,人體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各個系統是如何自動完成運行,每個器官的功能又是怎麼發揮的作用,每一塊組織是怎樣與其他組織完成的協同,構成組織的每一個細胞又有什麼樣的功能,細胞內部的細胞器都在發揮什麼作用,細胞器裡的分子結構式是如何保持著一成不便,基因又是什麼,它是怎樣維持的生物體的遺傳信息,為什麼會發生基因突變、缺失和融合,而一旦發生這些改變為什麼就會長腫瘤,而腫瘤為什麼會發生耐藥?..........

這一切的一起,都是在分子水平發生的悄無聲息的改變,在這個領域裡,未知的東西太多了。

題目中問到:癌症為什麼難治,到底難在什麼地方?

其實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疾病是感染各種創傷(包括其他手術適應症),這兩種情況佔據了日常就診患者的一半以上。前者因為抗生素的問世,解決了絕大部分的感染問題,而後者因為麻醉藥的問世,通過外科手術得到了解決。所以這就給了人們錯覺,醫學技術是否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了?


深藍醫生

癌症為什麼難治,這個問題以前也提到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癌變細胞很複雜,就像地田裡的雜草一樣,就算你打了除草劑,但是過別的雜草根本殺不死,而且生命力超級頑強。總得來說癌症很難治癒可以分3個特點:

1、無限增殖

2、擴散轉移

3、強耐藥性

由於癌變細胞有無限增值,就會使癌變細胞以倍數來增長,比如1變3、3變9直至到N個數。以至於我們身體癌變細胞會越來越多。


由於它具有擴散轉移性,而擴散後的癌細胞會造成身體每一個部位都有癌細胞的存在,並由於擴散造成更廣泛的各器官的功能性衰竭傷害。而且在化療時可以逼得其它癌細胞轉移。

由於它具有強耐藥性,我們既不能殺死它,就算殺死99%但是還有0.1%是殺不死的,就像蟑螂一樣,生命力特別頑強,更對它的增殖無可中止,因此,癌症非常難治。

說到中美兩國癌症存活率相差這麼大,可以大概總結2點


規格:250mg

  中國:1片500元人民幣

  美國:1片10.3美元=63.8178人民幣

  中美價格相差7.8倍


I流浪的貓

長期以來,腫瘤是人們力圖攻克的一道難題,隨著對腫瘤瞭解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不僅生理因素可以影響腫瘤的發生和發展,而且心理社會因素也可以對其產生影響。


放射科小菜鳥


l以理服人l

我們沒有千種病萬種病,我們只有系統細胞故障一種病,根據人體環境不同細胞故障部位不同,有的部位嚴重,有的部位輕微,但是,細胞系統都有病。口服黃離牌腐養菌甘和繁殖壯大更新年輕貌美菌群。癌症細胞故障病都是小毛病。細胞癌症口服黃離牌腐養菌可以根治。


黃離huangli


天高雲飄

癌症其實是老齡化的一種常見症狀,平均壽命30幾歲時自然癌症發病率很低,但癌症畢竟和一些基因、生活習慣、地域因素、老齡化有關,醫學更多的是一種從這些因素給予指導,人類自身也不要高估醫學的能力,多從自身做起,健康習慣、健康生活!


耳鼻喉科李大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